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信不信,我们每个人都带着偏见看世界?

 cntagu 2016-11-02

【精读君曰】

看到文章的标题,或许一向崇尚平等的你会拍着胸脯保证:我就没有偏见!

然而,在一项超过150万美国白人参与的测试中,40%的人在测试前都明确表示自己崇尚平等,但测试结果却显示,他们对黑人抱有无意识的偏见。

这项测试出自《盲点:好人的潜意识偏见》这本书,由两位权威的心理学家马扎林和安东尼所著,他们的研究表明,每个人心底都对他人存有偏见。

这是很有意思的一本心理学科普书,书中分享了一系列思维上的盲点——认知偏见,这些偏见会在我们无意识的情况下指导我们的行为……下面,精读君就以微书的形式为大家呈现整本书的内容。

本书13万字,以每分钟读600字计,阅读此书需250分钟,即约4个小时。精读君的微书字数约6000字,阅读耗时约10分钟,可帮您节省240分钟。

【一】

每个人都会犯的认知错误,你中了几个?

我们知道,汽车后视镜有一个盲区,车内后视镜主要是用来观察车辆后部的情况,而后挡风玻璃以下的位置,在后视镜里无法看到,就极易发生交通事故。

和汽车后视镜一样,人类的思维和认知也有盲点,认知错误便由此产生了,精读君选取了书中典型的几种认知错误,与大家分享。

①视觉认知错误

先来看下面这张图:A和B所在区域的颜色是相同的吗?

大多数人都能得出A和B颜色不一样的结论。但事实上,A和B的颜色的确一样。如果不相信,可以找一张不透明的纸,将整幅图遮住,再将A、B两个区域在纸上标出来,并挖出两个比这两个方块稍小一点的圆洞。从两个圆洞透出的颜色来看,你会发现,这两部分的颜色的确相同。

如果你还是执意认为AB颜色不同,说明你陷入了视觉认知错误的陷阱。导致这种认知错误的原因就在于棋盘的特征:

B被几个颜色深的格子所包围,对比之下会显得颜色较浅。而A被几个颜色浅的格子包围,对比之下会显得颜色比较深。其次,圆柱体的阴影区域内包括B在内所有格子的颜色都显得深了,但大脑自动将B的颜色深归因于阴影的作用,因此意识就会认为如果没有阴影,B的颜色就是浅的。

②记忆认知错误

华盛顿大学有位老师曾经给他的学生做过这样的一道题:

先给出一些杂乱的词语,包括蚂蚁、蜘蛛、爬行、毒药等,让学生们尽可能记住。一段时间后,又给出另一组杂乱的词,让学生们圈出先前出现过的词语,并排除掉不记得的。

由于第一组没有与树相关的词汇,所以学生很快就排除了橡树、枫树等与树有关的词。但是,第一组词汇中还出现了很多与昆虫相关的词汇,却不包括“昆虫”这一词,但很多学生都圈出了“昆虫”。

这就是一种强大而普遍的记忆认知错误,这种错误地“记得”从未发生之事的记忆,被称为“虚假警报”。

除以上两种认知错误外,还有两种著名的认知错误——可得性启发法与锚定效应,往往也是在一种自动的、无意识的、毫无目的的情况下进行(具体内容可点击蓝字链接查看)。

【二】

你真的诚实吗?

或许没有人会承认自己不诚实,但这里所说的不诚实,并不是指一个人为达到某种目的去故意编造谎言。而是指介于完全无意识以及部分有意识的范围之间,这种谎言不仅包括对他人所讲的,也包括时不时说给自己听的。那么,这样的谎言有几种?

①灰色谎言:抱歉,她不在家

问:(电话里)XX先生在家吗?

电话这头的XX先生答:抱歉,他不在家。

我们通常把善意的谎言称作白色谎言,而以上对话中的谎言比白色谎言的程度深一点,所以这样的谎言被称为灰色谎言。这种谎言主要用来规避某些感受(更多是回避自己,而非他人的感受)。XX先生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打扰,所以谎称自己不在家。

②无色谎言:我每天只抽半包烟

问:你一天抽多少烟?

