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商州

 商山书院1124 2016-11-02


                                        商州全景图

【商州简介】

商州区,是陕西省商洛市辖区的建制。其前身是商州市、商县、商州、洛州、上洛侯国、上洛县、上雒、上鄀、鄀方。[1-2] 其政府、治所所在地分别在今州城和商州古上洛(寒川佛诞公园孝义古城村)。

地处陕西省东南部的秦岭南坡,西邻西安,东通鄂豫,全区辖30个乡镇办事处,总面积2672平方公里,人口54万,是商洛市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7000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西周为若方国,春秋时为上鄀、上雒(晋、魏)、秦、汉、隋唐宋均有上洛建制。

全区宜林地500万亩,林木覆盖面积200万亩,草坡可利用面积61万亩,以核桃、柿子、板栗等为主的经济树160多种,“商州核桃”、“孝义柿饼”在中国久负盛名。天麻、木耳等食用菌和药用菌产量名列全省前茅。全区野生中药材多达140余种,是陕西省天麻、桔梗、黄芪、二花等名贵药材的主要产地。全区已探明的矿产有金、银、铅、锌、钼等21种,产地65处;水资源蕴藏量646万千瓦;野生动物50余种,其中国家二、三类保护动物12种。

历史沿革

商州区,由商州市、商县、商州、上雒县、上洛侯国、上雒、上鄀、鄀方沿革而来。

夏商(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11世纪)时,为梁州之域。周(约前11世纪至前771)为古鄀国地。据《左传》记载,秦国为将其势力发展到汉江流域去,联合晋进攻鄀国,楚出动申、息之师援鄀,并使子西为商公,秦晋兵始退。

秦孝公二十年(前342),卫鞅破魏有功,封之商於十五邑,号曰“商君”。

秦代(前221至前207),上雒。县治在今商於古道佛诞地寒川佛诞公园孝义[1]  古上洛,属关中京畿内史直辖。

西汉(前206~24),上洛县,属弘农郡。

东汉(25~220),上洛县。建武十五年(39)属京兆尹。

三国(220~280),仍名上洛县,属曹魏之京兆郡。

西晋(265~316),上洛县。属司州。泰始二年(266)设上洛郡,领上洛、商县、丰阳三县。[3] 

南北朝时期,上洛县。[3] 

隋代(581~618),上洛县。[3] 

唐代(618~907),上洛县。乾元元年(758)改称商州。初属山南西道,后隶京道。[3] 

五代十国时,上洛县,属商州。[3] 

北宋(960~1126),上洛县,属永兴军路商州。[3]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和议,秦桧割秦商之半畀金,上洛遂为金有。金代(1115~1234),县名依旧,辖地扩大,为今商州、丹凤、商南、山阳四县地及柞水县南部。隶京兆府路商州。[3] 

元至元元年(1264)撤上洛县,由商州直辖。二十九年(1292)分州南一部,另设乾佑县,三十一年撤销。初属安西路总管府,皇庆元年(1312)改隶奉元路。[3] 

明代(1368~1644),商州。洪武七年(1374)五月降为县,属华州。成化十三年(1477)三月复升为州。改隶西安府。[3] 

清代(1644~1911),商州。清初属西安府,雍正三年(1725)升为直隶州,领商南、洛南、山阳、镇安四县,直隶陕西布政司。[3] 

民国(1911~1949),民国2年(1913)改设商县。24年(1935)在县城设立陕西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3] 

1949年7月12日商县解放。成立商县人民政府,夜村以东地区划归丹凤县。[3] 

198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名商州市。[3] 

2002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商州市为商州区。[2] 

行政区划

2010年,商州区辖4个街道、16个镇、10个乡:城关街道、大赵峪街道、陈塬街道、刘湾街道、孝义镇、夜村镇、白杨店镇、张村镇、沙河子镇、杨峪河镇、金陵寺镇、黑山镇、杨斜镇、麻街镇、黑龙口镇、牧护关镇、大荆镇、腰市镇、板桥镇、北宽坪镇、上官坊乡、砚池河乡、麻池河乡、阎村乡、三岔河乡、洪门河乡、西荆乡、李庙乡、蒲峪乡、龙王庙乡。

2011年7月7日,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商洛市商州区红门河乡并入黑龙口镇,撤孝义镇、白杨店镇并入夜村镇,撤张村镇并入沙河子镇,撤李庙乡并入腰市镇,撤蒲峪乡、龙王庙乡并入板桥镇,撤砚池河乡、麻池河乡、西荆乡、三岔河乡、上官坊、阎村乡乡的建制,相应设立镇的建制,商州区辖4个街道、19个镇。

2015年2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麻池河镇、砚池河镇,并入杨斜镇,撤销上官坊镇,并入闫村镇,撤销西荆镇,并入大荆镇,撤销黑龙口镇并入牧护关镇、在原麻池河镇、砚池河镇、黑龙口镇、上官坊镇、西荆镇所在地分别设立便民服务中心。商州区并镇后辖14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撤并130个村,保留255个村。保留31个社区居委会不变。[5] 

  • 区划详情

2014年8月,商洛市商州区下辖4个街道、14个镇:城关街道、大赵峪街道、陈塬街道、刘湾街道、夜村镇、沙河子镇、杨峪河镇、金陵寺镇、黑山镇、杨斜镇、麻街镇、牧护关镇、大荆镇、腰市镇、板桥镇、北宽坪镇、阎村镇、三岔河镇。[4] 

地质

商州境内陆层除奥陶、志留系外,从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出露。

元古界分布于商州腹部地区及北部边缘地带。以中酸—中基性火山岩为主,间夹硅质硫酸盐岩、变质石英砂岩、片岩、砾岩等,为商州有色金属矿藏的主要赋存层位。

中生界三迭系分布在看山寺—大河面一带的断陷带内,岩性为砂岩、页岩、炭质板岩及中酸性凝灰岩,局部夹有劣质煤线;侏罗—白垩系,分布于金陵寺镇至大赵峪一带,以砂砾岩为主夹灰岩、炭质页岩及煤线。

新生界第三系为红色砂砾岩,主要分布于大荆、李庙、腰市、郭村以及城区沿丹江两岸至夜村一带。第四系为亚粘土、砂砾层所组成。[6] 


