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樟脑

 古道岐黄 2016-11-01
 
 【中药名】樟脑 zhangnao

【别名】韶脑、潮脑、树脑。

【英文名】Camphor。

【来源】樟科植物樟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的根、干、枝、叶经提炼制成的颗粒状结晶。

【植物形态】常绿乔木。树皮灰褐色或黄褐色,纵裂。小枝淡褐色;枝和叶均有樟脑味。叶互生,革质;叶片卵状椭圆形至卵形,先端渐尖,基部钝或阔楔形,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灰绿色或粉白色,无毛,幼叶淡红色;脉在基部以上三出,脉腋内有隆起的腺体。圆锥花序腋生,花小,绿白色或淡黄色;花被6裂,椭圆形,内面密生细柔毛;能育雄蕊9,花药4室;子房卵形,光滑无毛,花柱短,柱头头状。核果球形,熟时紫黑色,基部为宿存、扩大的花被管所包围。花期4~6月,果期8~11月。

【产地分布】栽培或野生于河旁,或生于较为湿润的平地。主产于台湾、贵州、广西、福建等地。

【采收加工】一般在9~12月砍伐老树,取其树根、树干、树枝,锯劈成碎片(树叶亦可用),置蒸馏器中进行蒸馏,樟木中含有的樟脑及挥发油随水蒸气馏出,冷却后,即得粗制樟脑。粗制樟脑再经升华精制,即得精制樟脑粉。将此樟脑粉入模型中压榨,则成透明的樟脑块。

【药材性状】纯品为雪白色的结晶性粉末或无色透明的硬块。粗制品略带黄色,有光亮。在常温下容易挥发,点火能发出多烟而有光的火焰,气芳香浓裂刺鼻,味初辛酸,后稍凉。

【性味归经】性热,味辛,有毒。归心经、脾经。

【功效与作用】开窍辟秽、除湿杀虫、温散止痛。属开窍药。

【临床应用】每次0.1~0.2克,入散剂或酒溶化服;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用治痧胀腹痛、暑湿之邪所致腹痛闷乱、寒热、吐泻、疥癣湿疮、瘙痒溃烂。

【药理研究】可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对于高级中枢尤为显著;对循环性虚脱或急性心功能衰竭有强心作用;其水溶性代谢产物有明显的强心、升压和兴奋呼吸的作用;对皮肤有温和的刺激及防腐作用;对胃肠道黏膜的刺激,小剂量使胃感到温暖及舒适,大量则能产生恶心呕吐;并有轻微的祛痰作用。

【化学成分】为纯粹的右旋樟脑(d-Camphora),是莰类化合物。

【使用禁忌】内服不宜过量,气虚者及孕妇忌服。皮肤过敏者慎用。忌见火。

【配伍药方】
①治一切风眼热痛:樟脑6克,冰片3克,薄荷9克,防风3克,将樟脑、冰片入碗内,薄荷、防风摊其上,将碗盖纸糊封口,文武火升之碗上,刮下用。(《心医集》仙子丹)
②治风火牙痛:樟脑、细辛各6克。细辛切碎,置铁锅内,将樟脑撒铺其上,盖以瓷碗,缝隙用黄泥固封,然后用文火升华,放冷取霜,密封备用。取霜适量,用棉裹如梧桐子大,放患牙处咬定即可。(《全国中草药汇编》)
③治一切瘙痒、虫疥及一切顽癣有虫者:樟脑30克,大枫子肉60克(捣膏),大黄、硫黄、胡椒各15克。五味俱微炒为细末,和入大风子膏内,再入樟脑同捣匀,再入水银15克,再研匀,再捣三百下,为丸,弹子大,每临卧时,被内以药周身摸之,不过二三次愈。(《本草汇言》)
④治烫火疮,定痛:樟脑合香油研敷。如疮湿,干掺上止痛,火毒不入内也。(《品汇精要》)
⑤治冻疮:樟脑9克,猪脂30克。先将猪脂炼好,去渣,再将炼好之猪油入锅内,下樟脑,微火炼十余分钟下锅,冷为膏,用瓶装好,封口备用,敷三五次即愈。[《健康报》1958,10:25]
⑥治脚气肿痛:樟脑9克,草乌头6克。为极细末。醋糊丸,弹子大。每置一丸于足下踏之,下以微火烘之,衣被围覆,汗出如涎。即效。(《本草汇言》)
⑦治阴疽初起:樟脑、雄黄掺贴。(《药性集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