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安郭氏——洗尽铅华始见真

 梦回林芝 2016-11-02
在往期的静安之路推送中,我们曾介绍过南京西路1418号,这两栋楼曾是永安百货创始人郭乐和郭顺两兄弟的别墅。如果说永安大楼是上海的地标之一,小编猜想您应该没有异议。永安百货的成功绝非偶然,更不是运气。当您体会到郭氏的家族气质后,或许会对今天的永安大楼多了一份唏嘘。
永安百货的前世今生
永安百货,是中国近代最大的百货公司,由郭乐及其兄弟创办。1907年,郭氏兄弟在香港开设永安公司,1918年上海永安公司开业。
1918年的永安公司
据说,当初郭氏兄弟为永安公司选择建造地址时煞费苦心,为弄清南京路两侧到底哪边人多,便亲自坐镇五龙日升楼茶馆,然后指派两名手下各守于南京路上的一南一北,向身边行人的口袋里放一粒豆子,到晚上在分别清点各自口袋里的豆子,以比较人流量的多少。经过几天的测定,最后得出南京路南侧的人流量高于北侧的结论。于是,郭氏兄弟拍板决定永安大楼坐南朝北。
永安百货一路发展,到30年代,已经跃居上海四大公司(先施、永安、新新、大新)之首,在中国和世界享有良好的声誉。
永安百货大楼
但是,永安公司的成功背后也有阴云。犹太人哈同在1916年将地皮租给了郭氏兄弟,但条件却十分苛刻:年租5万两白银,30年租期满后,须将地皮连同永安大楼一并归还。为不至于失去永安,1930年,郭家又在永安东侧修建了19层高的永安新楼,预备作为未来的新永安使用,两楼之间还造起了别致的空中走廊,即今天的七重天宾馆和华侨商店。1945年,郭琳爽(郭氏家族第二代接班人)与哈同养子乔治·哈同谈判成功,以112.5万元购回了永安,而这30年间,郭家也向哈同付出了高达150万两白银的租金!
永安百货隔壁的七重天宾馆
永安百货曾在香港开设多家分店,现在留存下来的分店还有5家。1956年,上海的永安百货公司公私合营 ,1966年实行国营,1969年改名上海第十百货商店,1988年更名为上海华联商厦。
今日华联商厦

郭乐
创始人
郭乐,是永安公司的创始人,1874年出生于广东香山,1892年去澳大利亚悉尼谋生。他在悉尼当了两年菜园工人,后经堂兄郭标介绍,进了由郭标和马应彪合开的永生“果栏”任职。所谓果栏,就是水果批发行,而这个马应彪,就是日后的先施公司老板。
郭乐
7年后,郭乐有了点积蓄,就离开永生果栏,与人合开了家永安果栏。生意越做越大,果栏从一家发展到四家,还兼营当地华侨的存款和汇兑业务,并在斐济岛拥有香蕉园。
随着业务不断发展,他先后将三弟郭泉、四弟郭葵、五弟郭浩、六弟郭顺从家乡接来澳洲分掌店务。并在斐济成立生安泰公司,经营百货。
当永安果栏的批发业务扩展到一定程度后,郭氏兄弟又将眼光瞄准了现代化大型百货公司。1907年8月28日,永安公司在香港皇后大道揭幕,郭泉任经理。

