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圣节”的鬼把戏,请放过中国小孩

 飞天保龄 2016-11-01

“万圣节”的鬼把戏,请放过中国小孩

作者:后沙月光

[转载]“万圣节”的鬼把戏,请放过中国小孩

洋节的泛滥,我实在看不到”文化“二字,无论远观还是近看,都只有两个字:装逼。

白骷髅,血衣裳,南瓜灯,巫婆帽,今天中国很多地方都过起了“万圣节”,媒体报导态度上基本也是乐见其成。

一些幼儿园小朋友成了“万圣节”的主力军,跟成年人被商业营销带动的情绪不同,小孩子是被大人有意识的组织起来,让他们参于到这个西方鬼节当中。

小孩子过万圣节好不好?有人会说,就是图一乐,只要不闹出事,没什么大不了,这个逻辑适用任何一种洋节。

节庆是一个民族传统的载体,中国的传统节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心理,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

西方的节庆亦是如此,然而他们更多了一层宗教色彩,而中国从来没有政教合一王朝。

万圣节是鬼节,中国则有三大鬼节: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中西文化的根基不同,鬼节的出发点也不同。

万圣节古西方(欧洲)是因驱鬼,吓鬼而形成, 中国人是以“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理念来过鬼节,“祭”是一种文化的具体表现。

野蛮民族和礼仪之邦的对比自不必多言,但从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文化呈现出压倒性的优势,枪炮和战舰决定了这种优势。

如果到今天,中国人还在自卑自轻,那么我们很难看到明天的希望,鬼节只是其中的一种体现。

西方节日愈来愈大行其道,显而易见的后果就是中国传统节目日渐式微,而这背后又是一种宗教势力的兴起。

中西鬼节,没有谁优谁劣的问题,用文化多元性来为洋节横扫中国来开脱,是在装瞎。

万圣节的来源

公元前五世纪(据说),爱尔兰凯尔特人将这一天(10月31日),定为夏末,也就是万圣节的前夜,10月底正是太阳进入天蝎座之际,而冥王星则在射手座。

太阳像征阳间,冥王星代表冥界,二者的吸引和排斥会形成强大而神秘的超自然力量,时空规律将在这一天停止作用,鬼魂降临人间,凯尔特人则生怕成为鬼魂重生的替代品。

扯半天,用中国话表达就三个字“鬼上身”。

为避免这种不幸,机智的凯尔特人会在这一天夜里,熄灭家中的炉火,表示家里没人,骗鬼呗。然后男人们成群结队,戴上各种狰狞可怕的面具上街鼓噪一番,为的是把鬼吓跑。

后来在欧洲慢慢蔓延固定下来,成了万圣节(HALLOMAS),也寄托着希望逝去亲人进入天堂的愿望。

在凯尔特的历法中,十一月的新月则是“黑月”(DEAD MOON),是繁荣转入死寂的时节,严冬令一切变成萧条,也是与死者灵魂沟通的好时节,巫师们的旺季。

孩子眼中的万圣节

万圣节的色彩是黑与橘,黑色代表巫师,黑猫等不祥之物,橘色代表南瓜,以前是萝卜。

吵吵闹闹的驱鬼形式,很容易受小朋友喜欢,作为一种宗教文化传承,大人自然不会去干涉,到了现代社会,商家早已发现这些节庆里面的商机,于是围绕着万圣节进行营销,也推动着万圣节的传播。

南瓜灯也叫杰克灯(JACK),到现在西方人也很难说清它原来是驱鬼用,还是鬼在用。

传说是一名叫杰克的爱尔兰人的创造,杰克这名就跟中国的小明一样普遍。杰克把鬼魂骗上树后,在树桩刻了十字架,鬼魂就不敢下来,双方作了交易才解决了此事。

而杰克死后,灵魂既上不了天堂,也下不了地狱,只能靠一盏小蜡烛来引路。

在爱尔兰传说中,为防蜡烛熄灭,于是将它放入了一根掏空的大萝卜中。后来爱尔兰大量移民到美国后,发现南瓜更好用,于是就有了南瓜灯。

提着南瓜灯讨礼物,则是来源于11月2日的万灵之日,万灵之日是欧洲基督教会的发明。教徒们要挨家挨户去讨要“灵魂之饼”,流行到后来成了孩子提灯讨糖果的把戏,不给糖就捣乱。

有没有觉得很肤浅?当然,不肤浅怎么吸引小孩子。当然,我们现在都可以用善意的眼光,温和的口气去解释这一切,因为中国人真的很善良和包容。很多父母也很困惑,但不敢真的去反对,怕被嘲笑为落后者。

清明节。这是中国人寄托哀思的节日,步骤为扫墓,祭祖,压纸,根据各家的情况不同,仪节的繁缛程度也有所不同。

但无论如何,生者不会唱歌跳舞,奇装异服去闹坟。参于主体不分男女老幼,因为这是中国人亲情和血缘的维系延续的体现,它不需要官方组织,任何力量也无法令这种形式停转。

然而,事实上,我在浙江遇过一些朋友的家里,反而是老人不愿在清明节祭祖扫墓,因为老人加入了教会,虔诚的教徒在教会的诱导下,只与上帝建立精神联系。清明是否祭祖成了一种两难选择。

到底是谁有排它性?谁野蛮粗俗?我们包容洋节,但别忘了一旦洋节成了传统,它就会展现出排它性,这是宗教本身所决定的。

清明节烧纸人,烧纸钱,纸车纸马纸手机,在官方话语里,这叫封建迷信。我并不反对这种称法,但为什么封建迷信一定要特指中国的传统仪式,还有佛道方面的仪式?

圣餐圣水唱诗班就不是封建迷信?一个人将死之际,亲朋好友到庙里烧香,三步一跪,就是封建迷信,来一帮教会兄弟姐妹围着唱圣经,就不是封建迷信?更不要提那个连吃穿住行都要控制的宗教。

万圣节等西方节日跟崇尚自由,开放平等,塑造个性等观念没一毛钱关系,欧洲有它特有的文化和历史根源,中国也一样。

今天无论是中国还是欧洲,都很难抵御美国文化的侵袭和解构,欧洲的传统一到美国就变样,然后风行全球。

文艺复兴之后西方艺术中心在哪里?巴黎还是佛伦罗萨或是维也纳?美国国力腾飞之后,纽约成了中心,但很少有人注意到,纽约实际上只是艺术品中心,它从来不是艺术中心。

中国过万圣节的套路,几乎也是照搬美国,洋节大行其道,背景是整个中西文化的力量对比,教师接受了西方文化,于是组织幼儿也参于到这种活动中,除了盲目,还有迎合的心理。

对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有选择的保留和舍弃,因为它有积极和消极的两方面,而对西方文化,我们则有全盘照收的趋势,难道它们就没有这两方面问题?

不知道将来,我们的下一代是否会习惯于这种洋节之中,但肯定可以知道,美国下一代对中国传统节日根本不会有任何兴趣。

全球化日益扩张的时代,并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方面,更多的是教育和文化。”去中国化“并不只是在台湾会发生。

给下一代普及点西方文化是好事,但一定要有取舍。

狄更斯,雨果,大仲马,普希金,托尔斯泰,海明威,卡夫卡,卡尔维诺,奥威尔们的作品,都能帮人摆脱对西方世界的肤浅认知。

洋节的泛滥,我实在看不到”文化“二字,无论远观还是近看,都只有两个字:装逼。

 

来源:http://www./Article/zatan/2016/11/372937.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