你也许每天至少抽一包烟,却回答:“我每天抽半包烟。”你的潜台词是:我买一包烟,但每一支烟我只抽一半多一点儿这样就只抽了半包。

“无色谎言”,指的是那些自己不愿意面对的事情。和其他虚伪事实不同的是,这些谎言往往会被说谎者忽视。对于说谎者自身和被欺骗者而言,这些谎言往往具有同样的隐蔽性。从精神病学的范畴来看,这也是一种“自欺行为”。

③红色谎言:我爱你

一个对其潜在性伴侣宣称:“我爱你”的人,可能就比其他竞争者更容易将自己的基因遗传下去,这是一种对潜在性伴侣的曲意奉承和对物质财富夸大的行为,在繁衍后代方面占据优势。

这种为谋取潜在生存、繁衍后代利益时运用的谎言,称为“红色谎言”。 自然界中的迷彩飞蛾、黄粉蝶等昆虫,通过保护色隐藏自身,也使用了红色谎言。

科学家们认为,这一行为是天性,因为许多其他种类的动物需要通过欺骗来提高自身生存能力。因此,说谎就成为了一项先天优势。

④蓝色谎言:我总是勇于承认错误

老师问:考试前你是否完成了所有阅读作业?

教师对考试成绩差的学生提出问题时,学生却在没有完成作业的情况下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因为这样的答案更容易让人信服。

对问题给出口是心非答案的人们,往往对真实的答案心知肚明,但谎言看似具有一定的正当性,于是便下意识地选择了说谎,这就是蓝色的谎言。客观来说,这种谎言就是说谎者希望受众对其产生好感所采取的策略。

重新审视自己,你有多诚实?

诚实是一种被高估的美德,如果你愿意向你的朋友们坦露所有缺点,并以同样的方式指出其他人的不足,就很容易被社会孤立。有时候,我们需要大量的谎言作为润滑剂,保持生活的每一个互动齿轮顺畅地转动。

可以说,无意识的谎言和上文提到的几种认知错误,主要都归因于人们思维中的盲点。那么,这和偏见又有什么关系呢?下面,精读君就跟大家聊聊存在于我们内心的无意识偏见。

【三】

我们的潜意识偏见从何而来?

美国情景剧《宋飞正传》里有这么一幕:

杰瑞和乔治发现一位年轻女性在监听他们时,为了引起她的注意,便假扮同性恋情侣。后来他们发现,这个女人是记者,偷听他们的目的就是在报纸上将杰瑞曝光。为了收拾残局,杰瑞和乔治反复向女记者澄清自己并非同性恋者,其间也反复强调“同性恋并没有什么错”。

这句反复出现的台词似乎暗含着一种幽默:一方面,当代社会对同性恋的态度使得大家认为同性恋是正当合理的;另一方面,杰瑞和乔治反复否定的迫切态度又说明,很多人内心深处还是不认同同性恋。但当你正面问他们对同性恋抱持什么态度时,他们一定能够理直气壮地说自己认为同性恋没有任何错。

但是,既然无错,为什么杰瑞还要反复向记者澄清?

心理学家称,这是因为我们的思维分为反省思维和自发思维两个系统,一方面,杰瑞的反省思维是认同同性恋的;但是另一方面,杰瑞是大文化环境的产物,在几个世纪以来的文化传统中,同性恋都被当作是一种不幸的心理错乱,遭众人厌恶。

因此杰瑞自发的思维又自动将同性恋与罪恶联系了起来,进而他的想法、感觉以及行为也因此受到了影响。

那么,无意识的偏见是既然发生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有时候我们自己都难以察觉,又要如何知道自己是否存有这类偏见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个帮助寻找我们内心潜意识偏见的测试——“内隐联想测试” 

内隐联想测试(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是由格林沃尔德在1998年首先提出的。这项测试以人们的反应时间为指标,通过一种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继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测量。

测试时,受试者需要迅速用一种属性将两个概念进行分类。

例如,对“男性”和“女性”这两个概念按“是否有逻辑性”这一属性进行分类;或者对“郁金香”和“兰花”这两个概念按“是否令人感到愉快”这一属性分类。按此规则,填写两个表。

接着对分类结果和所花时间进行评估,如果两个表的得分差值超过某个值,意味着受试者在男性和女性的偏好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果分差介于某个值之间,则意味着受试者对男女性中的任何一方都没有特别明显的偏好。

据哈佛大学网站收集的测试数据统计,截至2013年,人们完成了1400万份内隐联想测试。最先的450万份测试数据揭示了如下结论:

80%的受试者相较于年轻人对年长者表现出隐形的消极看法。

75%~80%的白人和亚洲人相较于黑人,对白人表现出隐形的偏好。

同时,这一测试也轰动性地证实了以下这个令人不安的事实:“任何形式的偏见无处不在,我们一直都包含成见,但我们自己并不知情。尽管大多数人认为我们对任何群体都无偏见,但我们大脑的活动却说明并非如此。”

【四】

为什么我们会给不同的人贴上不同的标签?

