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小升初真是一道难解的题?

 hankagou 2016-11-02
       小升初真是一道难解的题?
        
                                           ——摘自《光明日报》
 
    又快到了小升初的时节,每一根与此相关的神经都紧张起来。

  “年年都是这样,只要有孩子要小升初的,哪一个家长不是拿着孩子的简历、证书跑中学、托熟人、找关系,忙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位过来人如是说。

   距小升初还有两个月,心急如焚的家长们早就开始“行动”了,甚至有家长专门请假,一心扑在孩子的升学上。在网上,家长们的讨论也一浪高过一浪,“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分析今年招生政策、各校会有什么变化的帖子俯拾皆是,内容甚至详细到某某中学喜欢哪种性格的孩子和家长,面试的时候家长应当怎样表现。为了钻“就近入学”政策的空子,一些家长想方设法,托关系、攀亲戚给孩子转户口,甚至顶着一路飙升的房价在目标学校附近买房。

   相伴而生的还有校园周边滋生的各种培训和考证狂潮,为了给小升初准备更多的筹码,不少孩子从一、二年级起就奔波于各种考证班之间,连原本面向成人的全国公共英语考试也快成了小学生的主场。让不少家长更为恼火的是,取消了考试,小升初却变得愈加复杂。程先生的女儿洋洋就曾对父亲说:“我同学某某平时也没怎么好好学习,成绩也不好,可最后还进了重点,还不是因为他爸爸有门路。”

   “以往孩子按分数入学,我们倒也没什么怨言,看孩子的本事呗。可现在,加上了财力、势力、权力……”家长们对此只能是“一声叹息”。“原来以学生分数的排队变为以家长钱权能力的排队,小升初的这种乱象如果不尽快解决,将导致义务教育阶段更大的不公平。”北京市政协委员王晋堂在接受采访时说。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而小升初关系到千家万户,愈演愈烈的择校问题已经成为众矢之的。

    怪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北京一直是择校问题的“重灾区”,每到这个季节,围绕小升初就会有说不完的话题。今年北京市的小学毕业生约九万名,4月5日,备受关注的北京市小升初政策出台,其中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招生过程中,不仅不得进行与入学挂钩的考试、测试,还严禁将证书作为录取的依据。除此之外,今年还将首次使用学生电子学籍管理系统,以严格控制规定入学方式之外的跨区流动。教育主管部门还要求中学公示录取名单,并表示将用2至3年时间逐步取消各类实验班。

    北京市教委今年还把权力和责任从中学校长手中更多地放到了区县招生部门,招生具体方案由各区县政府负责制定、组织和实施,跨片或跨区县入学必须经区县招生部门批准并备案。近期,各区县的具体措施也陆续出台,西城区继续实行“电脑小派位”,该区三所体制改革校将拿出部分名额,面向该区各所小学的三好生进行电脑派位。朝阳区规定各中学不能通过给小学生举办各种名义的培训班、补习班筛选录取新生,也不能通过组织小学生学科竞赛或各种活动从中筛选新生。丰台区部分热点初中在保证划片学生免试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部分优质初中校将拿出空余名额,采取小学推荐优秀学生的做法,进行择优推荐,并全程公开接受监督。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利于生源的合理分配和流动,能够提高普通校获得优秀生源的概率,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给择校热降温。”相关人士分析说。

    但也有不少家长并不乐观。“如果能完全按新政策办当然是好事,但每一年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怕一些重点校还会找到新方式挑学生。”一位家长这样说。而在记者的采访中,持此想法的家长不在少数。“不管小升初的政策怎么变,给孩子准备好简历、证书,托熟人找路子准没错。”这是一位家长的“经验之谈”。而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还是比较被动,”一位家长苦笑,“只能看大环境,周围人怎么样我们就怎么样。”

    一位家长的话也许道出了问题的关键:“免试就近入学当然好啊,孩子上学少了辛苦,家长也不用这样费心费力。但学校有重点非重点,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上重点?”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只要资源本身存在差异,围绕稀缺资源的争夺就不会停止。只要社会存在差异,就会有选择,家长们的做法并不难理解。而中学要保持优势,也自然愿意运用各种方式招收到尖子生,保证或者提高学校的升学率。有了这种供需关系的存在,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从1986年就被明确列入我国第一部《义务教育法》的“就近入学”之路会走得如此艰辛。

