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人们在说“随便”的时候, 其实一点都不随便

 昵称37731474 2016-11-01


书单编辑作品,转载请联系出处


上一期,书单君和“书米”们分享了

《这7本书,让你成为闪闪发光的好姑娘》

(?点击阅读)


有个外国朋友让书单君教他几句常用中文,在“你好”、“谢谢”、“我请客”之后,我想了想,又补教了一句——“随便”(whatever),它可以说是咱们最常见的口头禅。


曾有一项网络调查,180万网民票选出中国人最爱说的十大口头禅,“随便”以30.4%得票率荣膺榜首。


吃什么?随便;

去哪玩?随便;

看什么电影?随便;

……


在需要做决定时,“随便”就成了最好的托辞。


要我说,国人最“无私”的时刻有两种:第一种是不喜欢轻易说“不”;第二种就是喜欢轻易说“随便”


而这两种生存方式,只会让人活得别扭、不自在。


如果说我们已经渐渐学会了温和而坚决地说“不”,那么进阶玩法——说出自己“想看什么”、“想吃什么”、“想干什么”还需要更多的勇气。


今天,我们来看看心灵成长导师周梵的这篇文章,它不仅仅能帮到你,还能帮到你身边的人。


人们的问题从不在于有自己的需要,而是总是试图粉饰并掩盖它。我们常常在饭桌上见到这种人,旁人问TA吃什么,TA会说“随便,都可以。”


旁边点菜的友人点点头说,好,那我们点个水煮鱼吧。然后TA说“最好不要点太油的菜,不健康”,友人就说,“哦,那就清蒸鱼吧”。TA说“行啊,我都行”。

然后菜上了,吃着吃着TA又会说,“这鱼不是很新鲜,上次来吃他们家的鱼就不新鲜,应该不点鱼的。”


旁边点菜的人内心强大的,哈哈一笑不以为意,是的,知道了,下次就不点鱼了。


内心没那么强大的,又尴尬又憋屈,妈蛋,问你意见你不说,点完了又挑三拣四的!


人们在关系中最常犯的错误就是,常常不愿意主动而明确的表达自己的需要,总试图表现的特别识大体,随和,无欲无求,期待别人猜到你想要什么,并主动把你想要的给你。




有这种性格特质的人若是做朋友,不近不远的,实在不爽了还可以躲一躲少见面。


若是这人是身边至亲的人,比如你父母或者你的伴侣,那考验就来了,如果你自己也有这种特质,先不说别人的感觉,光你自己就能把自己给逼疯




一次我的一个朋友Y跟我抱怨:


早年间,她刚工作时,每年她妈妈生日,她都会问妈妈,今年生日你想要什么?


妈妈就会回答,哎呀,算啦,你们挣钱也不容易,就别花钱给我买礼物了,你们好好的就行了。


后来Y就不问了,自己买,但不管是买的羊绒衫,还是为父母报的旅行团……无论是便宜的还是贵的,似乎没一次让她妈满意的,不是嫌贵了,就是嫌麻烦,要不就说用不上。


如果真是买了什么用得上的东西,回头还要把钱还过去,态度还特别坚决。送了几次都不欢而散,Y慢慢的就不送礼物了。


前两天Y和她妈为了个什么事儿争吵起来,老人家看起来是憋了很久了,一肚子委屈,把Y的总总罪行桩桩件件数落一遍。


其中最大的一项就是,从来都不关心她,只知道给自己老公买礼物,给自己孩子买礼物,这么多年了却从没送过自己妈礼物。


还说Y只知道把她当老妈子使,她生Y养Y有什么用,Y对她来说根本指望不上。




Y跟我吐槽时委屈得不行,说,当初她自己说不要,不喜欢的,现在倒成我的错了。太不讲道理了。


我告诉她:


“你所有的愤怒和委屈,是因为你认为她是在针对你。你认为她针对你,是因为你目前还没有足够的智慧和力量去理解她内在的心理过程。

在你看来,她的表现是不讲道理和无理取闹。明明自己拒绝了你对她的好,但反过头来又指责你对她不好。

这种行为的心理原因有很多:无价值感、自我证明、自我压抑……总结起来就一条——不配得感。”


面对并承认自己的需要的基础,是要有强大的自我接纳能力的。


因为你要承认自己是可以“自私”的,对自己“自私”没有任何的道德评判,当然也包括对别人的“自私”没有评判。



很多中国人是以自己有需要为耻的。


从古至今,所有的主流教育都在不遗余力地扼杀个人需要的合理性。


最出名的恐怕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了,一个四岁的孩子把最大的梨让给其他家人,留给自己最小的。


