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行书,怎样用笔才会出帖?

 静水深蓝110 2016-11-02

有些资料记载《兰亭序》所用是鼠须笔和蚕茧纸,其实可以更宽泛一点理解,古人对纸笔很讲究,也必须讲究,因为要出效果。

临习《圣教序》要从笔画的要求再到笔的要求加以关注。毫无疑问,对毛笔的质量要求极高,黄宾虹行书可以用秃笔,临习王羲之法帖一定要用健笔。

现今的毛笔质量远逊于古人,可以尽量选用新笔。因为临习王字,很大程度上要兼涉《兰亭序》和手札,虽然都是临摹本,但能够看出笔法和气息的变化。学王字变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起收变化被过滤,导致“直过无味”,这是临摹王字尤其要注意的,做到细腻而不琐碎,平和而非平庸。

俗气就是一种积习。在天长日久的临摹过程中,不注意观察一些细微的动作,简单化、粗糙化。集字全是按照王羲之墨迹的原大尺寸。对这种两三厘米大小的字形,一开始就按照原大来临,很难做到细致到位,神完气足。

可以先稍微放大临,临习到一定程度之后,再缩小到原大,以求相对比,而后再放大,如此往复。放大临可以锻炼眼力和笔力,对于臂、腕的要求较高,按照原大来临,锻炼的则是指掌。这无疑是一种综合训练。原大临摹,通常要坐了,放大临摹,通常要站立,侧重点有所不同,观察字帖的距离和角度也有所不同。

但实际上,真正的书写是一种忘我的过程,如果老是记着哪一部分发挥作用,势必不自然。就像长胡子的人睡觉时,老是想着胡子放在被子内还是被子外,必定失眠。写字和睡觉一样,愈是想了愈是做不好。

将这些外在问题考虑周全了,才能谈得上通过临摹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追求点画质量。临王字主要是靠笔尖做文章,多见露锋,有弹力、有张力,梁巘《评书帖》云:

《圣教序》锋芒俱全,看去反似嫩,今石本模糊,锋芒俱无,看去反觉苍老。吾等临字,要锋尖写出,不可如今人,止学其秀耳。

临摹时要求写出来的笔画既遒厚、顿挫,也要劲健、清利,概括成一个字——爽!需要指出,遒厚主要是相对墨迹而言,存在不同观感,由于拓片黑底白字的特殊视觉效果,与墨迹对比,笔画看上去粗一些,务必做到厚而不臃,掌握好厚实与潇洒之间的“度”。

用笔丰富,并非一味追求中锋,中侧锋互用,增加了多层次的美感,富有质感的笔画,产生随机的节奏,这正是晋人不拘陈法、崇尚自然的审美思想之写照。

倪苏门《书法论》:

羲献作字,皆非中锋,古人从未窥破,从未说破……然书家搦笔,极活极圆,四面八方,笔意俱到,岂拘拘中锋为一定成法呼?

所谓“中锋取质,侧锋取妍”,王字笔画多见露锋,即使是拓本,也时常能见字形间的牵引,起承转换,然行笔节制,绝不拖泥带水,注重一个“节”字。

一是干净利落,在游刃有余的状态下完成,不能显得多余,二是有节制,不该出现时绝不出现。王字对起、收、行都极其关注,起收笔处总是显露出特有的笔意,每个笔画极有韧性,显出劲健的姿态,细致、耐看。

这无疑与用笔的疾涩和提按有很大关系。疾与涩,其实就是行与留、快与慢、光与毛的概括,王羲之《书论》中有言:“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起五伏,方可谓书。”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