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歷史文化古跡——山東平度即墨故城遺址(上)【圖文】

 還舊樓主. 2016-11-02

        即墨故城又称朱毛城、康王城。建于春秋时期,废弃于隋开皇十六年,曾为胶东国都,是齐国东部著名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仅次于当时的临淄的一大重镇。即墨故城遗址位于离平度市古岘镇大朱毛村一带,因古墨水河得名即墨,故城分内城和外城。外城周长15公里,至今尚存东城墙千余米。城基宽约40米,高约5米,全为夯土板筑;内城有金銮殿点将台养鱼池等遗迹。。当时的运粮河(即今小沽河),通过东南城门洞,可直接驶入贮货湾内,至今城墙缺口尚存。
 
山东平度 <wbr>即墨故城遗址(东周至北齐.国五)(一)
 
        即墨,战国时属齐邑,秦时置县,西汉时为胶东国之都城,又因胶东国康王都此,人称“康王城”。东汉,胶东与即墨分治。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裁撤即墨县,该城逐渐倾圮。
        即墨故城分内城和外城,外城周长15公里。至今尚存东城墙千余米,城基宽约40米,高约5米,全为夯土板筑。内城有金銮殿、点将台、养鱼池等遗迹。古城一带常有铜器、铁器等文物出土。故城北的群山峰上,古墓群蜿蜒30多华里,有400余座。墓葬之多,墓之高大均属罕见。历史上有名的“田单破燕”大摆火牛阵,即发生在即墨故城。
 
山东平度 <wbr>即墨故城遗址(东周至北齐.国五)(一)
即墨故城遗址
 
        后世因城设朱毛村,传说因春秋末年齐夫朱毛曾居于此,又称“朱毛城”。又因西汉时,这里是胶东康王刘寄的都城,所以又有俗称“康王城”。故城位于平度市古岘镇大朱毛村一带。《左传》襄公六年(公元前567年):“十一月,齐侯灭莱”,乃建此城于原莱国之中,北依群山,南控芥莒。田齐置邑,封重臣为即墨大夫。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威王因左右对即墨大夫毁言日至,乃“使人视即墨”,见“田野辟,民人给,官无留事,东方以宁”,知即墨大夫不事其左右以求誉,因“封之万家”。齐滑王时,乐毅破齐70余城,唯莒和即墨未下,田单走安平,守即墨,大摆火牛阵以即墨破燕军,尽复齐之失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田单破燕”事件。楚汉战争中,项羽徙齐王田市为胶东王,都即墨。韩信破齐,齐将田既走胶东,曹参于此地击杀之。汉设即墨县,又迭为王国都城。
        战国时期,即墨已巍然屹立在齐国的东方,与西面的临淄遥相对峙,并夸富饶。即墨大夫的辉煌业绩,齐威王的惊人“一鸣”,使即墨之名昭彰天下;稍后,田单借此一座孤城,巧用火牛阵大破燕军,又进一步提高了即墨的知名度。秦一统天下,实行“郡县制”,即墨始定为县;然而这个新生事物在随之而来的一场改朝换代的纷乱中似乎有些动摇。汉初,高祖刘邦的孙子刘熊渠被封到这里称“胶东王”。继之,景帝刘启的儿子刘彻、刘寄也被封遣于此。此后,刘姓的子孙先后有六七位王子在胶东王的封地里坐享荣华富贵,他们的权力笼罩着大半个山东半岛。兼做着“国都”的即墨县城,也成为胶东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王莽“新”了一阵,即墨被改名“即善”,但这个新名称很快随着新莽政权的垮台而被取缔;其后“即墨”的老名称也随着刘姓皇位的复辟而得以恢复。
        公元596年,隋朝在政权得以稳固之后,开始步入建设时期,于是一度被前朝废除的即墨县得以恢复和重建。县城从原址向东南方向大踏步地迈进了40多公里。这个新城址的确定,必是一位见识卓越者的抉择,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也不失为一个非常优佳的方位:傍山可以放牧,近海利于渔盐,西面千顷良田,左右河流萦绕,水质优良而且水源丰足。从此,这里便出现了一座新的即墨城。
        即墨故城素有“朱毛城,临淄土”之称。传说当年建城墙所有的砖瓦,都是人工从临淄递过来的。当地“二贞庙”、“洗心河”等类似孟姜女的传说,反映了当时百姓不堪于苦役的心理。故城墙一带常有文物出土,如铜钫弩机、戈、剑、刀币、铁钱范等。
 