地貌

商州地貌是东秦岭山地地貌的组成部分,是一个结构复杂的以中、低山为主体的土石山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全市最高点秦王山海拔2087米,最低处两岔口刘一村南湾海拔543米,相对高差1544米。

境内主要山系,西北有秦岭主脊通过,北有蟒岭横亘,南有流岭逶迤,中有熊耳雄踞,构成了北、西、南三面高崇,向丹江河谷倾斜的趋势。登高远眺,由丹江河谷向两侧山脊地貌呈层状起伏。

山岭交错、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与地质构造和岩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北部及西部是比较古老而坚硬的岩层地区,山势巍峨陡峻,不少地方出现悬崖峭壁;南部是质坚而脆的岩层地区,节理发育,地势突兀。黑山、北宽坪等地是花岗岩分布区,流沙严重,山势浑圆,状若馒头。丹江沿岸和大荆、腰市两处凹陷盆地分布的杂色砂砾岩,为丘陵地带,山势低矮和缓,岩石风化强烈,水土流失比较严重。丹江及主要支流南秦河、金陵寺河、大荆河、腰市河沿岸为河流堆积区,地面平坦,地势开阔,土地肥沃,为传统的主要农耕区之一。

沟大、沟多、沟深、石多、土薄的岭谷地貌,使商州农耕地分布零散,低产田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难度大,给发展农业生产带来困难。但山大、山多亦为发展林、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7] 


土壤

由于受山地地形高差变化的影响,以垂直分布为主,兼有以丹江河谷为中心的东西向条带分布规律。垂直分布在海拔1300米以上的山地,桦木林地,华山松及栎类混交林地多为棕壤。脚坡垦殖后为石碴土,两山之间的沟谷底部为淤土或潮土。海拔1000~1300米的油松与栎类林下,是粗骨性褐土向粗骨性棕壤的过渡地带,河道两侧为淤土、潮土或少量水稻土。海拔700~1000米为褐土地带,坡地多为褐土性土,塬地为淋溶褐土。海拔543~700米多为淤土、潮土和水稻土。由于地形切割破碎,人为经济活动程度不一,垂直分布规律无绝对高程界限,呈犬牙交错状分布。条带分布丹江自西北流向东南,形成全市最大的川道谷地。沿丹江两岸,由成土母质河流冲积物发育形成一条淤土带。川道人口密集,在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下,淤土发育成不同土种,以村庄为中心向四周呈现出水平分布的规律。近村土壤多因施用有机肥,精耕细作,土壤肥力高且颜色发黑。稍远则肥力降低,颜色发红或发黄。更远则为肥力瘠薄的红沙土或淤沙土。[8] 


气候

商州地处中纬度,西北有秦岭天然屏障,冷空气不易侵入,向着东南开口的山川地形,有利于暖湿气流伸进,因而形成了暖温带南缘过渡带季风性、半湿润山地气候。其特点是一年四季分明,冬春长,夏秋短,水热同季,气温、降水年际变化大,旱涝风雹灾害多。受山地地貌影响,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递减。多年平均气温东南高,西北低。降水垂直差异显著,川道少于山地,高山多于低山。多年平均降水由东南及中部河谷川道向四周山区明显递增,具有显著的山地主体气候特征。

资源

商州区自然地理结构具有暖温带和北亚热带两个地带边缘地区的特点。在动物区系组成上,既有南方种类,也有北方种类,以北方种类为主。同时,境内陆质结构复杂,植物种类较多,为多种动物生存提供了复杂的生活条件。据记载,境内野生动物有50种。国家公布的一类、二类、三类保护动物,在境内有金钱豹、青羊、羚羊、红角鸨、大鲵、水獭、锦鸡、金雕、林麝、山猫、岩羊、老鹰、鹞子、灰鹭、梅花鹿等。

兽类

人工饲养动物主要有牛、羊、猪、马、驴、狗、猫、貂、兔等。野生动物主要要木猬(刺猬)、草兔、狼、狐、黄鼬、獾、水獭、豹子、野猪、狍子(黄羊、野羊、羊鹿子)林麝、青羊、黑熊、豺、花面狸、豹猫、蝙蝠、豪猪、草鹿、麂子、艾虎、岩松鼠、中华鼢鼠、巢鼠、黑线鼠、大林姬鼠、橙足鼯鼠、红白鼯鼠等。

禽类

家禽主要有鸡、鹅、鸭、鸽子。野禽有环颈雉、锦鸡、长尾雉、珠颈斑鸠、豆雁、扇尾沙雉、鸢、灰喜鹊、喜鹊、红隼、猫头鹰、家燕、啄木鸟、麻雀、山雀、翠鸟、乌鸦、小嘴乌鸦、提壶鸟、伯劳鸟、布谷鸟、杜鹃、黄鹂、鹌鹑、鹇。此外还有鹤、鹳、鹭鸶等水鸟。

昆虫类

境内昆虫种类较多,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农作物害虫小麦吸浆虫、小麦潜叶虫、麦秆蝇、麦水蝇、金龟甲、叩头甲、麦茎叶甲、麦皮蓟马、麦蚜、麦茎谷蛾、麦叶蜂、蝼蛄、麦蜘蛛、玉米螟、地老虎、粘虫、玉米鹅、玉米蟓、稻苞虫、稻眼蝶、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叶蝉、稻叶蟓子、稻蝗、马铃薯茎蛾、苷薯麦蛾、豆荚螟、大豆食心虫、大豆卷叶螟、豆天蛾、豆蚜、菜青虫、菜螟、斜纹夜蛾、银纹夜蛾、菜蚜、芜莆叶蜂,黄守瓜、黄条跳甲、猿叶虫、种蝇。

农作物益虫瓢虫、食蚜蝇、草蜻蛉、蚜寄生螨、步行虫、稻田蜘蛛、赤眼蜂。

人(畜)体昆虫虱类、跳蚤、臭虫、蚊类、蝇类、虻、蠓等。此外还有蚂蚁、蜂类、蝉类等昆虫。


植物

境内木本植物共有259种。草本植物发现的有820种,采集鉴定标本249种,分属58科。由于山地的影响,气候条件沿垂直方向变化。随着高度的增加,植被也发生相应的改变,形成明显的植被垂直分带。商州的植被分带(区),可分为低山河谷栽培植被区,(海拔1200米以下),低中山针阔叶混交林带(海拔1200-1800米),中(高)山桦木林带(海拔1800米以上)。

