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华教授郑泉水:你真的懂得如何学习吗?

 張胜 2016-11-02

来源:公众号“清华大学藤影荷声”

作者:郑泉水,清华大学力学系教授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与学习相关的一些经历和认识。大学学习显然跟中学不一样,在中学就是应付高考的那几门课,大学课程则有很多,这种情况下怎么适应学习呢?首先,不能学太多,否则后果严重。


钱班(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实验班)的一个学生去了哈佛大学读研究生,一个学期的课程,就3门。这在美国私立大学很典型:研究生3门,本科生4门。我们有的学生每个学期选多少课?10多门?为什么上一大堆课?我认为有多方面的原因。


有院系方面的原因:学校希望减少,但是院系要求学生学选很多课。学生方面的原因则是多种多样,如:多学一点,反正每门课的负担也不重、“水”课很多;想学的课没列上,不想学的课一大堆;同学都选了,我不选会不会吃亏?等等。成本恐怕也是一个原因。美国的不少学校,超过规定的学分,每修一门课增交好多钱。


对照一下加州理工的情况。课不多,但每门课的挑战性很高。如老师布置的练习,常常一个人做不下来,要好几个同学一起讨论一起做,才能做完。一位被邀请在加州理工上中国历史的老师,非常受欢迎,但选他的课只有30位同学,不允许再多了。上他的课,一个学生每次课要阅读500页的资料,还要提出问题。MIT课程的挑战度也是大同小异。


对同学而言,首要的是解决为什么学习这个根本问题。为了学位?为了读研究生?那不就跟高考一样了。这样对付下来的学生去读研究生,老师也很不欢迎。


我们的时代跟以前很不一样了!在以前,知识就是优势,现在只有知识不构成优势。我读大学和刚工作时在江西,得不时地专门跑到北京,去国家图书馆,设法找一个名教授请教最新知识方面的内容。为了解一点点小问题可能要花一个月时间,那个时候知识确实很宝贵的。但现在我上网几分钟,刚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都能知道,甚至没有发表我就知道了。到今天,有同学还是只对分数重视,为什么呢?有利于去读研究生?其实导师招研究生更看重的是你的能力,你的研究能力、你的智慧、你的热情、你的为人;只有不知道这些信息,才不得不只看分数。


前面是一个引子,长了点。今天我讲两个部分。一是一万个小时,包括一些例子,讲一些我自己的亲身经历。第二我讲一讲什么叫精深学习,以及背后的教育理念。


一万小时——专注与热爱


几年前出了一本书,《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大体上就是说要成为某个领域世界级的专家,需要专注的投入一万个小时。比如说比尔·盖茨,他上哈佛大学后,很快就退学了,但因为在中学七年他超过1万个小时做软件设计,做程序,其实他上大学时就已经是世界个人电脑相关方面少有的专家。


一万个小时的投入不是一种简单的投入,而是一种设定清晰目标,不断设定难度,不断上台阶,以至达到自己能力极限的投入。不断地犯错也是一种练习,你在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来理解一些非常困难的问题,这样你的能力才是长进的。进到清华的孩子都非常聪明,勤奋对你们来讲尤其重要。


这背后有心理学的基础,不是纯粹的统计数据。一万零一个小时可以吗?当然可以,八千小时呢?当然也可以。但一千个小时可以吗?不行。一万个小时除了需花很大精力投入,最好还要有人指导来帮助你、设计不断挑战的台阶。怎样才能废寝忘食的做到这条呢?这要靠你的热情、热爱。巴非特是个犹太人,世界第二富。他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理念值得深思:最重要的是帮助、去发现自己的孩子在哪方面有着热爱。这个热爱不是孩子嘴巴说的热爱,而是你需要细心观察,发现他对这个东西废寝忘食的真的热爱。


犹太人父母说热爱比什么都重要。如果你不做热爱的事,就很难百折不挠的做这件事情,也很难投入这么多时间。想象一下科比如果不那么热爱打篮球的话,他能晚上四点就去练习,关节的韧带没有了还在坚持吗?这显然不是为了赚钱,这钱对他纯粹是数字,也有了足够多的荣誉,他就是喜爱这个运动。

我是77年高考考上大学的,家里紧靠着一条河,叫抚河,是江西省的第2大河流。小时候的最大梦想是常常可以到河对面去,当时就想着最好有个桥。考了大学就去学了土木。上学以后,我认为我不是最聪明的,但是我有两项特别的财富,自学和自立。自学是因为我眼睛不好,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看不清楚黑板,而父母也没让我戴眼镜,个子长得高又不能坐前排。看不清黑板只能自己看书,所以小学三年级以后就自己看书。自立方面,我大概从五年级开始就帮人挑水、推车等,靠自己赚钱去读书、发展自己的爱好。