那些看似不存在的种族歧视、同性恋歧视等问题,其罪魁祸首都是人们的无意识隐性偏见。然而,隐性偏见还会引发另一个问题——刻板印象,也就是所谓的贴标签。

有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发生了车祸,父亲当场死亡,儿子被人匆忙送入医院。手术室里,外科医生看到这个男孩说:“我不能给他做手术,他是我的儿子。”

这怎么可能呢?

如果你也感到困惑,说明你在读到“外科医生”时不由自主地将其与“男性”联系起来了。这种“外科医生等同于男性”的联想,就属于一种刻板印象。而这样的刻板印象也是无意识偏见的一种。类似的刻板印象还有:

老年人都很健忘;

韩国人都很害羞;

男生数学好,女生数学差;

波士顿司机开车很猛;

女人很有爱心;

……

当然,刻板印象的使用也反应了人类擅长分类的思维,把具有共性的事物划分至一个类别,当作同类对待会比较方便,也为我们的正常生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比如,在百货大楼购物时,你可以放心地把自己的信用卡交给你归为售货员类别的一个人。因为你相信这个陌生人,他是售货员,不会暗中记下你的账户信息并卖给犯罪组织。

对刻板印象科学进行研究的戈登·奥尔波特在《偏见的本质》一书中提到:“人类思维需要借助分类这一工具……一旦形成,类比就成了预先判断的一般基础。”换句话说,我们大脑中形成的分类方式自然而然地使我们产生了刻板印象。

因此,当我们的思维同时自动激活某些刻板印象时,即使从我们身边路过的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陌生人,我们也能就着几个标签(如性别、年龄、身高、衣着等)得出一个复杂、丰富的认知。比如,从路人的衣着,我们可能可以推断出这个人的收入水平、社会阶层以及职业等。

任何一种刻板印象的存在都有其必然性,但我们仍然需要在每一个描述前脑补一个“有些”。因为任由刻板印象力量的发展,容易误导人们做出错误的决定。比如“科学等同于男性”、“数学等同于男性”的刻板印象就会使女性在学习数学或科学时受到影响。

美国维拉诺瓦大学的一项研究就发现,各国平均而言,男女生数学能力的差异并不大;在性别平等观念较强的地方,女生的数学成绩反而会更好。“男生数学好,女生数学差”的刻板印象,才是导致男女生数学差异的真正原因。

【五】

偏见会带来哪些隐性成本?

由于大多隐性偏见并不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多大影响,因此也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盲点》一书中的作者却告诉我们,由隐性偏见带来的具有危害性的刻板印象,常常会由于破坏了人们的判断力和行动力而造成严重的后果。下面举两个例子,大家感受一下。

案例1

女性患者A小姐,平日身体素质很好。某天她和一位医生朋友打网球时,提到自己的主治医生M在一次例行检查中建议她不用进行血液胆固醇测试。这位医生朋友听到后十分惊讶,并力劝她还是去医生那里测试一下。A小姐听从了朋友的建议,并在测试后发现,她的胆固醇水平偏高,需要服药治疗。

那么,是什么导致医生M的误判呢?医生M承认,不让A进行血液胆固醇测试的原因之一,是他认为女性罹患心脏病的风险低于男性。换句话说,他套用了心血管疾病在男性中更加普遍的刻板印象,即普通心脏病患者——男性、超重、习惯久坐。而像A小姐这样身材苗条、喜爱运动的女人,不太符合这个标准。

如果A小姐没有听从这位医生朋友的建议,很难想象,这种隐性偏见最后会酿成何种不良后果。

案例2

华裔美国核科学家李文和曾在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任职,1999年,他因将美国核武器机密泄露给中国的罪名而被起诉。不久,李文和被解雇,并在监狱度过了9个月,其间一直申诉自己是清白的。