粮食作物3大类,20种,234个品种。

禾谷类玉米、小麦、水稻、大麦、谷子、糜子、高粱、荞麦、洋麦。

豆类大豆、小豆、扁豆、蔓豆、绿豆、豌豆、豇豆、黑豆。

经济作物油菜、蓖麻、大麻、芝麻、苎麻、花生、向日葵、烟叶、甜菜、荏子、仁罕、甜瓜、茴香、藿香、芦苇、黄花菜等。

蔬菜作物洋葱、春花白、夏花白、西红柿、黄瓜、辣椒、梅豆、南瓜、西戎芦、芹菜、香菜、韭菜、莴笋、菜花、冬瓜、笋瓜、丝瓜、葫芦、大白菜、白萝卜、大葱、秋花白、蔓青、莲菜、芥菜、热萝卜、苤蓝、茭白、大头菜、油白菜、胡萝卜、大蒜、菠菜、黑油菜、大青菜、刀豆、山药等。

经济树核桃、柿子、板栗、漆树、苹果、梨、桃、杏、葡萄、樱桃、猕猴桃、花椒、李梅等。

灌木藤木类马桑、酸枣、胡颓子、沙棘、锦鸡儿、榛子、黄栌、苦木、马皇梢、荆条、忍冬、柴穗槐、五味子、葛藤、南蛇藤、二花、卫茅等。

药用植物桔梗、白术、黄芪、红参、沙参、半夏、当归、生地、远志、白芍、瓜蒌、天麻、茵陈、蒲公英、地丁、金银花、白芨等。

草本植物铁杆蒿、白茅、白羊草、黄菅草、野菊、茵陈等。

菌类木耳、银耳、蘑菇、香菇、平菇等。


矿产

商州区漫长的地质史中,经历了多次沧海桑田的变化,海水进退、生物繁衍,复杂的褶皱和断裂活动伴随着岩浆的侵入,构成了多样的成矿条件。已经查明的矿产有21种,产地65处;其中金属矿产有铁、锰、铜、铝、锌、锑、钨、钼、金、银共10种,产地42处;非金属矿产有煤、萤石、石灰岩、白云岩、大理石、花岗石、石膏、黄铁矿、透闪石、蛭石、粘土等11种,产地23处。商州的矿产资源,非金属矿产占相对优势。在非金属矿产中,建筑材料用矿又占绝对优势,其储量大,前景可观。

铜矿

主要有两水寺和三十里铺矿点,矿体较大,品位较高。两矿矿石储量为26.08万吨,金属储量2437.27吨。

铅锌矿

主要有道岔沟矿床和龙王庙银厂沟矿点。道岔沟铅锌矿为一多金属矿床,除铅锌外还有黄铁磁铁矿、黄铜矿、毒沙、砷黝铜矿、水针铁矿以及铅矾,并伴生有金、银等。经多次普查,铅锌金属储量78.16万吨,金523.5公斤,银56.7吨,硫6.7万吨,为一中型工业矿床。

萤石矿

主体分布于松树嘴、麻池河赤水峪一带。主要有玉石坡矿床和祠堂沟、曹湾、拉鸡庙、赤水峪等矿点。

石灰岩

主要有金陵寺镇水泥灰岩和大赵峪灰岩,储量约500万吨。东沟垴矿体质量较好,优质矿石。

大理石、花岗石

经多年地质勘探,已知商州大理石、花岗石资源有21个品种,主要分布于黑山至杨斜、大荆至腰市、北宽坪至韩子坪等地段。其中,黑山至杨斜一带属花岗石矿,主要品种有黑山花、秦玉红、菊花青等,经地质初探圈定矿体采储量有1500万立方米。大荆至腰市属大理石矿,主要品种为玫瑰红、马角灰、奶油、鱼鳞石等,矿体储量500万立方米。北宽坪至韩子坪一带属大理石矿,主要有蛇纹石化大理石、冰花石、肉红、雪花白等品种,矿体储量100万立方米以上。

透闪石矿

位于韩子坪分水岭,已圈定7个矿体,总储量500万吨。

蛭石矿

位于杨斜至管坪一带,矿带长度3000多米,厚度1-2米。


地表水

水系商州境内河网密度为0.69-1.28公里/平方公里。流域面积在3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11条;10平方公里的以上的72条;100平方公里以上的5条;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1条。

境内河流分属丹江、金钱河、灞河流域。丹江流域面积占全市面积的83.9%,金钱河流域占13.1%,灞河流域占3%。

丹江水系

丹江,一名州河,亦称丹水,为长江二级支流,发源于境内西北部的凤凰山南麓。由西北方向蛇行东去贯穿全境,境内长度87.5公里,流域面积2242平方公里。

丹江多年平均径流4.48亿立方米,径流模数6.3立方/秒平方公里,平均流量8立方米/秒,实测最大流量1520立方/秒。丹江年径流量多集中在5-10月,占总径流量的40%-65%,最小流量在1—3月,占10%左右。多年平均含沙量5.67公斤/立方米,平均输沙率为42.3公斤/秒,年平均输沙量134万吨,侵蚀模数1390吨/平方公里。

丹江主要支流有:

南秦河又名乳水、楚水,是丹江一级支流,境内第二大河,发源于西部东岳庙乡鸡冠岭,流向由西向东,流程48公里,至刘湾乡汇入丹江。流域面积575.9平方公里,海拨702-1577.6米,总落差875.6米,平均比降0.83%。主要支流有林岔河、石道峪、赤水峪、石龙湾河、金陵寺河、刘峪河。南秦河谷除南秦水库至垭口一段较窄外,其余均较宽阔平坦,村舍农田分布两岸,是境内的川道地区之一,人称南秦川。

泉水

境内泉水较多,历史有记载和新发现的主要泉水如下:

