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凤年著名书画家

 美揽资讯 2016-11-02

著名书画家    王凤年

艺术家简介:

王凤年,字红雨,国家一级美术师。1962年生,河北省廊坊市人,毕业于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鲁迅美术学院。现为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艺术委员会委员、文化部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委员及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会员等。


作品多次参加国家文化部、人事部、书协、美协及国际有关艺术团体等举办的国内外大型书画展,并获奖和入展,其作品、传略入编《全国著名书画家精品集》、《中国近代书画作品选集》、《新世纪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宝典》、《河南省公务员书法展作品集》、《河南省第四,十一,十二届中国画作品集》等数十部典籍,并被《解放军报》、《美术报》、《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报》、《人民日报》、《人民监督报文化周刊》、《中华艺术家》等报刊选登。

作品先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以及新加坡、日本、韩国、法国等地展出,并被孙中山纪念馆.、毛主席故居纪念馆、抗日战争纪念馆、徐悲鸿纪念馆、国家文化部、林业部及法国、德国、意大利、匈牙利、加拿大等相关单位及国内外政要及友人收藏。出版有《王凤年书画选集》。


写意·水墨丹青—记著名书画家王凤年    文/秋明


王凤年在国画和书法两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是当今书画界绕不过去的话题人物。

他的国画主攻花鸟,兼顾其他,画风多变,摇曳多姿,用笔细腻,着墨大胆,浓密相间中,色彩鲜艳,对比鲜明,既突出了美妙的意境又富有立体感,“淡妆浓抹总相宜”之中,形成了率意随性,天然趣真的王氏风格。这让他的国画作品在当下的中国书画界独树一帜,取得了骄人的开拓性成就。


王凤年不仅擅长国画,书法也是别开生面,形成了自己独特而鲜明的风格。其攻草、行、隶、篆等书法各体,运通自如,各有心得,尤其擅长隶书和行草。他的隶书结体质朴浑重,极有高古碑刻之内蕴,远近名帖之神韵,整体风格圆润刚健,厚实秀明。运笔沉着,结体大方,线条流淌而有立体之感。

笔墨运用的粗细厚重不同,造成的明暗对比进一步加深了字体的质感,整体观之,似跃然纸上,有动感,有力量,更有神韵。字体点面结合,线条和块面结合,层次鲜明,意境突出,于章法外,可见其深厚内蕴修养。

草书则洒脱飘逸,意趣盎然,形成了肆意中有静秀,雄浑中见俊逸的整体风格。他学怀素、张旭,从二人的狂颠中汲取营养,获得草书的灵动和恣意,又从中走出来,增加了笔体的厚重,内在深沉的灵韵,从而可以出于乎而高于乎,取得了独树一帜的新的草书面貌。他借此开拓出“净草、静草、境草”三草合一的全新内涵和深具时代意义的新式草书境界,为当代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他的行草书奔放洒脱,又不失厚重,字里行间透着灵秀之气,既有怀素、张旭的狂和飘逸随性,又颇有“二王”端正秀雅之美。行草气势酣畅,笔墨饱满,转折有力,而流转恰当,于厚实中见轻巧,于质朴中现灵动。细观之,如大江大河奔流而来,充满惊心动魄的力量,壮阔豪迈,又如清风徐来,小溪湍湍,静谧清净。


1962年,王凤年出生于河北省廊坊市。他的家庭是军人之家,艺术氛围很是浓厚。他从很小的时候便开始喜欢书法绘画,而父母的言传身教和良好的家庭熏陶为他在书画艺术上的成长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从小学起,王凤年便开始临摹历代的书画大家的作品,日日勤奋,打下了良好的书画艺术功底,为他日后成为书画领域的一支劲旅,埋下了伏笔。

初高中时期,在紧张的学习外,王凤年时刻没有停下手中的笔,只要一有空闲时间,他便铺纸研墨,提笔沉腕,下笔如有神般,立刻沉浸在书画的美妙世界之中。勤奋刻苦的态度让他的书画水平突飞猛进,一日高过一日,技艺愈加精湛起来。


大学时代,王凤年求学于河南财经学院(现在已更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鲁迅美术学院。八年的大学生活让他增长了专业知识、世面和眼界,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大学期间,他更加刻苦,继续临摹名家名帖,渐得神韵,并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显示出卓越的创作实力和前景来。

大学毕业后,他辗转从事过几份工作,并在后来进入政府部门,做起了公务员。并就此稳定下来,长居于新乡市。自此,他形成了自己稳定而独特的风格,开始进行探索性的书画抒写,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对于书画艺术的探索,一直是王凤年孜孜不倦的重心。不过,创新应是在继承之中,并可以出乎其外的。没有继承并没有创新,探索之路也无从谈起,更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只有把握好创新和继承的关系,才能有真正的创新,也才能在创新的道路上真正能够做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绝境极致。无论是国画还是书法,王凤年对于此道理很有体会,并一直将临摹继承,不断学习古代名家名作作为自己的书法和绘画之本,创新之源。书画同源,它们其中的艺术本质实在是有太多相同的地方。