郭琳爽
守业人
永安公司的接班人是郭泉的儿子——郭琳爽(又名启棠),他是一名红色资本家。
郭琳爽
他接管上海永安公司后,曾在永安公司筹设国货商场,维持半年有余。并多次在报上刊登征求国货启事,应征厂商计1000余家,后来因为八一三抗战爆发而流产。
上海解放,富商大亨纷纷外逃,郭琳爽拒绝了父亲的包机,坚持留沪。在50年代初,他还积极配合中共地下党组织保护企业,第一个配合公私合营,将公司完整地交给政府和人民。
公私合营后的永安公司
解放后,他还担任过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协第三届常务委员、全国工商联第三届执行委员和全国政协第三届委员。
郭琳爽(右2)参加上海工商联组织的座谈会
文革中,郭琳爽被关进“牛棚”,被红卫兵安排洗碗拖地。1974年秋天,定居巴西的两个女儿来上海看他,但没想到当天夜里,他心脏病突发,于当天病逝在华山医院。
1978年11月,“四人帮”被粉碎以后,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正式宣布为郭琳爽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郭琳爽全家福
现在淮海中路上的启华大厦的所在地,曾经是郭琳爽和夫人杜汉华的花园洋房。后来,郭家的第三代投资改建了大厦,并各取其父母姓名中的一个字,定名为“启华大厦”,以寄托对郭琳爽夫妇深深的思念。
启华大厦
郭琳爽一生酷爱戏剧,是一位京剧票友。现在西湖边的凝香居,就是他在西湖长桥边兴建的别墅,经商之余,他时常在这里唱戏。
西湖边的凝香居

郭婉莹
郭家的金枝玉叶
与创业的男人们相比,郭家的女人似乎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她就是郭氏家族的四小姐,郭标的女儿——郭婉莹。郭婉莹又名戴西,1909年出生在悉尼,6岁时随父亲来到上海。后来,因为喜欢作家谢婉莹(即冰心),她便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郭婉莹。
来到上海后,她在中西女塾读书,宋庆龄、宋美龄都是从这所学校毕业的。1928年,郭婉莹从中西女塾毕业。这时候的她,已经成长为一个美少女。
年轻时的郭婉莹
但她并没有像一般的富家小姐那样,选择结婚,做一名少奶奶。已经独立的她,拒绝了富家子弟的求婚,开始寻找人生另外的方向。毕业后,她在燕京大学继续求学,成为燕京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
大学毕业后,25岁的她嫁给了吴毓骧。吴毓骧是林则徐家的后代,他母亲的奶奶,是林则徐的女儿。曾被送到麻省理工学院,主修电机工程。从麻省毕业时,他已经把自己培养成一个风流倜傥的人。
穿婚纱的郭婉莹
但婚后不久,他们的爱情就出现了危机,吴毓骧爱上了一个年轻的寡妇。后来,这段婚外情在她的大爱包容下回归原生态。然而,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她的家庭也随之发生巨变。丈夫失去了工作,她只好带着全家回到娘家去住。
郭婉莹和孩子们
战后,吴毓骧抓住了一次快速发财的机会,家中的条件日益得到改善。但是文革中,吴毓骧被划为右派,关进了监狱,不久便在疾病中离她而去。郭婉莹作为资本家的子女,文革期间自然是被革的重点对象。她被下放到农村去养猪,每天做着繁重的劳动。
其实,这段苦日子,只要她选择去美国投奔亲人,便可以避开。但是,她却说:“要不是我留在上海,我就不知道,我可以什么也不怕,我能对付所有别人不能想象的事。”
文革中的郭婉莹
她晚年时,有外国记者问她当年那些劳改岁月,她说:“这些劳作,有助于我保持身材”。直到68岁时,她终于迎来了她应有的尊重,被请到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教英文。
晚年郭婉莹
退休后,她辛苦抚养长大的一双儿女也已成家。在北京的女儿嫁给了一个出身在上海的平民家庭的足球运动员。儿子毕业后被分配到凤阳当工人,不久,就跟他师傅的女儿结婚了。儿女们多次要求她和他们同住,但她依然独自留在上海,直到逝世。
郭婉莹在遗嘱中,要求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上海红十字会,用于医学研究。
在郭婉莹的告别仪式上,有一副挽联这样写道:
有忍有仁,大家闺秀犹在。
花开花落,金枝玉叶不败。
这幅挽联不仅是对郭婉莹一生的回顾,也是对郭氏家族在历史沉浮中的总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