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度:转角处的独幕剧

 邮旅广播 2016-11-01

(撰文/图片_潘晓春、编辑_武侠)此次印度之行仍是以火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行李不宜多带,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我还是塞上了一大堆闪灯器材,希望能进一步挖掘表现这个国家的可能性。我已经数度探访印度,这一次,闪灯支架的存在,让我无法像以往那样,在街头迅速抓拍然后转身就走,我需要和邂逅的当地人有更多交流,甚至拉来他们的同伴充当灯光师。闪灯之下的印度市井生活更具质感,突破了自然光的局限,普通的街头场景有了一丝舞台剧的味道。这也是我此次旅行最有趣的收获。

瓦拉纳西街头。吸引我的是那种平常却又极具生活气息的氛围。

恒河边,一个老人刚吃完东西,整理着洒落身上的碎屑,旁边有只小狗一直不近不远地蹲着,似乎是在静静守护着他。每次到印度,我都会多次徘徊在这条圣河边,这是最能一窥印度灵魂的地方,千百年来,朝圣者的足迹遍布河的两岸,诗人、歌手也常常行吟于此。

一年一度的洒红节是印度教最古老的节日之一,也是年轻人的最爱,他们的“战斗”总是提前开始,在节日前夜狂欢畅饮,通宵达旦。

阿姆利则是印度边境的要塞,也是锡克教的圣城,它的名字在印度语中意为“花蜜池塘”。我在阿姆利则金庙外的广场徘徊,金庙是锡克教的圣地,每天来此朝拜的教徒成千上万,这个老人就是其中之一。

泰姬陵是完美建筑艺术的典范,而我更愿意关注泰姬陵下的日常生活。游人如织的围墙外,有一条不起眼的安静的林荫小道,一个极为瘦小的老妇人牵着一头羊走过。帝王浪漫的爱情故事之外,更为长久的是脚踏实地的生活。

阿姆利则金庙的伙房。金庙每天为朝拜的人们免费提供食物,从早到晚不间断,伙房里总是异常繁忙,这个帮忙打下手的小女孩随时准备着,听候调遣。

阿姆利则街头,两个锡克教徒相遇聊天。他们的服饰十分典型:长袖布衫,缠围裤,其中一位腰间还挎了一把精致的小刀。

按照锡克教教义的规定,成年锡克教徒头上都要包裹头巾,这两个身穿制服的警察也不例外,当然他们的头巾也是制式的。

瓦拉纳西的巷口,手艺人正给一位老人理发、修胡子。我在一旁架起柔光箱准备开拍,闪光灯要从上往下打,手艺人的学徒主动请缨,给我做了一回助理。

阿姆利则街头人群密集的地方,我把闪光灯套在柔光箱上架在一旁,引来许多好奇的目光。我遇到的很多印度人都有乐观而又宿命的人生观,他们看似遵守了很多制度,却又随性、淡然,处变不惊,从他们对我这个“奇怪的外来人”的回眸中,可以见得一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