花园泉在城内西南角,即今莲湖公园所在地。日涌水量为1678-2316米。

龙王泉在城西关龙王庙,有泉涌出,其水色清味美,可与江南惠泉相媲美。清顺治年间知州张道混曾于此立碑赞颂,并号曰甘雨泉,今碑无存。

文泉在城北上寺坡(原启秀阁前)。近阁原有二泉,东名“少峪”,西名“西平”。今均无迹可寻。

慈泉在城西大云寺(下寺庙)南,今称水泉巷。水源旺盛,其味甘美。

牛斜泉在成西牛斜村。有泉两处,其水最盛,涌水量一为4.959立方米/秒,一为8.583立方米/秒。

姚涧泉在市卫生纸厂东侧。今泉水甚小。

郝家泉在城东0.5公里处。当地群众以其引水灌园。

侯塬泉在南秦岭南侧侯塬村,南秦河一级阶地上。涌水量为3.124立方米/秒。

陈涧泉在东龙山东涧村南,水极旺,涌不竭。

拉林子泉在沙河子拉林村,丹江一级阶地上。涌水量2.243立方米/秒。

白涧底泉在沙河子白涧底村,丹江一级阶地上。涌水量1.25升/秒。

李家塬泉在白杨店李家塬公路旁,涌水量大,色清味美。

夜村泉夜村街南,丹江一级阶地上。涌水量1.25升/秒。

泉山泉在腰市乡泉山有泉水20余处。最旺的泉水有3处:一在上寺,一在玉皇庙后,一在寇村。以寇村较为有名,山脚石上有一天然窟窿,水流十分旺盛。周围群众多汲此水饮用,味极甘美。腰市旧时被称为“泉村“,即由此泉而得名。

李庙泉在李庙乡政府东侧。泉自平地涌出,水流旺盛。南流数百米进入黄川河,供附近村民淘洗之用。

泉源泉韩峪川乡泉源村有泉数处,均泉水清冽。乡政府向北数十米处,有一泉从山腰出,久泻不涸。

鱼官泉在杨十万山下,有穴大如斗,泉水从中涌出流入大河。

地下水

据1981年陕西省地质局第二水文地质队对商丹盆地的地下水文地质勘察资料,境内陆下水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孔隙裂水和结晶岩类裂隙水3种类型。松散岩类孔隙水,即第四系沙卵石孔隙中的潜水,主要分布在丹江及其主要支流两岸的河漫滩及一级阶地,水量丰富,是境内可供开采的地下水源;碎屑岩孔隙裂隙水,主要是第三系砂砾岩孔隙裂中存在的地下水,分布于丹江河谷两侧及大荆、腰市一带砂砾岩所组成的丘陵地区,范围较广,但水量很少;结晶岩裂隙水,分布在其余的广大地区,水量不大。

实际勘察显示,河漫滩最为富水,单孔涌水量大部分地区大于1000立方米/日。一级阶地富水性不如河漫滩,且变化不大,单孔涌水量大部分地区为10-100立方米/日,部分地区为100-441立方米/日。二、三、四级阶地,虽属河谷部分,但因其位置较高,基岩被切穿出露,存水条件差,只有局部基石低凹处含水,水位埋深多在15米以上,含水层极薄,在开采利用上几乎没有价值。

境内陆下水富水地段有:南秦河两岸杨峪河到刘湾段,面积约为4平方公里,地下水位埋深0.71-0.67米,含水层厚度13.5米,单孔最大涌水量790.72立方米/日,单井涌水量1194.91-2130.71立方米/日;城区至沙河子段,面积27.88平方公里,水位埋深0.16-8.24米,含水层厚度8.57-11.24米,单孔最大涌水量6571.31立方米/日,单井日涌水量3886.7立方米。在地质断裂带附近,如具有水利的补给条件,可相对富水,日涌水量68.6立方米/日。据测量,商丹盆地、丹江两岸地下水总量为2017万立方米/年。

境内陆下水为无色、无臭、无味,水色透明,水温13-19度。水的化学类型主要有重碳酸钙型、重碳酸钠型、重碳酸钠钙型,矿化度0.14-0.616克/升,属溶滤作用形成的低矿化淡水,符合工农生产、生活用水标准。

交通

商州境内通航河流唯丹江。据记载,唐广德初,“河运不通,漕挽由汉沔至商山,达京师。”“于时周郑路塞,东南贡赋之入,漕汉江,转商山。”可见当时长安的粮食供应,除依靠运河外,汉水至商山一线亦为重要通道,所以唐代称此路为“贡道”,是唐京城与东南各地的一条交通运输动脉。唐人对商山道上的纲运情况载述颇多。明、清两代,丹江水运更形繁盛。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由华山南及云、贵、两广考察,即于龙驹寨觅舟而下。

康熙三十三年(1694),“以关中、西凤饥,将襄阳存仓米二十万石由丹水运至商州,转运西安减粜济民。命学士德珠、楚督丁思孔、襄镇殷化行董其事,造舟浚流,二月六日自襄装发,三月杪达龙驹寨即转递,四月初抵西安开粜。会时和麦登谷价骤平,流散者悉归,始报罢。

计自襄阳府城溯汉江,历谷城、光化至均州之小江口,二百八十里。入小江口经河南内乡境至淅川一百六十里。又百五里至淅属之荆紫关。又百一十五里竹林关。百一十里龙驹寨。自襄迄寨水路凡八百七十余里,其间多支河流入,其滩之险而可名者一百三十有奇。[10] 

1990年3月,政府决定,将312国道穿过市区部分移于丹江北岸二道沙堤,称为过境路。工程于1990年4月开工,按国家二级公路标准修筑。

省道商州市境内省道包括洪箭公路(商州段)和商沙公路(商州段)。商州段全长75.9公里。

洪箭公路起自商州洪门河,经洛南县城,至陕西、河南两省交界的箭杆岭,全长110公里。商州段30.3公里(洪门河—葡萄岭)。

民国27年(1938)自黑龙口迤东洪门河至洛南县城段通车,初称商(县)洛(南)公路,后改称黑(龙口)洛(南)公路,为长坪公路支线。民国33年(1944),国民党三十六集团军驻守洛南箭杆岭,为保证军事运输,国民党政府投资400万元,组织军工兴筑,使黑洛公路展至箭杆岭。因系军用临时专线,线型不顺,路窄坡陡弯急,加之长期失修失养,至解放初已许久不通汽车。[11] 