山东平度 <wbr>即墨故城遗址(东周至北齐.国五)(一)
 
        即墨故城是历史上不少朝代王、候的陪都和封地,是胶东名城,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前后共有八王、六侯、一相治此。这些王公贵族的墓群大多都建在距即墨故城十公里左右远的六曲山脉上,形成了一个规模宏大、蔚伟壮观的古墓群--六曲山古墓群。
 
山东平度 <wbr>即墨故城遗址(东周至北齐.国五)(一)
 
         雄崖所故城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市丰城镇的最北部,距即墨市区约40公里,古城依山傍海,历来为兵家重地。雄崖所设于明朝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全称为“雄崖守御千户所”,是明清时期重要的卫所之一,是明朝抵御倭寇的要塞,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山东平度 <wbr>即墨故城遗址(东周至北齐.国五)(一)
 
山东平度 <wbr>即墨故城遗址(东周至北齐.国五)(一)
 
       雄崖所故城为正方形城池,每边城墙长各一里,分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城内十字大街贯通。东门和北门早已倾塌,南门则历经多次修葺,门洞和城楼上建筑物尚为完好,城门外题“奉恩”,门内题“迎薰”,西城门尚存,拱券门洞,系夯土外包砖、石结构,门额题“镇威”,是明代所城旧迹。
 
山东平度 <wbr>即墨故城遗址(东周至北齐.国五)(一)
 
        “先有即墨,后有青岛”。史料记载:“即墨之名,因水而得;即墨之设,其来久远,分析合散,代有不一;亘山联海,不改其常。”“即墨”二字最早出现在《战国策》、《国语》、《史记》等历史典籍中,因地临墨水河而得名。“即”,是指临近、靠近;“墨”,便是指墨水河。通过《即墨市志》,我们可以了解到:“商周时,即墨为莱夷地。公元前567年,齐灭莱,建立即墨。战国时期,即墨就开始屹立在齐鲁大地的东方,盛极一时,与齐国都城临淄一样富实。后来秦统一天下,实行郡县制,即墨才开始定为县。
 
山东平度 <wbr>即墨故城遗址(东周至北齐.国五)(一)
 
        即墨历史上经历了三次重大历史变故:第一次发生在556年,南北朝末期,即墨县制被废,一同并入长广县(今平度)。第二次发生在596年年,隋朝建立后,即墨县制恢复,重建到今天即墨城区。第三次发生在1898年,清政府与德国签订《胶澳租界条约》,将即墨“南乡”划走了,这块地方就是现在的青岛市区。
 
山东平度 <wbr>即墨故城遗址(东周至北齐.国五)(一)
 
        秦代置县,隋朝建城,有1400多年建城史的即墨就是一部丰富的历史书。据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记载,即墨县城是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建,城墙有2000米长,高9.1米,厚6.6米,外侧的护城河有3.9米深、11米宽。明朝万历年间,知县许铤、县承杨元国重修。据《即墨县志》记载:“城有三门,门上均有题额,东为‘望海’(东临浩瀚沧海),南为‘景岱’(南眺崂山群峰),西为‘临川’(靠近近西河)。”即墨古城的三个城门均为瓮城(围绕在城门外的小城),城门楼为两层阁楼。即墨古城还有四阁,分别为:东阁(魁星阁)、西阁(观音阁)、北阁(三官阁,三官指天官、地官和水官)和南阁(火神阁)。
 
山东平度 <wbr>即墨故城遗址(东周至北齐.国五)(一)
 
        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太多,名人更是更不胜数。从被齐威王“封之万家”的即墨大夫到巧布火牛阵、大破燕军的田单,从西汉著名的经学家、博士谏大夫王吉(青岛地区第一个姓王的人)到后来著名的即墨五大家族周、黄、蓝、杨、郭……都留下了举足轻重的历史印迹。
 
山东平度 <wbr>即墨故城遗址(东周至北齐.国五)(一)
山东平度 <wbr>即墨故城遗址(东周至北齐.国五)(一)
山东平度 <wbr>即墨故城遗址(东周至北齐.国五)(一)
山东平度 <wbr>即墨故城遗址(东周至北齐.国五)(一)
山东平度 <wbr>即墨故城遗址(东周至北齐.国五)(一)
山东平度 <wbr>即墨故城遗址(东周至北齐.国五)(一)
山东平度 <wbr>即墨故城遗址(东周至北齐.国五)(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