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连史话|最后的东关街,抹不掉的乡愁!

 昵称31639381 2016-11-02

东关街的拆迁工作已经悄然展开,大概用不了多久,我们就只能到记忆中寻找东关街的模样了。据说改造后的东关街将保留一个院落,并将建成闯关东博物馆。但是在众多的高楼大厦之间,保留一个小院落能有多大的意义?不过是聊胜于无罢了。

东关街已有百余的历史,是大连为数不多的保存完好的老街区,至今依然记录着这座城市童年时的模样。东关街是“海南丢”们在大连最初聚居生活的地方,也是见证了那段岁月的最后一块尚未消逝的遗迹。

趁着难得的好天气,小编近日又去了趟东关街,试图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更多的细节。趁着东关街还没有拆除干净,趁着还能看到它真实的模样,小编就给大家讲讲这条老街的来历,讲讲发生在这里的如烟往事。


1
明明在城市的西面,为什么叫“东关街”?


在中国城市中,大连的街道命名堪称另类:它不同于北京等古城多以城门或古建筑来命名,比如复兴门内大街、朝阳门内大街、鼓楼大街之类;也不像上海等城市那样以全国的省市来命名,比如南京路、延安路、西藏路、大连路、黄陂路之类;也不像杭州、郑州、济南、洛阳等城市那样,以经、纬命名市区的道路,比如经三路、经七路、纬五路之类。在大连,除了部分街道的名称比较大众化之外,如沈阳路、北京街、长江路、黄河路、中山路等,大部分道路名称都很有个性,有些还相当文雅,比如凤鸣街、明泽街、长生街、不老街、宏济街、麒麟巷、丙寅巷、结好巷等,似乎与大连短暂的城市历史颇不相符。



东关街无疑是大连地名中最为另类的,小编这么说绝不是信口开河,原因有二:其一,东关之类的地名多出现在古城中,尤其是小城镇中。过去的小城市通常只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城门附近地区便被称为东关、西关、南关、北关,在这些地方大多都设有集市或庙会,以方便周围的居民交易。大连不过百余年的历史,而且从来没筑过城墙,何来东关之说?其二,东关街地区明明位于城市的西边,为什么要叫东关街呢?



在沙俄占据大连期间,把市区分成欧罗巴区、中国区,欧罗巴区即为俄国人的生活区,它又细分成行政区、商业区、市民区、邸宅区。日本攫取大连的控制权后,仍然按照沙俄的规划继续建设。中国区即是“小岗子”一带,据《西岗文史资料》记载,在青泥洼桥以西,北京街北段,有隆起的小土岗,故老百姓俗称“小岗子”。


这栋老建筑的墙面和女儿墙都非常讲究


日本攫取了沙俄在大连的控制权后,仍然按照沙俄的规划进行建设。 在日本殖民统治期间,大连被称为关东州,被日本人视为国土,是划在日本的版图之内的。中国人及伪满洲国人到大连来,是需要办理通行证的。关东州在当时可谓是“国中之国”。就算是关东州内的居民,同样也分成三六九等,第一等为日本人,第二等为朝鲜人,第三等是伪满洲国人,第四等才是中国人。甚至有一段时间,中国人和日本人坐的电车都是不一样的。


据住在东关街的老人回忆,他们小时候称日本人的居住区为“日本街”,那儿到处是宪兵、警察、狗腿子,看哪个中国人不顺眼,上去就是几个耳刮子。所以如果不是有特殊的事情,他们一般是不去日本街的,一是怕受到歧视,二是怕挨打。



在日本殖民统治期间,东关街的最东端有一个警务室,也就是现在的长江路与鞍山路交汇处,那栋建筑的产权解放后仍为公安系统所有。当时居住在东关街一带的中国人到日本街去,通常都要路过这里,常常会受到盘查。而关东州以外的中国人从陆路进入大连,大多也要从这里经常,警察和宪兵也常常在这里设卡检查。因为警务室在小岗子的东面,有点类似于中国人居住区的东城门,久而久之大家便称之为“东关”,警务室后身的那条南北向的道路,就被人们称为东关街。


当年的东关街警务室


后来,东关街的范围不断延伸,并最终演变成一个地理名词,以大龙街、新开大街(今新开路)、小岗子市场(今西岗市场)为中心,包括日新街、久寿街、北京街以东、西岗街、宏济街、东关街以西的那一大片区域,大家都笼统地称之为东关街。而叫东关街的那条街道,反而很少有人知道具体在什么地方了。




2
这里曾经孕育出许多大连“老字号”


东关街一带曾是“海南丢”来到大连的最早落脚点之一,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这里一度也是商贾云集之地,大连的很多老字号都是在这里诞生的。在西岗市场南门的斜对面,过去有一家益记笔店,光复前是大连地区中共地下党组织的秘密联络点,途径大连去北京的蔡和森,当年曾在这里落过脚。


现在的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过去称博爱医院,是民主人士孟天成于1917年创建的医院,大连解放后无偿捐献给国家。第二人民医院旁边的几间小平房,曾是大连最早的慈善机构——宏济善堂。刘肇亿是日本殖民统治大连时期的大连八大富豪之一的,有“大善人”之称。1905年,刘肇亿在民生街创办宏济彩票局,发行了大连第一只彩票。 1908年,刘肇亿用发行彩票的盈余在民生街建造了天福茶园 (即宏济大舞台前身),并东关街一带创办了宏济善堂。



徜徉在东关街附近,至今仍然能看到不少上世纪的老牌匾,长江路沿线的东关理发社、长江摄影社、长江制刷厂,东明街13号的棺材铺,顺利街上的中医诊所、废品收购站、老边饺子,华胜街的四云楼,让人隐约能够想起它们辉煌时的模样。