1955年,商县、洛南两县先将洪门河至洛南段修复通车。1956~1957年商县段两次进行整修,其中红土岭盘坡公路120米,纵坡由13%降至4%~5%,使路况有了较大改观1959年11月至1960年4月,对洪门河至洛南县城段(49.85公里)进行大的改建,投工30万个,投资65万元(商县段50万元),完成土方量20万立方米,路基加宽到8米,路面铺以砂石,最大纵坡降至9%,平曲线最小半径加至15米,基本达到三级公路标准。1973年6月试铺渣油。1987年全线均整修为黑色渣油路面。1990年日交通流量755车次。

商沙公路又名商向公路。起点商州丹江桥北端,中经山阳、镇安、柞水3县,终于宁陕县向阳街(即沙沟,也称广货街),全长313.7公里,商州段45.6公里(丹江桥-下官坊),为新中国成立后商洛地区修建的第一条干线公路。[11] 

1956年4月17日,商(县)山(阳)段简易公路开始施工,同年12月10日完工。国家投资34万元,民工建勤折价28万元,投工35万个。完成土石方67万立方米,修建桥涵72道。1959年11月10日至1960年4月15日,商县段按六级甲简易公路标准改建,新线改经三十里铺、岔子岭、殿岭、沙河湾、安武至下官坊,与旧线投合,全程67.1公里。[11] 


公交

1路 东龙驾校-商洛学院(西校区)(25站)

2路 中心广场-比亚迪厂(18站)

3路 金凤路站-金陵寺镇站(7站)

5路 金凤路站-夜村镇站(9站)

6路 车管所-收费站(13站)

8路 商洛学院站-杨峪河镇站(18站)

9路 杨台站-刘湾站(14站)

10 路 水库站-静泉山(16站)

11路 比亚迪厂-仙娥湖(22站)

12路 商洛国际会议中心-商洛职业技术学院(17站)

15路 商洛汽车站-商洛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线路 仙娥湖站-静泉山(9站)

16路 商洛广场-商洛市汽车客运站

经济

商州最早有记载的手工业作坊是南燕慕容详建始元年(397)在商山建立的冶炼作坊。随后唐宋时期铜、铁、金、银、铅、朱砂、水银、煤等冶铸采掘业逐渐发展。到元、明、清时,陶瓷、砖瓦制造、纺织、造纸、编织等业相继出现。民国初期,手工业得到继续发展。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沿海工业企业内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刺激了本县手工业的发展。民国28年(1939),龙驹寨民族资本家屈蔚生投资法币1万元兴办起“民生纸厂”。商县银行行长杨永春以股份制集资法币3000元,于城内西街建起“协和纺织厂”,生产白洋布和毛巾。后相继开办的工厂还有农丰烟厂和大荆纺织厂等。民国30年(1941)后,豫西战事紧迫,军队云集商县,摊派粮款甚重,人民生活贫困,城乡手工业遭到严重破坏。到1949年,商县工业生产门类仅有造纸、纺织、缝纫、印染、印刷、陶瓷、砖瓦制造、采煤等,主要手工业产品为原煤、石灰、砖瓦、土纸、植物油、芦席和铁制小农具等。

造纸业清乾隆年间(1736~1795),商州南秦川的苏姓、罗姓两户始用构穰加石灰水的方法制造抄纸出售,后乡民效仿,从业者众多。道光末年,蒲城造纸工匠张超来到柏朵山,将破烂麻布掺于构穰之中造纸,提高了抄纸的质量。到民国初期,南秦川纸坊已达300余家,纸品产量大增。本省西安、华阴等地及甘肃、山西、河南等省客商组帮来商贩运,成为当时商州出境的大宗手工产品。抗日战争时期,土纸供不应求,地方政府于民国27年(1938)聘请造纸专家裴鸿光来商指导,裴拟定了改造抄纸式样、增大纸张抗水性、提高易书写性能等改良方法,县府印发各纸坊遵照执行。民国29年(1940),县府督饬民仁乡(今杨峪河乡)组织造纸生产合作社,贷款定购压光机,选派造纸工人赴西安造纸试验场学习。采用新技术所造的纸张,质细洁韧,易印书画,抗水性强,西安各报社争相采购。到1949年,南秦川造纸坊多达400余家。此外,大荆、西荆还有专造黑皮纸的作坊10余家,刘家庄、腰市王家湾也有造纸作坊。[12] 

纺织业明代商州抚治张问明用葛教民织布。清时,城乡妇女俱能纺棉织布。民国20年(1931),城内建起织袜作坊,有织机5架,日产袜60双。至民国25年(1936)因产品滞销而停产。民国27年(1938)又恢复生产,3年后歇业。民国28年(1939),商县银行行长杨永春集股10人,投资法币3000元,购织机2台,毛巾机3台,聘请西安技师在西街开办“协和纺织厂”,为商县首家机器生产工厂。民国30年(1941),大荆镇绅商集资购置机器10台,仿制木织机10余架,创办“民生纺织厂”。但两厂皆因洋纱价昂,杂捐繁重,投产1年即停办。

缝纫业民国元年(1912),城关赵姓裁缝首置缝纫机1台缝制时装。到民国23年(1934),城内机器缝纫铺有5家,民国28年(1939)增至20余家。到1949年,城内缝纫铺共有26家。黑龙口、沙河子、黑山等农村集镇也有少许缝纫店铺。

印染业清时,商州城乡染房概用龙驹寨土靛加石灰水入布成色。民国时期,洋红洋青等染料进入商县,染房皆即采用。民国28年(1939),城内印染房有16家,每坊年产常色蓝印花布约300匹以上,所印花色图案有七点梅、莲鲤生子、二龙戏珠、狮子滚绣球等。到1949年城内共有印染房24家。