    而许多教育专家“为孩子选择适合的教育”以分流学生的呼吁在教育资源尚不均衡的状况下,也难免显得有些无力。

    破题:取消差距择校不攻自破

  “与免试就近入学相配套的应该是教育资源的均衡化,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王晋堂说,“如果各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差别不大,家长们也就没有挑拣的必要了。九年义务教育就是要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平等的教育,应当努力去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教育程度上的差踞。”

    事实上,取消了学校差距,择校问题也就不攻自破了。安徽省铜陵市用了十年时间成为国内第一个大面积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的城市。2004年底,一个由知名专家、国家课改核心组成员组成的教育部调研组来到铜陵,在与6所中小学的9次学生座谈中,每当专家询问学生“铜陵的哪所学校好,你想上哪所学校?”学生们的回答都是:“这里的学校都差不多,想上个离家近点的。”铜陵真正做到了学校只有远近之分,没有好坏之别。

    王晋堂说,缩小各个学校之间的差距,政府就要加大教育投入,特别是对薄弱学校的资金、设备、师资等方面有一定的倾斜,给重点学校锦上添花不如给普通学校雪中送炭。同时,在软件上也要达到平衡,即实行校长与教师的培训与轮岗,确保各个学校拥有相当的师资力量。他补充说,解决师资均衡的关键在于确保教师待遇平台的均衡,如果教师不管在哪个学校待遇方面都相差无几,就能提高教师流动教学的积极性。只有通过改善薄弱校的办学条件,提高管理水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择校痼疾。”

    “第三个方面是生源上的均衡,这也是最重要的。如果最初招入学生的起点就不同,到最后再去比升学率,这是不公平和没有意义的。坚持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就是促进生源合理分配和流动的重要举措,但关键在于实施的情况如何。发展义务教育、推动教育资源均衡主要还是靠政府,政府的决心和勇气很重要,北京市应该成为这方面的示范。”王晋堂还建议配备相应的处罚措施来保证政策法规的实施,“没有处罚措施,规定就如同一张废纸,也很难叫老百姓信服和满意。”

    从去年开始,北京市的确采取了多项措施,均衡教育资源,拟使所有初中学校在2008年前都达到相应的硬件和软件办学标准。今年1月,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线联平表示,今年将通过互换优质资源校的教师和校长的办法均衡教育资源。他同时指出,实现均衡发展,任务还比较繁重,确实有一些学校在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亟待提高。

    4月17日,教育部有关负责人针对如何缩小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间差距和解决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陈述了教育部部署的五项措施:第一,要求各个学校树立科学发展观,把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作为今后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工作重点。第二,制定义务学校的办学标准,各个学校都向这个标准靠拢,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均衡发展。第三,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切实缩小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的差距。第四,加大教师对口支援的力度。第五,加快远程教育资源的建设和使用。在短期内要大面积提高老师的水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力推广远程教育建设,把城市一级、特级、优秀老师的讲课内容做成光盘,由卫星传送至地面接收,让边远地区也可以轻松享受到优秀老师的授课服务。

    “走教育资源均衡化道路会不会妨碍人才的选拔,会不会影响教育教学质量?”以均衡促公平的努力刚刚开始,这样的疑问却夹杂其中。
    北京市教委有关负责人明确表示,均衡教育资源的目标不是削峰填谷,而是打造北京市义务教育的“高原”。采取资源整合,教育经费向困难学校倾斜等措施,在于从整体上提高全市初中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实现义务教育的相对均衡。

    针对这一问题,王晋堂的看法是:“首先要澄清:义务教育,到底是面向大众还是少数人?过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基本上都是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路线来发展教育,国家长期投入和重点扶持了一批优质资源集中的重点校、示范校,但同时也忽略了农村学校、基础薄弱的学校,使得教育两极分化严重,这也是择校问题出现的历史原因。在重点校每年为高的升学率欢腾的时候,一些普通校和薄弱校却无法参与同水平竞争,甚至奄奄一息。”

    “这种重点校与非重点校的划分,从根本上来说是少数人对教育资源的侵占,损害的是更多人的利益,不利于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而走均衡化教育发展之路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他指出,今天应该与时俱进地把过去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换成公平优先、兼顾效率,这种理念的转换对我们决策的制定非常重要。“同时,从个体角度来看,目前这种为升学而展开的竞争,实际上扭曲了教育教学规律,是对儿童智力的摧残而不是开发。以奥数、生物等各种竞赛和证书为尺子去评判学生和教育质量是害人的,只有均衡了教育资源,让学生不再为升学而功利性地学习的时候,他们的身心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创造力也才能够得到培养。”王晋堂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