无论是否出于孩子的自愿,把这件事作为典范大肆宣扬都是极其不合适的。


这会让所有的父母都引导为以这样的一个参照标准,来教育和要求自己的孩子,这势必会让那些希望留下大梨的孩子有沉重的羞耻感。




所以这些孩子人格发展最后只有两种方向——


要么变得隐忍和压抑,要么叛逆和愤怒。


一方面有着出于人性本能的需要,一方面这种需要又被强烈压制,日后发展出分裂的人格简直是不可避免的。


这就是为什么这个时代纠结的人那么多,因为内在永远有两股力量在征战。



记得很多年前看一个访谈节目,嘉宾是周星驰。


他回忆小时候的一件事,说那时候家里很穷,有一次妈妈带他和其他兄弟姐妹上街,经过路边一个小摊,几乎没拥有什么玩具的他看到一个小玩意儿,非常非常喜欢,就央求妈妈跟她买,可是妈妈不同意,他继续央求甚至哭了起来,结果妈妈在大街上把小小的周星驰打了一顿,拖着他离开了那个小摊。



童年周星驰


周星驰在讲这段故事的时候,表情非常严肃。


在故事结束后,他蹙着眉头看着主持人的眼睛,说,他们不给我买就算了,为什么还要打我?


问这个问题时的周星驰已经快五十岁了,即使他已经过了这么多年,和拥有了巨大的成就,他依然无法释怀这件事。


当我们不尊重自己的需要时,自然就无法尊重他人的需要。


周星驰父母的反应,是那个时代为人父母极其常见的反应,而且即使到了现在,这种情况也没有改善多少。


孩子想去游乐场,一遍遍地对妈妈表达:“我想去游乐场嘛。”

刚跟爸爸怄完气的妈妈很烦:“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妈妈为这个家整天忙,给你赚钱买吃买穿,好不容易休息下,你也不体谅妈妈?成天正事儿不干,就知道玩!”

于是孩子真觉得自己做错事,悲伤地回到自己房间。


父母都是普通人,当然会有无法满足孩子要求的时候,会有情绪,会累,会感觉到压力。


而这些时候的我们就会有想要休息,不想承担这种压力,或者有想要一个人待一会儿的需要。


但因为父母们从来都没有学会直面自己的需要,所以当这些真实的需要浮现时,会让父母感到羞耻或内疚,尤其是自我价值感低的父母。


于是他们拒绝孩子时,会附加一堆道理来证明自己的拒绝合情合理,孩子的要求不合道理。


讲道理的本质是——“我是对的,你是错的。”


这样虽避免了内疚,但爱的流动却被阻断,孩子体验到“被拒绝=我是错的”。


真正让人痛苦的不是事情本身没有达成,而是被评判为“错误的、不讲道理的、我不值得爱的”。


这就是周星驰已经年近半百,却依然没有从童年的那个故事里释怀的原因吧,因为那带来一种深深的,感觉自己不值得被爱的感觉。





压抑自己需要的人,到最后并不会因为这些自我压抑而自我的需要就消失了,它们依然会在那里,只是以一种更隐蔽更迂回的方式呈现出来。


要么根本就彻底否认自己的需要而对他人各种讨好,要么就要为自己的需要找上一大堆的理由和道德标榜,同时要做另外一件事,抨击对方——


如果不满足自己的需要,那对方就是道德低下


我的一位访客,是位非常非常漂亮的女人。

她和身价不菲的丈夫感情破裂,各种狗血剧情都上演了一遍,最后实在痛苦不堪想要离婚。

她表现出很洒脱的样子说我可以什么都不要,我只有一个条件,我希望由丈夫来抚养两个孩子,因为这样才可以给孩子最好的照顾。

结果丈夫就是不同意留下孩子。

她在咨询时跟我抱怨,怎么会有这么不负责任的男人,我认识的最不耻的男人,离了婚都是抢着要孩子的,而这个男人的人品真的太烂了。


我提醒她,希望对方留下孩子是你的需要,因为你没有信心应对一个单身妈妈带着两个孩子的生活,这种生活你目前还做不到,你害怕了


这并不丢人,可是你不能为了粉饰自己的害怕,而在道德层面上去谴责对方。


这个行为就跟那个因为身心疲惫而不能带孩子去游乐场的妈妈,却责骂提出要求的孩子是多么过分多么不懂事的心理动力是一样的。



2014年获得最佳剧情、最佳男主角等多项大奖的美剧《绝命毒师》是部非常深刻的片子。




主角是一位中学的化学老师沃尔特,一辈子都活的窝窝囊囊。


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的情况下,为了给家人留下财产使他们在自己死后衣食无忧,他瞒着自己的家人,利用自己的化学知识制造毒品。