陶瓷制品业清康熙年间,州西南显神庙有东西二窑,烧制缸、瓮、盆、罐、盏等,统名“商瓷”。大赵峪、北泉村俱造砂锅、砂罐、盆、罐等。大荆前峪山烧制的砂锅,远销镇安等地。熊耳山、资峪沟(今属丹凤县)的瓮窑,专产瓮、缸、盆等。草庙沟、上秦川等地也有小规模的瓷窑。

砖瓦业明万历年间,商州的砖瓦制造已有规模。清康熙时,大赵峪、北泉村的砖瓦窑已有名气。据民国29年(1940)统计,境内有砖瓦窑300余处,大窑可装瓦2万页,砖5000块,小窑装砖瓦8000块(页)。除烧制普通砖瓦外,并能烧制上釉透亮花脊、印板、脊兽、云瓦、简瓦、滴水瓦、狗头瓦等。

印刷业民国25年(1936),商县始有石印机1~2部,主要印制名片、信封等小件。民国28年(1939),石印机增至6部。到1949年,城区有石印馆3家,主要印制信纸、信封、公文纸和簿册等文化用品。

制烟业民国10年(1921),城内西街李春祥、李春彦两人请河南烟匠王氏开办“衔福堂”烟坊,采购河南淅川、卢氏、甘肃平凉等地烟叶,炮制成水烟销售。民国28年(1939),城内又陆继开办水烟作坊8家。随后因纸烟进入市场,水烟逐渐消失。民国36年(1947),西街陈文选、闫保善等30户筹资3000元,购卷烟机1台,创建农丰卷烟厂,日产纸烟5000支。次年4月,因不堪税负而倒闭。

食品饮料业民间婚嫁寿诞等所需的糕点、挂面、糖果、酒等食品饮料均为乡民中巧匠所制造,无固定的生产作坊。民国18年(1929),西关刘氏开办制糖作坊,以玉米为原料,熬制梨膏糖、麻糖、金瓜糖等出售。次年,土巷赵姓酿造黄酒出售。

榨油及制蜡业本地所产榨油原料较多,如黄豆、蓖麻、棉籽、药籽、麻籽、芝麻、核桃、桐籽等。方法有压榨、绞榨、撞榨等,城乡土榨油坊较多。民国时期,本地所产油除供应乡民自食外,核桃油、桐油等还销于西安等地。此外,乡民普遍用漆油、木油制蜡,多为祭奠之用。民国时期,多运销于洛南、华阴等地。

其它行业本地走乡串户的工匠有木匠、泥水匠、石匠、篾匠等,其业多以血亲相传,半工半农。黑龙口、赤水峪等处篾匠制作的竹笼、背笼、蒲篮等俏销各地。[13] 


农业

明万历年间(1574~1619),商州有耕地164938亩。清顺治七年(1650)有耕地185600亩。乾隆七年(1742)有耕地267000余亩。民国35年(1946)有耕地447483亩,人均占有耕地6.1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全县有耕地570173亩,1952年全县耕地面积606730亩,1980年全县耕地面积为484511亩。1988~1992年的土地资源调查成果表明,1990年全市耕地面积715231.4亩(当年统计年报面积399494亩),其中灌溉水田9039.5亩,水浇地45940亩,旱地656669.6亩,蔬菜地3559.3亩,望天田23亩。

耕地主要分布在丹江、腰市、南秦、板桥等河流两岸的阶地、河谷盆地和低山缓坡地带。垂直分布主要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河谷盆地。耕地在各地貌区的分布是:低山丘陵区面积308693.8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3.16%,本区耕地旱地较多,占全市旱地的47.02%,主要为坡地、梯旱地,土层较厚,土壤肥沃;河谷川塬区面积258431.1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6.13%,本区平地较多,土层较厚,土壤肥沃,水利条件好,农业集约化程度高,有“白菜心”之称;中高山区面积148124.5亩,占耕地面积的20.71%,本区耕地以坡地、轮歇地为主,土质差,跑水、跑土、跑肥,水土流失严重。[14] 

截至2003年,全区建立了刘湾中药材示范园、杨峪河丹参、张村桔梗等18个无公害药源基地,刘湾大蒜、沙河子胡萝卜、杨峪河双孢菇等6个无公害蔬菜、食用菌基地,孝义、沙河子、牧护关、大荆等9个无公害畜产品基地。全区发展中药材10万亩,总产值达1亿元;蔬菜6.5万亩,总产值达7875万元;食用菌袋料栽培550万袋,天麻200万平方米,总产值达5300万元;高农业,健康发展肉、蛋、奶类产量分别达到17800吨、5000吨、900吨,畜牧总产值达1.1亿元。同时,以牧护关避暑山庄等生态旅游项目为龙头,促进当地紫豆角、水杂果等天然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商山桔梗”“孝义黄芩”“商州天麻”、“孝义柿饼”、“黑龙口白条肉”、“黑龙口豆腐”、“大荆畜禽”等农产品已在省内外有了一定的品牌效应。


药业

商州区地处秦岭腹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中草药最佳适生地。境内现有野生中药材800余种,挂牌出售140余种,素有“天然药库”之称,是陕西天麻、桔梗、二花、黄芪等名贵药材的主要产地。

截至2012年,商州区大力实施“产业强区”战略,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中药材生产,全区中药材产业初具规模。2003年,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产量3.5万吨,产值1亿元,比2000年分别增长25%、13倍和16%。建成了刘湾百亩中药材示范园,杨峪河丹参基地,大赵峪梁铺、白杨店唐寨子、于塬3个千亩黄姜基地,大荆砚川千亩丹参基地,孝义千亩黄芪、千亩板蓝根基地,张村千亩桔梗基地等18个有一定规模的药源基地。黄姜、丹参、天麻、桔梗、黄芪、柴胡、板蓝根、黄芩、丹皮、白术、二花、五味子、山茱萸等13个骨干品种得到了长足发展,其中丹参已于2003年通过国家级GAP认证,柴胡、桔梗、黄芩GAP项目开发正在争取国家认证。全区成立了10个中药材产业协会,在药农培训、中药材推销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教育

