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要求: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服务。 随着时间的推移,“治未病”的理念与实践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其实这种“未卜先知”的治病方法,早在两千年前的古人们就已经开始这么做了。 说得通俗一些,“治未病”就是预防,广义来讲,“治未病”包含了未病先防、欲病早治、既病防变、病后防复几个方面。其中检查、调摄尚未患病(或无明显患病)的机体,防止疾病发生就是战略前移的最前沿,大致等同于我们现代所说的治亚健康。 最终它会出现两种结果:向健康态转化或者向疾病态转化。因此,“治未病”的目的就在于提早发现,促进其向健康态转化,相当于把“未来可能要得的病提前预防了”。 通过临床长期观察发现,几乎很少碰到完全健康的人群。 人以健康为本,健康以体质为本。中医常说“治病必求于本”,所谓的“本”是指致病的根本原因,也包括其个人的体质,所以,“治未病”的基础就是进行体质辨识,然后根据不同的体质对人进行相应的调养。 科学研究表明体质可分、体病相关、体质可调。中医将体质分为九种,一种平和,八种偏颇。 中医体质辨识项目其实是一个“未病诊断”过程,大约需要花费半个小时的时间。 填写中医体质辨识体检问卷。比如:你是否经常失眠?你是否经常容易手脚发冷?你是否喜欢吃油腻食物?……一共有70多道题目。 医生会针对测试者填写的表格的某些选项进行更详细的询问、核对并且给予测试者切脉、看舌苔等中医诊断手法。 接下来,测试者所填写的问卷内容,将会被输入专业软件进行测评,一般一周后,测试者即可得到自己的测试报告。 报告由两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是体质类型判定和该体质易患疾病倾向,第二部分为测试者提供非常细致的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的调整建议。必要时医生还会给予汤药、膏方、经络等方法共同调理。这样不仅在不知不觉中改变就诊者的状态,而且对测试者未来要生的病进行了先期预防,比如:少生病了或者身体感觉舒服了等。 偏颇体质之人,体内阴阳气血已经失调,但尚未发展成疾病,处于病与未病之间。通过体质辨识,在了解中医体质类型及不同体质发病倾向后,给予个性化的养生调理建议,达到气血平和的健康。如果已经是“已病”之人,也可以通过体质辨识,本着“急则治其症,缓则治其体”的原则,或两者兼顾,则可获得准确、全面和有效的治疗。 这种被媒体描述为“做题加搭脉”的方法,又被称为中医体检,当然在现代医学快速发展的时代,如果能全面结合西医体检的相关理化指标,就能更好地把疾病控制在萌芽之中,更大程度上减少患病的痛苦,达到先人所描述的“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状态。 (作者汤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巡讲专家、浙江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中医师) 新媒体编辑:刘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