事实上早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小岗子一带就是大连的繁华所在,街道两边店铺林立,南北商人,中外巨贾,作买作卖。到了上世纪30年代,小岗子人口几乎占到全市的一半,商家、居民数量增长迅速,成为大连地区中国人聚集区最繁华的商业街。商户超过2000户,中国人做的大买卖几乎都集中在这里。


当时小岗子一带还是重要的观光场所,外地人来大连有个两地方必到:其一是露天市场,其二是天后宫。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东关街


露天市场即是现在的大连旧货市场的前身,原址位于桥立町8、10、12、14番地(今沈阳路、长江路、长春路、大胜街相围区域),总面积12000多坪(每坪约3.306平方米)。1918年,由肃亲王善耆和日本浪人川岛浪速创办,租地费用30万日元从日商东洋拓植会社借贷,在空场内建筑简易房屋700余间,除剧院、澡堂和烟馆、妓院规模较大外,其余都是木板房或一层的红砖建筑。

小岗子露天市场旧影


在关东厅登记的露天市场法人代表是肃亲王的长孙金连组,不过市场的实际经营大权完全操纵在川岛浪速手中。1921年,露天市场开业,整个市场从北向南被中间的东西向马路分成4个地块,命名为一、二、三、四区,除了四区之外,其它每个区四周都被临街的房子围起来,形成封闭的小区域,每个小区都有八个门或通道口通往外界。


小岗子露天市场旧影


 露天市场是专为中国人开设的大市场和娱乐场所,主要经营旧衣服、布料、金属制品、鞋子、木制品、各种废品,几乎无所不包。还有剧场、魔术师、西洋景、算命先生、妓院等等,各类饭馆有数百家之多,这里每天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因为这里卖的东西大都为家庭生活所需,基本上都是旧货,价格便宜,因此又被称为“破烂市场”。1932年,小岗子改叫西岗,小岗子露天市场也改叫西岗露天市场。大连光复后,大连地名也逐渐去日本化,桥立町改叫博爱街,露天市场也改称“博爱市场”。


小岗子露天市场位置图


大连天后宫位于宏济街附近,又称龙华寺或龙华宫(1933年改名为龙华宫),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俗称“东关大庙”,占地达9000多平方米,是由刘肇亿发起修建的。设有天后圣母殿、观音大士殿、龙王殿、财神殿、关帝殿、火种殿、聚仙宫等殿堂,在当时是大连首屈一指的大庙宇。


大连天后宫旧影


大连光复后,天后宫成了东关小学(抗大小学)。文革期间,古庙里的佛像全部被毁。后来这里成了西岗区青少年宫,庙宇的钟楼、山门、耳房、过堂等也相继被拆掉,仅留下大雄宝殿。再后来西岗区青少年宫与37中互换,这里又成了37中。1978年,大连家用电器七厂搬到这儿。2006年,“东关大庙”彻底消失。


大连天后宫内景


在日本殖民统治期间,露天市场和东关大庙就非常有名,是到大连旅游人的必到之处,它们也经常出现在殖民统治当局发行的明信片和写真帖上。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文人还以它们为题写过诗,1929年出版的《东北文化》杂志上刊登了一组“大连杂咏”组诗,作者署名为“蒨士”,其中有两首写到东关街一带,颇值得留意:


天后宫

轮奂崇宏髹漆新,道人符箓说灵真。

可怜上将挥椽苇,不媚龙王媚女神。


西岗子

骈阗成邑复成都,掩鼻行过怕纳污。

差喜近来无辫发,免受人唤牧猪奴。


骈阗成邑复成都”说明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小岗子一带就非常繁华了,并已初具都市规模 。但这里的卫生状况又非常差,是藏污纳垢之地,外地人从此路过时常常要掩鼻而过。“牧猪奴”一词原是对赌徒的鄙称,在《晋书·陶侃传》中有这样一句话,“樗蒲者,牧猪奴戏耳!”即是指“赌徒”。朱熹的《观洪遵双陆谱有感》一诗中,也有“只恐分阴闲过了,更教人誚牧猪奴”之句。陆游在《观棋》一诗中也说:


    一枰翻复战枯棋,庆吊相寻喜复悲。

    失马翁言良可信,牧猪奴戏未妨为。

    白蛇断处真成快,黑帜空时又一奇。

    敛付两奁来对酒,泠泠听我诵新诗。


不知作者在这里使用“牧猪奴”是何用意,也许有“支那猪”的意思吧,当为当时日本人对中国人的蔑称。1929年作者来大连时,清政府早已垮台,人们不再留辫子了,所以也不用再担心被日本人称为“支那猪”了。作者虽言“差喜”,但个中辛酸着实令人嘘唏。


大连天后宫旧影



3
拆迁中的东关街,满满都是回忆









拆迁进行时。。。





东关街的门。这种雕花户对在辽南地区应该是非常少见的,至少小编没有见过第二个。

东关街的楼梯柱。最后这个楼梯住是在一个不起眼的小楼里发现的,真没想到那里居然有这么讲究的物件,顶端的柱头为菊花瓣造型,中间为盘长纹,菊花和盘长纹都含有吉祥寓意。






东关街的烟火。最后这几张图片是在东关街看到的家用盛器,它们是“海南丢”们用纸一层层糊出来的,非常吃功夫,可以用来盛米、面、鸡蛋等东西。这种工艺应该来自于山东,手工制品能做得如此精致不容易,真可以称得上是工艺品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