在接下来一系列不同寻常的事件中,李文和案件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导致李文和蒙冤的直接因素除了《纽约时报》的记者以外,还有联邦调查局特工罗伯特·梅斯梅尔提供的虚假证词。2006年,联邦法庭给予李文和160万美元的赔偿金,之前拒绝李文和保释要求的法官也表示了歉意。

这一案件引发的核心问题是,在最初审理案件时,一群“好人”的盲点如何衍生出一系列错误的决定从而导致起诉李文和的。似乎李文和是华裔的这个事实就自带了一种危险因素,如果他还是姓李,只不过他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一个欧洲裔科学家,名叫罗伯特·E·李的话,或许结果就大相径庭。

刻板印象很难发挥作用,通常在没有任何个人恩怨及私人感情的情况下,它才会悄无声息地起作用。

毫无疑问,曝出这一新闻的《纽约时报》记者的初衷只是为了高效完成本职工作,而做出虚假证词的联邦调查局特工的主要动机可能也是保护国家安全的强烈愿望。然而,他们主观意识中生成的各类数据资料,极大地促成了之后急于报道、坦然说谎以及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拘留嫌疑犯的行为。

可见,隐性偏见的成本不可小觑,严重时甚至会错把好人当成罪犯。就算是日常生活中,隐性偏见也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女生数学差”的偏见会削弱女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女性等同于家庭”及“男性等同于事业”的偏见,会在女性热衷于追求事业、不热衷于相夫教子时,成为其不安情绪的来源。

【六】

隐性偏见能消除吗?

既然隐性偏见有时会让我们付出不可估量的代价,那我们有办法消除吗?不幸的是,人们至今尚未找到消除隐性偏见的有效方式。但有数据显示,隐性偏见能被较小的干预行为削弱,重复进行适度的干预,可能是消除这一认知错误的方法之一。那么,具体的干预方法有哪些呢?

①采用“盲听”的招募方式

1970年,美国只有不到10%的主要交响乐团的乐器演奏家是女性,并且女性人数不足新招募演奏者的20%。因此,在大多数人的理解中,相比女性,男性本来就在音乐艺术鉴赏方面天赋异禀,但这其实只是人们认知盲点导致的错误论断。

20世纪70年代开始,为了避免师从一小部分有声望的音乐家的学生受到优待,美国的几家主要交响乐团试验了一个新的招募程序:在选委会和试演奏者中间放置一面屏风,评委只能听见演奏,而看不到演奏者。结果,自从采用了盲听的招募方式,主要的交响乐团的女性成员比例从不足20%增加到40%。

这和此前热播的音乐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明星导师背对着学员,通过只听歌声的方式进行“盲选”,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比赛的公平性。

②建立指导原则,减少动脑

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心、肺、血液病研究所公布的一项指导原则表示:超过20周岁的人每5年至少需要检测一次血液胆固醇水平。

指导原则一出台,对于那些选择遵守最新指导原则的医生,就不再需要根据中年女性罹患心脏病的可能性做出任何判断,而是把阶段性检查的建议变成一种无须动脑的举动,也因此避免了医生因刻板印象对女性患者提出不当建议的行为。

③建立与刻板印象相抗衡的自动联想

《盲点》的作者马扎林提为自己的电脑设置了一个屏幕保护程序——能够呈现人类多元化的图片。这些图片包括矮小、谢顶的高级执行官;头戴安全帽、正在给婴儿喂母乳的建筑工人等等。

马扎林认为,建立这种与刻板印象相抗衡的自动联想,并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及媒体曝光,就有可能在这种不断强化的自动联想中消除隐性偏见。

④借助大众传媒,摆脱对自身的偏见

大众传媒可以通过增加对有魅力、身体健康、充满活力的老年人的媒体曝光,来对抗“老年人等同于衰弱无力”的自动联想导致的隐性偏见,并由此提供大量的行为榜样。

近年来,美国退休人员协会会刊封面上,就频繁出现有魅力、60岁左右的电影明星。马扎林教授称,奥普拉超过25年在美国媒体的曝光,加上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一事,也可能凭借足够的媒体空间来转变非裔美国人对自己种族的隐性偏见。

以上就是《盲点:好人的潜意识偏见》微书的全部内容,看完这篇微书,你还能拍着胸脯保证自己毫无偏见吗?不过,如果你能看到这里,一是表明你有系统长文的阅读能力,二是你可以给自己的知识量+1。不是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