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歷史文化古跡——安徽壽縣古城墙(下)【圖文】

 還舊樓主. 2016-11-01
 
         寿县古城墙特殊形制构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墙外侧壁脚处特设一道护城石堤,二是瓮城内外门向交角处理,三是城涵(水关)上建筑月坝。
 
安徽寿县古城墙(宋至清.国五)(下)
 
        寿县古城墙墙基以块石圈砌,墙体中间以粘土夯实,外壁包贴特大青砖。砖石缝均用桐油、糯米汁拌和石灰浆加以填灌,城墙上筑有“敌楼”和“警辅”,墙顶外沿修有“雉堞”,也就是带垛的矮墙。城有四门,门上阴刻其名,东宾阳、南通淝、西定湖、北靖淮。并各有瓮城。其中西瓮门北向出,北瓮门西向出,东城门与瓮门在平面上平行错置同为东向出,而南城门与瓮门则处于同一中轴线上均为南向出。四门之外设有吊桥,城外有护城河。
 
安徽寿县古城墙(宋至清.国五)(下)
 
       古城墙除用于军事防御之外,还能具有重要的防水功能。这也是古城池能完整保存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明代为了加固城基,于墙外侧以条石迭砌一周护城泊岸,城内北部东、西两隅各有一泄水涵闸,平时城内积水可由此排出城外。当洪水季节,又可自行关闭涵闸,防止外水倒灌入城。涵额镌有“金汤巩固”、“崇墉障流”题名,是对这坚固雄伟的寿州城墙的真实写照。1991年,古城抵御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的围困,显示了它的特殊功能。
 
安徽寿县古城墙(宋至清.国五)(下)
 
        寿县的古城墙在壁脚处加筑了一周高3米、宽8米堤岸,它是明代寿州御史杨瞻创建的护城石堤,又叫泊岸,它的内口与墙根基连为一体,外口则以条石叠砌。护城石堤为整个城墙增加了一道坚固的防线,顶住了洪水对城墙根基的直接冲击,为加强城防争得了时间,并使加高城墙工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堪称城外之城。清代以来,石堤几经修葺。
 
安徽寿县古城墙(宋至清.国五)(下)
 
        明万历元年(1573年)寿县出现了月坝。所谓月坝,即以城内涵段之转角角顶为圆心,向上建筑一砖石结构的圆筒状坝墙,其直径7.7米,壁厚0.5米,高于城墙。周围又围护以厚实的堤坡,远远看去像个小山包。月坝内设石阶,可沿级递下,坝底涵沟上砌砖旋,设闸数道。月坝有四个功能:第一,从整体上保护涵闸,使之与外隔离,避免了内河积水的淹没,第二,可以随时进坝启闭闸门,控流自如;第三,可及时比较内外水位;第四,可以彻底消除外水倒灌成灾的隐患,光绪年间重修时,东西月坝分别荣膺了“崇墉障流”、“金汤巩固”的誉称。
        寿县城墙内东北方向,有个类似山包的建筑就是古涵洞,即水关月坝。寿县的“月坝”有三处,即城东北、西北和西南各一处,现存的只有东北和西北角两处。
 
安徽寿县古城墙(宋至清.国五)(下)
 
        城墙脚下今存二涵,城涵的作用主要是及时排泄城内积水,以保城内安全,明代以前,寿县城涵与一般涵洞无甚区别,平地设涵,其一端通于城墙之下达于城外,另一端,即与内河相接的涵段则无法适应洪水连年的形势,每在紧要时刻,常被城内积水吞没,毁坏,更有甚者,因涵闸启闭失控,又时有外水倒灌入城之虑。
 
安徽寿县古城墙(宋至清.国五)(下)
 
        寿县古城墙城门东、南、西三门旧有名胜石刻。东门内北壁有二,一曰“人心不足蛇吞相(象)”,二曰“凤凰落毛不如鸡”,南门瓮城内东壁紧贴门后,刻一石人像,谓“门里人”。取自李园藏刺客于寿春棘门刺死春申君黄歇的故事,为楚文化又一珍贵遗迹。
 
安徽寿县古城墙(宋至清.国五)(下)
 
        东晋太元八年(383年)的秦晋淝水之战,就发生在这里。这次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投鞭断流”、“围棋赌墅”、“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历史典故。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这一文中,还引用了“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典故。
 
安徽寿县古城墙(宋至清.国五)(下)

安徽寿县古城墙(宋至清.国五)(下)

安徽寿县古城墙(宋至清.国五)(下)

安徽寿县古城墙(宋至清.国五)(下)

安徽寿县古城墙(宋至清.国五)(下)

安徽寿县古城墙(宋至清.国五)(下)

安徽寿县古城墙(宋至清.国五)(下)

安徽寿县古城墙(宋至清.国五)(下)

安徽寿县古城墙(宋至清.国五)(下)

安徽寿县古城墙(宋至清.国五)(下)

安徽寿县古城墙(宋至清.国五)(下)

安徽寿县古城墙(宋至清.国五)(下)

安徽寿县古城墙(宋至清.国五)(下)

安徽寿县古城墙(宋至清.国五)(下)

安徽寿县古城墙(宋至清.国五)(下)安徽寿县古城墙(宋至清.国五)(下)

安徽寿县古城墙(宋至清.国五)(下)
安徽寿县古城墙(宋至清.国五)(下)
安徽寿县古城墙(宋至清.国五)(下)

安徽寿县古城墙(宋至清.国五)(下)

安徽寿县古城墙(宋至清.国五)(下)

安徽寿县古城墙(宋至清.国五)(下)

安徽寿县古城墙(宋至清.国五)(下)

安徽寿县古城墙(宋至清.国五)(下)

安徽寿县古城墙(宋至清.国五)(下)

安徽寿县古城墙(宋至清.国五)(下)

安徽寿县古城墙(宋至清.国五)(下)

安徽寿县古城墙(宋至清.国五)(下)
安徽寿县古城墙(宋至清.国五)(下)

安徽寿县古城墙(宋至清.国五)(下)
安徽寿县古城墙(宋至清.国五)(下)

安徽寿县古城墙(宋至清.国五)(下)
安徽寿县古城墙(宋至清.国五)(下)

安徽寿县古城墙(宋至清.国五)(下)

安徽寿县古城墙(宋至清.国五)(下)

安徽寿县古城墙(宋至清.国五)(下)

安徽寿县古城墙(宋至清.国五)(下)
安徽寿县古城墙(宋至清.国五)(下)

安徽寿县古城墙(宋至清.国五)(下)

安徽寿县古城墙(宋至清.国五)(下)

安徽寿县古城墙(宋至清.国五)(下)

安徽寿县古城墙(宋至清.国五)(下)

安徽寿县古城墙(宋至清.国五)(下)
安徽寿县古城墙(宋至清.国五)(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