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趣谈中华百家姓及其起源(六)

 長寿麒麟 2016-11-01

趣谈中华百家姓及其起源(六)

 

    101、左姓——世袭的左史官

    春秋时期,齐国君主的儿子有左公子和右公子之分,公子的后代就以左字为姓氏,成为左姓。二是以官职为姓。在周朝,史官有左史和右史之分,左史主要的工作是记录帝王诸侯大臣们的言行,右史则主要负责记录发生的大小事件。据考证,我国古代以左为尊,古代礼节中,主人居右,客人居左,表尊重。所以左史官时时刻刻能在帝王身边以记载其言行。这些左史,往往都是世袭,祖祖辈辈从事这一行当这一职务,渐渐地人们就以左再加上名字来称呼他们,“左”也成为一个姓氏。

 

    102、陆姓——来源有三

    倘若追溯陆姓的源头,不能不提三皇五帝之一的舜帝,舜帝姓妫。舜帝的后裔有个叫妫满的,被周武王分封到陈国(河南淮阳一带),这个地方古时叫宛丘,是伏羲画八卦,治天下的都城。由于陈国内乱,妫满的裔孙陈完逃到齐国,并在齐国定居,改姓田。齐宣王封儿子田通食邑陆乡(山东平原县),田通的子孙便以地为姓,于是有了这一支陆姓。

    陆姓的源头另有一说源自陆终。陆终是颛顼帝的玄孙,也曾受封于陆地,后代以封地为姓。按年代推算,这以支陆姓出现更早。不过,这两支陆姓殊途同归,是同一个祖宗。

    姓陆的有一部分来自陆浑戎。陆浑戎是由黄河上游东迁河南嵩县一带的少数民族。他们建立陆浑戎,后来陆浑戎灭亡之后,他们以国名为姓,也加入了陆姓大家族。

    在大同周围生活的鲜卑族人,有复姓步陆孤氏,后来迁入中原,简化为单姓陆。

    陆终的几个主要源头都在北方,后来为了谋生或躲避战乱,不时向南方迁移,陆姓很快成为江浙一带的大姓望族。

 

    103、桓姓——千年探寻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襄公在弟弟公子白被杀之后继承君位成为齐国国君。他任用管仲进行改革,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襄公去世之后,他的谥号为“桓”,也就是齐桓公。齐桓公的世代子孙就以谥号为名成为桓姓。

    另外,宋国的国君子御死后谥号也是桓,史称宋桓公。宋桓公的儿子向父是向姓始祖,其后人中有一位向煺,在宋景公时任司马,他以祖先谥号作为自己姓氏,成为桓煺。

    安徽亳县是桓姓的郡望。

 

    104、华姓

    华姓起源于春秋时期,郑庄公因与宋国有仇,就假借周王室的名义,联合齐、鲁一起伐宋。宋殇公因为接受了大司马孔父嘉的“围魏救赵”之计解了围,因而更加信任孔父嘉,这引起了太宰督的嫉恨。太宰督是宋国公族子弟,因为封地在华,人称华督。有一次,孔父嘉阅兵的时候,华督就在百姓中散布流言说:“要打大仗了,不得了啊!”百姓对连年战争本来就不满,这么一来,非常愤怒。华督一见民心已被他煽动起来,就领着民众冲进孔家杀了孔父嘉。宋殇公听说此事后非常震怒,要治华督的罪,华督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宋殇公也杀了,然后从郑国迎回公子冯即位,就是宋庄公。华督因为“迎君之功”得以执掌宋国国政,他的后代也世世代代成为宋国显贵,封地华也就成为姓氏了。

 

    105、宗姓——高僧辈出的宗姓家族

    传说上古尧帝时,有四位大臣:羲仲、羲叔、和仲、和叔代尧分别掌管四方诸侯,史称四岳,相当于后世的宰相,也称为宗,含有百官之首的意思。到了周朝时,设置了春官大宗伯,他们的后代世袭宗伯,有的就以宗为姓。

    另有一支宗姓是来源于春秋时。楚国太宰伯州犁的小儿子宗连以祖父伯宗子为姓,也称宗姓。伯宗是公孙敖的孙子,在晋国官为晋大夫,由于耿直,得罪执政的却氏而被害。

    宗姓人士一直跟宗教有着密切关系。历史上记载,宗姓人中有很多是佛门高僧,比如唐朝时高僧宗亮、宗哲、宗密,五代有宗季,宋代有宗杲。

 

    106、司马姓——最高军事长官

    中华姓氏的起源除去以封地、谥号为姓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种就是以官名为姓,司马姓就属于这种由来。司马是古代最高军事长官的官名,始于周朝。

    周宣王时颛頊帝的后裔程伯休父掌管王朝军队,在征伐徐夷的战斗中,休父驾着战车冲锋陷阵,所向披靡,大胜而归,周宣王就任命他为司马。后来一直以司马作为官名,沿用了下来。其子孙就以官职命名成为复姓司马。

 