到上大一的时候,对我人生影响最大的爱因斯坦出现了,因为我觉得他很多方面跟我的经历很像:他一时没有考上大学,我上很一般的大学;他记不住东西,我也记不住东西。所以那时候我就决心向他学习,首先是学习他的学习方法。先一学期学好一门课。我开始学数学,学得特别好,然后学物理、力学,学到后面我就提出要求,说:“老师,我能不能不上课?”老师说可以。先是理论力学提前考试,后来材料力学开学就考试,再后来则是免试,老师直接给学分。


我当时就在思考得做点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啊,觉得土木的东西不够好玩,因为它里面回答不了很多逻辑,跟土木密切相关的是力学和数学,所以我花了很多时间看了力学和数学,完全是自学。我在大学的时候就开始发表论文,当时也引起了轰动。我的运气特别好,到现在一直非常感恩那个学校,有一批老师鼓励帮助我,不仅专门为我组织提前考试,还主动邀请我给他们上课。这个让我特别快乐,也感到非常自信。到现在为止我还是认为我当时受了非常好的教育。


我觉得大家要从我这里吸取经验和教训。比尔盖茨大三以后就离开哈佛做创业了,他那时候确实是掌握了领先的知识和能力,他看到了机遇,并且有勇气做这个事情。他从MIT、哈佛听了很多课,不是说上4门课就只上4门课。清华有这么多课都可以听,但不要平均化,有些课听听就好,主要的问题是你修30多个学分,还要全部考出好成绩,那就把自己忙坏了,你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时间做很多事情。你要有取舍,上课是为了考试成绩还是为了增长知识和见识?见识也非常重要,没有见识走偏了,一万个小时也是功效不大。


我给大家推荐另外一本书叫《异类》。这个书讲了微软、苹果、谷歌的创始人,他们有很多共同点,都是信息行业,都出生在1955年,这是不是偶然呢?不是,这有一定的规律。在1975年出了一件大事儿,那就是开始出现了个人计算机,在他们20岁的时候, 3个人都想到个人跟计算机怎么关联,那个时候大学教授不做这个事儿,IBM不做这个事儿,所以这些小年轻做这个事儿,他们有这个见识,他们热爱这个事儿,他们还有勇气做这件事。


所以我对大家的忠告是要找到你最喜欢的方向。以色列年轻人高中毕业后,男的要服兵役3年、女的要服兵役2年,但大多数人兵役后还是决定在上大学前,花半年一年的时间周游世界,思考自己的选择和未来,然后才开始上大学,选择自己明白的方向。你要思考今后这个世界哪些东西对人类影响大,自己最喜欢什么东西,能不能把喜爱跟需求关联起来,因为你没有热情做就做不好,没有需求的牵引这个事情做不了特别好。


假如我们还只是为了学分,还只是停留在学一大堆知识层面的话,没有利用好清华的优势就十分可惜。清华的优势不是课本上的优势,不是老师给你上几堂课,而是有机会可以接触到除了课本之外非常多的人。很多事情我们不要把自己关起来,要有视野。


学校不可能针对每个人来设培养方案,只会设计一个适合大多数人的方案,然后每个人有一定的选择。每个同学完全可以在一两个方向成为世界级专家的,就看你自己怎么选择了。两个人放在一起,哪怕在清华,也是一个学习强些、一个弱些。我知道很多同学很在意这个,但这并不重要。如果你是学神我祝贺你,但是我要提醒你当心,你可能没有一样东西学得精通。你是学弱我也祝贺你,你更有机会能做成你自己,找到相对同学们自己的优势所在。人与人总有差距,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热爱,找到自己的长处,这些东西与他人无关。同样不付出也不行,这条路上没有捷径,都要花足够的时间。


精深学习——适量与深入


我现在讲什么叫精深学习?你的时间只有那么多,不能在每门课上都不断的挑战自己。所谓精深学习,“精”,选择要适量,“深”,研究要深入。


为什么要深呢?知识至少有三重境界,第一是“知道了”,理解它的内容。第二是做点练习,试着运用这个知识解决点问题。第三重是构建自信,让它变成一种内化后融会贯通的知识,一本书只剩下不到一页纸、甚至几句话。


真正需要掌握的知识应有这样的态度,抓住它的灵魂和要点,并且可以在其基础上进行创造。所以,学习学习,习只是到了练习,学问学问,问才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我们要从学习变成学问,还要再走一步,学研。问只是提问,研是要解决,只有这种东西才有可能变成你的核心知识。


我们都是个性化的,我是数学、高代、弹性、张量这一条线下来,可以顺下去做研究。钱伟长曾说,我现在做什么学科花半年就可以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因为他并不是把所有枝节都掌握,在达到那个境界以后其他东西都是相通的。你可以看到其实有很多路径是相关的,比如你数学分析、几何学得好,就适合广义相对论,你泛函学得好可以试试量子力学。必须要把主干的东西学得非常的好。这将给你带来巨大的自由,很多其他课程用不着平均花精力去学。


我主张你选择自己的主干花大功夫去学,副干就去听一下,甚至可以不听。这是适应你们的学习方法,能够学得比较精深。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不是智商或财富,而是思考问题的层次。关注理想岛(ID:lixiangdao002),提升认知维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