分享

飘落成尘的翁氏知止斋

 汐钰文艺范 2016-10-31

常熟翁氏藏书,曾经长期庋藏于天津知止斋。可惜随着城市变迁,这所名著一时的藏书楼,已经随风而去,飘落成尘。其旧址现为一家叫“富兰特”的酒店(门牌为新华路231号),巨大的玻璃慕墙反射着冬日的夕照,让人感受到一种失落的凄清。
翁之憙旧居现状建筑

翁之憙(18961972)字克斋,江苏常熟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十月十四日生。宣统三年(1911)八月,随父亲翁斌孙迁居津门。1915年和1918年分别毕业于天津新学书院中学部和大学部,之后留校任英文教员。1919年任北京国民政府西北筹边使署筹备处秘书、西北筹边使署秘书。1920年至1922年任天津汉文《京津泰晤士报》编译,其间兼任南开中学英文教员。1921年任天津耀华机器制造玻璃公司秘书。1925年任欧美各国考察专使署秘书(徐树铮为专使),同年到开滦矿务局任职,直到1951年退休。此后,在中苏友好协会俄文班、军委试验场俄文班、天津市第十六中学、俄文专科夜校及南开大学等处任俄文教员。1956年受命筹建天津市医学图书馆(今天津市医学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1957年开馆并任副馆长。
1925年赴欧洲考察前的翁之憙。(翁万戈提供)

翁之憙出身常熟望族,其高祖翁心存、曾祖翁同书、叔曾祖翁同爵与翁同龢,皆曾身居高位,为有清一代名臣。翁同龢更身为“两朝帝师”,名震一时。本生祖翁曾源是状元,父翁斌孙是进士。翁家累世藏书,故翁之憙藏书多展转承自先辈,其中包括翁同龢的藏书精品。翁氏家族承继关系比较复杂,不过翁同书和翁同龢的藏书,几经展转多数都传到翁之憙之手,这一点应是没有疑问的。这些藏书,最后去向也大体清楚:留在常熟故居的,现存翁同龢纪念馆;翁之憙子翁兴庆带到美国的,2000年被上海图书馆购藏;庋于天津的,1950年由翁之憙捐给北京图书馆。翁之憙长子翁开庆曾回忆说:“1950年夏,天津解放后不满半年,北京图书馆赵万里、高熙曾两先生来访,下榻我家,遴选家中所藏书籍,昼夜不息,历时半月有余。凡所选善本,父亲都悉数举以献国家。”1950918日,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在《一年来“文物工作”纲要》中,盛赞翁之憙捐献的明清抄校本书籍等“尤为国之重宝”。当时文化部部长沈雁冰,还亲自为翁之憙签署了奖状。

翁之憙的藏书斋号为知止斋,实际承自其高祖翁心存。天津知止斋遗址在今烟台道与新华路转角处,本是翁斌孙民国初年来津寓居时所置房产,1930年由翁之憙拆除重建,为独门独院二层洋楼,1951年售出,当时门牌是烟台道51号。知止斋紧邻宋哲元旧宅,1976年地震后一起拆建为酒店。搬离烟台道后,翁之憙移居今洛阳道与新华路交口,门牌为新华路260号。此楼1985年由后人售出,去年进行了整修,现门牌为新华路184号。 

翁之憙擅医术,通外语(精于英、俄、日语,略懂法语),能吹箫,喜昆曲,晓诗词,精书画。其书法宗唐人写经,绘画宗清初王石谷,可惜存世作品不多。有稿本《岚霭词》,清丽婉约,颇堪传诵。其《天仙子》曰:“酒阑眉语意迷离,欲问还疑总费辞。个中滋味个侬知。寻好梦,惹情丝,道是相思却是痴。” 

“文革”中,翁之憙新华路宅遭红卫兵多次查抄,留存的图籍、照片等文献损失殆尽。翁之憙也因无休止的批斗,身心遭受重创。197222日,这位多才多艺的藏书家,在悽惶中悄然辞世。


翁之憙《入蒙与旅欧》书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