明清时期,儿童启蒙教育分家塾、私塾两类。家塾,是在家中雇请教师教育子弟或由家中有文化者自任导师,训诲子弟,有时也吸收亲友子女为学子。学子人数一般为3~5人,多则7~8人。商州家塾载于志书的有明代的周正、南镗和刘征壁3家。明末清初,城内巨商“逢源合”、“致和昌”和仇大顺等家中设有家塾。私塾,是由地方士绅出资创立,或提拔公款营造,大多以乡村庙宇、祠堂为校舍,清末较为流行。[15] 

商县城内设私塾的地方有大清观、东背街致和昌院内、西关老爷庙、西背街牛家祠堂、南街大成殿和背街半芥园等。村镇私塾也有不少,大荆镇有后村、青桥、孟村、口前、湘子殿、施王村、白岭村7所私塾。三贤乡有东陈秀里、枣园、杨巷、张塬和郭墹私塾。其中东陈秀里塾学创办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经清至民国初年,为商州塾学创办较早,历时最长的塾学之一。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廷颁布“废科举、兴学堂”令。次年,商州小学堂开始创立。民国初年,由于小学堂和农村初级小学发展缓慢,私塾依然存在。直至民国25年(1936)前后,城乡小学陆续成立,私塾才逐渐被废除或改良。[15] 

教改试验始于1960年。当年,教研人员在进行“中小学八年制”试验的龙驹中学、进行“小学五年一贯制”试验的城关小学和龙驹寨西关小学蹲点,指导、研究试验工作。1975年在城关等4所小学进行“三算”(珠算、口算、笔算)试验教学,后推广到全县8区、41个公社、47所小学、76个教学班。1979年在县城东街小学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改革试验,在全县各校开展。1980年,在商县中学进行语文教改,在城关、大荆小学进行语文“双基”、“作文程序”,各年级语文、数学年段“过关”试验。同年11月,县上召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讨会,城关小学介绍“三类课文”教学试验情况,改变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讲的多、提问多、板书多和学生读的少、思维少、练习少的现象。1984年后,分别在一些乡(镇)中学、小学和教学班进行小学高年级语文、数学“单元备课教学”、“初三几何过三关”、“小学数学应用题教法改革”以及初中物理、英语教学试验等10余种项目的试验。有些试验取得成果,在全市或部分区、乡、学校推广应用。

教研室还开展学科竞赛,优质课赛讲活动,组织观摩教学,组织论文交流。创办《商州教坛》刊物,1973~1990年,共办381期,促进了全市的教学教研活动。[16] 


文化

商洛花鼓俗称“花鼓子”、“锣鼓戏”。起源于湖北、安徽等省。清咸丰年间传入商洛,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形成别具特色的商洛花鼓。商州为其形成、流布的中心地域。

秦腔是以秦声为声腔体系的一种歌舞戏。因为用梆子击节,所以又叫“梆子戏”,或叫“桄桄子”、“乱弹”等。

该剧种唱腔朴素、明快、粗犷、豪放、激烈、昂扬,气势雄浑,字字真切,刚柔相济,迂回悠荡,感染力强。其表演程式融文学、音乐、舞蹈与技艺于一炉,即唱、做、念、打浑然一体。脸谱讲究庄重、大方、干净、生动和美观。其图案壮丽,寓意明确,性格突出,格调豪放明快。尤其是秦腔剧目有着自己鲜明、深刻的现实主义传统,它对现实生活及时的反映与表现,使之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青春活力。

秦腔在商州起源于何时,缺乏可靠资料考证。据有关文章记载,清末民初,大荆的石佛爷戏班,东乡的“十大股”戏班都是以上演秦腔剧目为主的有名班社。另据《陕西戏剧史料丛刊(第一辑)》载:“在陕西易俗社成立后三年,即1915年,西安出现了一个秦腔班社,名长庆班(后更为三意社),它是秦腔艺人苏长泰创办的个人剧团。苏长泰,陕西商县人,原系榛岑社演员,本为二流须生,后兼任教练。因与社长不和,遂退出榛岑社,自立长庆班。”被西安观众誉为“活周仓”的王绿林(商县人),即为长庆班的第一班学生,他擅演花脸,工架甚好,所唱《水淹七军》中的周仓,几个身架都有雕塑之美。可见,商县秦腔艺人当时演技已具相当水平。

商州秦腔师承易俗社等,并有所创新。既有南路秦腔的古朴粗豪,又有北路秦腔的翻高遏低,东路秦腔的高亢圆润,西路秦腔的平和细致。

秦腔音乐属于板腔体音乐,是以板式的变化来表达一定的情感和内容的戏曲音乐结构。其音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唱腔的板腔体;二是伴奏性的曲牌音乐;三是打击音乐(即锣鼓点)。唱腔又叫板歌,是秦腔在声腔上的主要标志。

商州市文工团上演的秦腔传统大型剧目有50余种,其中优秀古典剧目有《周仁回府》、《花打朝》等。新编剧目有《商山口》、《闯王破寨》和《松云树下》等。

曲子亦名眉户(迷胡)戏。早期的“眉户”只是单一的民间小曲,如《绣荷包》、《银纽丝》、《哭五更》等。之后,经过长期实践,将许多唱曲接连组成套曲,一人或多角唱奏一个完整的有情节的故事。这种形式文人称之为“清唱”,群众俗叫“地摊曲子”。清咸丰、同治年间,兴盛于渭南、大荔、富平等县,并波及全省城乡。商州曲子即始于其时。由于地域相距较近,班社之间来往较多,所以演唱风格也受“东路曲子”的影响较大。据艺人相传,民国时期,商县三十里铺、石鸠河、会峪、夜村、板桥、北宽坪以及西乡麻街一带,广兴曲子戏,演唱班社也多,常有“秦腔”、“二黄”不敢同曲子对台演出的情况。至今,民间还流传有“一清(曲子)、二黄、三桄桄(秦腔)”的说法。

三十里铺曲子班民国初也称“同顺班”,后因箱主屡易,班名屡更,遂无定名。作过箱主的有于忠才(即“老连长”)、古世珍、罗金山等。该班初创时为本乡自乐班,人员仅有10余人。