    107、戚姓——咎由自取的卫献公

    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献公纵情身色,不务国事,卿大夫孙林父等人非常忧虑,多次冒死进谏,非但没有奏效,反而引起卫献公的疑心。卫献公便多次借故羞辱孙林父,有一次甚至叫人当着孙林父儿子的面演奏侮辱性的乐曲。孙林父忍无可忍,就联合几个志同道合的大臣把卫献公赶出了卫国,然后扶植卫献公的叔父公子剽做为卫国国君,他就是后来的卫殇公。公子剽继位以后,把孙林父封在戚这个地方(河南省濮阳市),也叫戚城。

 

    108、骆姓——勇夫之后

    周朝初年,姜太公后代有个叫骆的人,骆的儿子以父亲的名为姓,这就是出自姜氏的骆姓。另外,舜帝的贤臣伯益有二个儿子,大儿子若木封在徐国,小儿子大康的后代有个叫蛮廉的人,蛮廉是个著名的飞毛腿,能日行五百里,蛮廉的儿子叫恶来,是著名的大力士。这父子俩都是以才和勇得到商纣王的喜爱。恶来的玄孙名叫大骆,其儿子也以大骆的名字为姓,这又是另一支骆姓来源。

 

    109、岳姓——岳飞英名 万古长存

    岳飞,一位精忠报国的英雄,不止是岳姓人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岳姓相当古老,少说也有三、四千年了,然而姓岳的人并不多,在岳姓演变过程中,因为岳飞遇害,家灭九族,所以出现了不少岳姓人避难改姓的传说。

    岳的子义是高大的山,岳姓的由来也与山有关。相传炎黄时尧把管理四方部落的任务交给四岳,四岳是一种官职,四岳的子孙就以官职为姓,于是有了岳姓。岳姓的郡望在山阳(山东、江苏一带)。

 

    110、西门姓——除巫治邺 人心所向

    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成立了国家,其中魏国第一任国君是魏文侯,他求贤若渴,吸引不少有才之士来到魏国。其中有个人叫豹,因住在西门人称西门豹。魏文侯派他担任邺都(河南安阳)任太守。西门豹上任之后发现那里人丁稀少,百业萧条,打听下来原来是当地豪绅三老跟巫婆们勾结起来以给漳河水神娶媳妇为名,残害百姓,剥削乡里。西门豹听了非常气愤,表面上不动身色,到了河神娶媳妇那天,他来到河边,看见一个要被选做河神媳妇的年轻女子即将要被扔到苇筏上淹死作牺牲品。西门豹对巫婆说:“这女子不漂亮,她怎么能做河神媳妇?请你向河神说要另选一个绝色女子给他,让他再缓几天。”说完,就让人把巫婆扔进了河。过了一会儿,西门豹又说:“这巫婆年纪大了,恐怕连话都说不清楚,还是再派一个人去催一催。”于是,把巫婆的徒弟又扔进了河里。后来以这样有去无回为由,西门豹把三老和参与河神娶媳妇的豪绅一个个仍进了河里。西门豹就此废了这桩害人之举。同时他又整治水患,使得邺都很快繁荣起来,西门豹也就成了战国时期的贤臣,其子孙就继承了西门这个姓。

 

    111、金姓——金姓与金子有关吗?

    在我国百家姓中排名第二十九位的金姓,其姓氏来源是否与“金”这种贵重稀有金属有联系?《风俗通》记载:“金姓出自少昊金天氏之后。”

    少昊是上古传说中的帝王,名挚,号金天氏。司马迁说,他是东夷族的首领,以鸟为图腾。相传,少昊为嫘祖所生,他在位48年,建都山东省曲阜,少昊为何起号金天氏呢?这就跟金子的金沾上了边。据说,少昊出生时,其母嫘祖看到有一颗星金光灿烂像飞虹一样坠落下来,因而以金德天,又称金天氏。另一种说法是认为少昊登上王位时,有金凤鸟飞来朝贺,人们以此为吉祥,少昊也十分乐意以金天氏相称。姓氏学家认为,惜金制度始自少昊,是他开创了后世重视金子的世俗。少昊一支子孙后来也就以金为姓世代沿袭下来,经过几代的繁衍与迁徙,在彭城(江苏徐州)形成望族。这是我国金姓中最早也是最主要的一个世系。

    还有一支金氏人马得姓较晚,来自汉时的匈奴。《前秦录》记载:“汉休屠王太子,帝以休屠作金人登天,赐姓金氏。”

    构成金氏来源的支系还有好多。历史上刘氏曾两度改姓为金,汇成了金姓的庞大世系,源远流长,鼎盛不衰。

 

    112、谭姓——巴南谭氏非汉人

    周代有谭国(山东章丘县),相传是伯益后代的封国,春秋时被齐桓公吞并,谭国人逃亡莒国,以国名为姓氏,就是谭氏。另外在湖北、四川这些巴南地区,谭是一个大姓,但他们的血缘不是汉族。

 