王凤年写意花鸟画,讲究以线聚形,即从现实复杂的线中提炼出有用的主线。在技法实践中,又要求作者适当地掌握时间,因为用笔运墨的成功与否,有着恰如其分的火候,才能表达出所要求的艺术效果。落笔纸上时不应迟疑,走笔轻重疾迟,都要注意火候。火候不当,笔就不灵便,就表现不出应得的功能。所以写意花鸟画的用笔用墨都要把握好时间。

王凤年的花鸟画讲究自然,重境界、趣味,而不偏废笔法。他的国画作品可谓天人合一,深得中国传统写意画笔法之精妙。他将留白与用水用得出神入化,各方面的变化关系掌握的炉火纯青,达到了墨华水润、水墨浑化的绝佳效果和至美的境界。


在书法上,王凤年同样喜欢碑和贴,而不废彼此,两者都为看重,这也使得他的作品可以吸收两者的长处,而摒弃其中的弊端。

他长期临习《史晨碑》《张迁碑》《曹全碑》《礼器碑》《石门颂》《书谱》《十七帖》《兰亭集序》《自叙帖》《王铎草书帖》等古今名碑帖。其既学《张迁碑》厚实质朴,肃穆端庄,又学《兰亭集序》的俊逸灵动、秀美清丽;既学魏碑的厚重,线条凝重端庄,又学王铎的书法线条多变,运转轻折。隶书作品古朴厚重,雅俗共赏,用笔刚柔相济,施墨浓淡多姿。而他的行草书取法尚古,刚劲婀娜、飘逸洒脱、变幻多端,用笔张弛有度、开合得体且丰富多变。

王凤年之所以各体诸善,而又可以在国画和书法上皆别开生面,各有建树,面貌盎然,风姿绰约,与他兼收并蓄,汲取各家有极大关系。

他临习古代各派名家大家画贴、书帖,采秦汉之风,宋元之姿,明清之气,近代大家之韵,尤以徐渭、八大、吴昌硕、齐白石用工最勤,偏倚各重,扬其精华,剔其不便,和自己内心的追求巧妙结合起来,达成运化于心,烂熟于胸。他的写意花鸟画,承接前贤之良规,温养胸中之正脉。腕下有激情勃发,画中有余韵快哉。能於法中求变,苍中求润,活泼率性,浑朴天真。所写花鸟,大巧若拙,雍容自通,苍茫简淡,恣肆纵横,能於平常之处迭出新意,不经意处得其微妙。书画之道贵在用笔,有笔则有势,骨强筋丰,则美不胜收。凤年於此用功甚深,故能得其精要。


运笔则入神,动腕则出气,停顿则凝韵。点墨之间,皆成曼妙画作、书作。他日日勤勉,不肯荒废一刻时光,而求在书画的艺术探索上可以师从百家而自成一家,做到出乎他人,而超然他人,出乎笔下,而超越自我。

王凤年为人厚道,谦虚谨慎,有着深沉和内敛的个性。在书画艺术的探索之路上,他擅长万法归一,于不同方法、面貌之中,抽离出相同的艺术本质,总结出普遍的艺术规律,给自己的书画创作做了最为原始,最为统一的诠释和解读,从而形成了自己既独特又鲜明的书法面貌,和不同于同辈书法家的独树一帜的书法技艺追求和风格。

几十年如一日的书画艺术探索,让王凤年赢得了业界的赞誉和无数荣誉,也深得广大群众和书画爱好者的喜爱。


如今他是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理事、文化部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委员、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会员,出版有《王凤年书画作品集》等。作品多次参加国家文化部、人事部、书协、美协及国际有关艺术团体等举办的国内外大型书画展,并获奖和入展。

其作品、传略入编《全国著名书画家精品集》《中国近代书画作品选集》《新世纪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宝典》《河南省公务员书法展作品集》等数十部典籍,并被《解放军报》、《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报》、《人民日报》等报刊选登。

作品先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以及新加坡、日本、韩国、法国等地展出,并被孙中山纪念馆、毛主席故居纪念馆、抗日战争纪念馆、徐悲鸿纪念馆、国家文化部、林业部等相关单位及国内外友人收藏。


王凤年在取得的成绩面前,依然保持着一颗不断探索的心,努力攀上艺术更高的山峰。他在繁忙的公务中,在孜孜不倦的对艺术的探索中,角色在发生着转换,而他的心始终饱含着热情,对生活的热情,对本职工作的热情,对艺术的热情。

王凤年用自己全部智慧和心血,在作品中融入自己最真实的情感,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艺术高峰。在孜孜不倦的艺术探索中,他努力找寻着国画和草书的极致之美,在当下的书画界引领着新的艺术传奇。

在年复一年的改变中,我们能看到的是王凤年不变的热情,和追求变化和进步的艺术探索。愿他在以后的艺术之路上再创辉煌,再铸新的成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