抗建剧团创建于民国30年(1941),隶属“商县社会服务处”,演出剧种为“汉调二黄”。民国31年(1942),为进一步活跃地方文化生活,士绅王廷飏、王寿亭、侯自安联名发起并担任董事,集资扩建,招募艺人,使剧团声名大振。演出场地初借十字口老戏楼售票演出,后将北门内山西会馆改建为露天戏园。除赶会演出外,平素每天午、晚演出两场。

夜村剧团1981年成立,创办人王世珍(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现有团员54人,戏箱价值14000元。有两层楼房一座(房间28间),开办旅社、食堂和小卖部,由演员自行经营,收入作为剧团活动经费。1983年,夜村镇拨出专款,在街南建起一座规模较大的剧场,供剧团演出之用。剧团组织较为严密,演员素质较高,名角较多,在方圆百里影响较大。剧种以秦腔为主,兼演眉户。演出剧目有《五典坡》、《大保国》、《铜台破辽》、《法门寺》、《劈山救母》、《狄杨合兵》等。1984年,为褒扬剧团的演出成绩,省电视台、广播电台将其演出的秦腔古典戏《劈山救母》(片断)和自编现代戏《一只羊》录音录像,向全省播映。

张村剧团1954年开始演出,自后时聚时散时演时辍。现有演职人员36人,经费较为充裕,行头价值13000余元。地方秦腔老艺人郭德斌为导演。上演的传统剧目有《铡美案》、《卷席筒》、《三滴血》、《状元与乞丐》等,现代剧目有《梁秋燕》、《向阳商店》等。主要活动地区是张村、北宽坪、黑山及山阳县部分地区。

王山底剧团1958年成立,自后演出活动时断时续,但剧团终能坚持。现有演员40人左右,戏箱价值万元。剧种以秦腔为主。排演剧目有《游龟山》、《徐九经升官记》、《屠夫状元》、《张古董借妻》等。除在本地演出外,还赴黑山、北宽坪及洛南县部分地方演出。著名演员有王珍、冀福记、费庆民、闫亚民、杨君、乔培荣等。有成就的编剧有陈正庆、田井制、刘安民等。[17] 


报纸

《四区民报》国民党陕西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政报(社址即今市工商业联合会址)。民国三十年(1941)元旦创刊,商县解放前夕停办。初为间日刊,后因纸张短缺改为三日刊。由报社自办发行,月销售量700份。今行署档案馆收藏19期。

《丹江日报》中共商县委员会机关报。1956年2月3日创刊,名《丹江报》,为五日刊(逢三八出版),八开两版。1956年5月交商县邮电局代办发行,1958年6月改为三日刊(逢三、六、九日出版),八开两版,社址由城内南街160号迁至西街154号。为贯彻省委、省人委《关于文教工作十二条奋斗目标》精神,实现“更大跃进”,1958年9月1日,由三日刊改为日刊(八开两版),并命名《丹江日报》。1961年2月4日奉命停刊,与《商洛报》合并。历时5年,出刊907期。月发行量5984份。

头版通常是国际时事和省、地、县要闻,社论、专论、综合消息等。二版是农村工作、工业通讯、文化科学知识、党团生活和文艺副刊等。专栏有《时事讲话》、《政治理论学习讲座》、《农业技术指导站》、《新农民》、《新工具》、《红榜》、《鸣放会》、《新鲜事》和《山间歌声》等。

1993年,《丹江日报》复刊,更名为《商州报》。

《商洛报》中共商洛地委机关报。1959年3月2日创刊,初为日报,后改为周二刊。1959年10月交商县邮电局代办发行。1963年,月发行量4000份,1965年增至7000份。1967年更名《红色电讯》,月发行量2000份。1971年5月停办。

1988年6月,《商洛报》复刊,为周三刊。[18] 


节庆

商州区人一年十二月,月月都有节。辛亥革命后,公历通行,元旦、女妇节、劳动节、儿童节、国庆节等皆从公历。春节、清明、端阳节、中秋节等仍从农历,但习俗不同于外地。

春节

正月初一至初五为春节,俗称过年,是商州区人最重视的节日。从上年腊月初,家家就忙着备粮备菜,添碗购蜡,缝制新衣。俗话说,“过了五豆,糊里糊涂”,“过了腊八,见啥买啥”。腊月三十日(小月为二十九日),家家贴对联,挂红灯,放鞭炮,全家老幼围坐一桌吃团圆饭,谓之“全年”。正月初一寅时起床,燃放鞭炮,祭天地祖先,老幼衣着一新,论辈次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给发压岁钱。早餐吃水饺。水饺馅中包一枚钱币,吃着钱币者,当年财源茂盛。从初二开始到亲戚家拜年,先丈人,后舅家、姑姨、世交好友,礼物多为点心、馍、挂面、酒,俗称“四色礼”。俗云“初一不出门,初二拜丈人,初三初四访老邻。”移商的客藉人,初一由德高望重者(即族长)执族谱率全族人轮流到某家吃年饭,讲家史,传礼仪。初五称“破日”,取“破土动工”意。早亦放鞭炮,吃水饺,示年节过毕,各执其事。此日将春节间扫积的垃圾倒到十字路口,焚以香表,谓送五“穷”,即韩愈《送穷文》中所说的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山阳县岭北自初六起,长辈到给自己拜年的晚辈家族玩一日,谓“送礼”(回礼中有小孩玩的花灯笼)。

人日

正月初七谓“人日”。晋代董勋《答问礼俗说》:正月初一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九日为豆,十日为麦。俗逢人日,全家团聚,吃好饭,夜间点檐灯。人日后,开始扮社火、花鼓、狮子、竹马、龙灯,走村串户,一直耍到二月二,今到正月十五。

元宵节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旧时十四开始,十六结束,后只十五一日。午餐丰盛,晚上必吃元宵,户户点红蜡,挂红灯,各村灯、狮、竹马、旱船会赛,通宵达旦。这天将出嫁姑娘接回娘家团聚,称之“躲灯”。

中和节

二月初二为中和节,又称“龙抬头”。民国前于是夜玩龙灯,现为当晚炒包谷花吃,谓为“憋疙蚤”。白天用草木灰在记屋周围撒放,在院落撒画人、农具等形状,征兆人丁兴旺、房屋安全、五谷丰登、虫害绝迹。


关注商洛微帮

商务合作微信客服30385043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