    113、廉姓——廉、赢同宗

    廉姓跟秦国的国姓赢是同宗的。传说舜帝时,伯益辅佐大禹治水,因为他立了大功,被赐姓赢,舜任命他主持畜牧。伯益有两个儿子,若木和大廉,若木被封在徐国,大廉就继承伯益的职位,其儿子就用他的名为姓,大廉就是廉姓始祖。

 

    114、嵇姓——源头在会嵇

    大禹娶涂山氏的女儿为妻,涂山就在会嵇山(浙江绍兴)的北面。大禹在会嵇一带召集天下诸侯开会,会没开完,大禹就病势在会嵇,其墓地就建在会嵇山。儿子启继位建立了夏朝,在山上立庙以祭祀大禹。夏帝少康继位以后,把自己的儿子无余封在会嵇,称为会嵇氏。西汉初年,朝廷下令全国诸侯后裔大迁徙,会嵇氏也被迁往会嵇山,后代以地为姓,这就是嵇姓,无余为嵇姓始祖。

 

    115、巩姓——改革先锋,巩简公

    春秋后期,周景王有个同族卿士被封在巩邑(河南巩县)为甸内侯,称巩简公。巩简公一度执掌朝政,他鉴于周王室的历次内乱大多因贵族掌权而引起,于是便录用从各诸侯国来的人士,不再任用王族子弟为官。巩简公打破以血统为准则的论资排辈的用人标准,伤害了王公贵族的利益,后来王子朝作乱时,就把他杀害了。但巩简公大胆改革的精神一直流传后世。

 

    116、夏侯——百姓一家 根在华夏

    中国素有“华夏”之称,大禹的儿子启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华夏”之称由此而来。夏朝共传了十三代,到十六王桀王时被商汤所灭,子孙也基本上赶尽杀绝了。周武王敬仰大禹的英名,就下诏书寻求大禹后裔,结果真找到了邑位名叫东楼公的,周武王封他在杞,建立了杞国。公元前445年楚国灭杞,杞简公的弟弟佗逃往鲁国,被封为侯爵,专门主管祭祀夏先祖的一切活动,于是称他为夏侯氏,后来便成为姓氏。

 

    117、聂姓——聂姓人的骄傲,聂耳

    聂,本是地名,在今天的河南省清丰县,春秋时属于卫国,是卫国大夫的封地,后来人们便以地名为姓。另外在楚国也有个聂城。

    一曲《国歌》唱出了所有中国人的心声,音乐家聂耳成了聂姓人的骄傲,无论何时何地,中国人都会因为他的音乐而凝聚在一起。

 

    118、封姓

    相传炎帝神农有个后裔名钜,他品德高尚,学识渊博,是上古时著名的贤人。在黄帝登位前,因仰慕他的名声,就拜他为师。后来黄帝封钜在封国(河南封丘县),子孙称为封氏。

 

    119、翟姓

    传说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他给其中十二个儿子赐了姓,没有赐姓的儿子散居在山东、河南、河北、陕西一带和西戎族合并建立了翟国,是北方较强大的外夷国,经常侵犯中原。春秋时,晋国灭了翟国,翟国人与晋国人融合,秦汉时散居江南一带,以国为姓,就是翟氏。

 

    120、范姓——先忧后乐说范姓

    岳阳楼位于湖南,在八百里洞庭之滨,有两句名言常被我们传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北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写的,是他一贯的行为准则,也是他的人生理想。

    范仲淹的父亲在徐州军事长官门下当过秘书,在范仲淹出生第二年父亲就去世了,母亲贫困无奈,只有带着范仲淹改嫁山东一户姓宋的人家,所以少年时范仲淹一直姓朱。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自己真实身世,于是决定自立门户,出外闯荡。他先到商丘的南都学社深造,十年寒窗,功夫不负有心人,范仲淹二十六岁中了进士,还受到皇帝的接见和宴请。当范仲淹去安徽走马上任时,把母亲接了回去正式改为原姓范。范仲淹在朝廷为官敢于直言,屡屡得罪权贵,吃了不少苦头。“有功反遭贬官。”范仲淹晚年时相继在山东、河南、陕西等地担任地方官,尽管他收入不高,却有意兴办义学。他在苏州买下一千亩地成立范氏义庄,范氏后裔都可以从那里得到口粮和补助,于是,各地姓范的把他当作慈善家,奉为圣贤。

    先忧后乐的范氏精神不是凭空得来的,从姓源上探寻,也是范姓始祖高尚人品的遗传。范姓始于刘姓,尧帝后代刘果是御龙高手,其后代有人在周朝时奉为杜伯,领地在陕西西安杜岭,杜伯是个正直的大臣,周宣王原是明君,到了晚年变得残忍固执。有一日杜伯劝周宣王不能再以杀害孕妇来取乐了,结果当场被周宣王斩首。杜伯的儿子逃往晋国,任命为士师,后人易杜为士。到了晋国之后,士苏在范开创了晋国范氏家族,士苏也被范姓人奉为始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