可当他攒够了当初打算留给孩子的钱之后却停不下手,继续制毒贩毒,从第一次杀人的战战兢兢到后来的轻车熟路,卷进越来越多的犯罪集团和案件中。


他的行为同时也给家人带来了很多危险,最后事情败露,他的妻子和儿子也知道他之前赚的钱是制毒获得的,在家人承受巨大压力愤怒痛苦时,沃尔特每次都会跟自己的妻子辩解说,我做所有的这些都是为了这个家。




在《绝命毒师》大结局的那一集,沃尔特已经众叛亲离,家里原来的房子也被政府收走了,妻儿和刚刚出生不久的小女儿住在临时安置点里,他自己则躲在北方一个镇上。


躲了将近一年之后,他最后决定回去以同归于尽的方式和之前背叛他的罪犯黑帮们做最后的了结。他躲过警察,回到妻儿居住的简陋公寓,和家人做最后的告别。


他交代了一些事情,最后对他的妻子说:我所做的一切,你要明白……


她的妻子压着愤怒打断他:如果还要我再听一遍,你做这些是为了这个家……


沃尔特打断她,说,不,我做这些是为我自己。我喜欢。我真的很擅长这些,而且我,终于算是真正精彩地活过了。




他的妻子惊愕地听到这些,这是她第一次听到沃尔特终于不再拿家人为自己的行为做解释的理由。


她整个人都放松下来,闭上眼睛低下头,轻轻地点了点头。


我知道,这一刻,她才真正可以原谅沃尔特的所作所为对家人带来的伤害。



内心越虚弱的人,往往越害怕面对自己的软弱,越有匮乏感的人,越要用尽全力掩饰自己的自私。


当沃尔特经历了那么多风浪,他的内心终于从一个懦弱的男人变成一个有力量的男人了,也就在这一刻,他才敢于承认和面对自己的需要。


当你真正懂得坦诚表达自己的需要,你才开始变得真实有担当。


人们并不反对他们的家人朋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爱自己满足自己。


可人们不能接受的是对方一定要不停粉饰自己的需要,并用道德绑架的方式来强迫别人满足自己的需要。




敢于直面和承认自己的需要,并为此负责,并且推己及人,同时能够理解并尊重他人的需要。这就是爱自己。


但明明有需要,却用各种理由为自己的需要辩解,否认它,粉饰它,甚至抨击别人的需要,贬低他人需要的合理性。这就是自私。


这就是自爱和自私最大的区别。

书 单 君 说

看上去只是“随便”的问题,其实点到了国人的深层文化心理。

很多人批评中国人的这种虚伪——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呢。虚伪甚至变成了一种潜意识,人们甚至意识不到自己正在虚伪。

就像文章中周星驰的例子,也像那个离了婚希望前夫帮自己养小孩儿的例子,明明是自己的需求和欲望,偏偏要用道德说辞显得自己这么做还很正确。

坦白说,今天的中国,这种现象仍然比比皆是。

我们总是说中国是转型中国,最大的转型还不仅仅是那种剧烈的财富增长,而是深刻的社会心理转型。

是的,个性与自由在中国年轻一代里越来越多了。年轻人们再也不愿意生活在那种虚伪传统中。他们会说,无论我们是什么关系,我们彼此说出自己的真实需求,这样,问题兴许更容易解决。

是的,利用权力、权威以及道德说教去压抑他人的人性,其实实现的是自己的欲望,这种做法越来越不合时宜了。

现代社会伦理更应该是透明的,是把彼此的需求摆在台面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活得简单,没那么多互相猜测,没那么多压抑和扭曲,我们也就可以健健康康阳光成长。

说出你的欲望吧,说出后才能获得解放。


P.S.需要和买了bra的“书米”们说声,这两天订单实在太多,我们的客服妹子周末都在加班。

虽然是个大男人,但我真的特别能理解女“书米”们的急切心情(难受的bra,多穿一天都是折磨啊),也希望大家能再多一点点耐心。

周六周日以及今天五点前的订单,我们都会争取在24小时内顺丰发出!(如果你比较心急,请务必在五点前下单,谢谢理解。)


(点击下图,即可查看书单君推荐的那款bra)



*以上两图为广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