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木渎古镇,品园林住民宿,感受原味苏州

 老爷爷pwz 2016-11-02

  说到古镇,我们想到的都是白墙黑瓦,小巷幽深……或许你熟悉神州第一水乡周庄,梦里水乡西塘古镇,东方威尼斯同里古镇,最具文化气息的水乡古镇乌镇等等,古镇作为一种特殊的区域集合体,其地域特色不仅仅是依靠建筑风貌和自然风貌等物质环境来体现,作为古镇重要资源的民间历史传承等非物质文化也具有体现古镇地域个性的标志功能。可以说中国的十大古镇各有各的特色,有的因水闻名,有的因建筑突出,还有的因为文化出众,总体来说,每个古镇都因文化而源远流长,更有着神秘而又传奇的故事。

  提到江南的古镇,除了乌镇、西塘、周庄以外,不得不谈谈木渎古镇,这里拥有江南常见的小桥流水人家,恬静悠然的温润气质。

  细雨蒙蒙,踩在湿润的青石板路上敲打出悠扬的节奏,仿佛置身于雨雾编织成的梦中。这里是乾隆六次到过的地方,清代乾隆南巡六下江南,六次来到木渎,让我们随着乾隆南巡的步伐走进木渎,感受这座江南古镇的独特魅力,品味那份古典与休闲!

  木渎古镇位于苏州西郊灵岩山麓,依山而筑,傍水而居,其独特的格局为江南诸多古镇少有。木渎更是江南唯一的园林古镇。明清时有私家园林30多处,现已修复严家花园,虹饮山房、古松园、榜眼府第,盘隐草堂等,其深厚的文化蕴积,幽雅的园林环境,脍炙人口的历史传说,为现代都市人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的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木渎是与苏州城同龄的水乡古镇,迄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 要真正了解木渎,她的悠久历史,便是一定要知道的:相传春秋末年,吴越纷争,越国战败,献美女西施与吴王。吴王夫差为取悦西施,在秀逸的灵岩山顶建造管娃宫,又在紫石山增筑姑苏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源源而来的木材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渎,"积木塞渎",木渎便由此得名。

  如果你不想去那些喧嚣的古镇,来木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一到这里,瞬间被这些古色古香的建筑深深地吸引了。木渎古镇的园林建筑,堪称建筑艺术的杰作,在江南古代传统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古建筑气势恢宏,布局严谨、形式多样、美观大方,富有江南民居特色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其中的庭院更是回廊曲折,小桥流水。

  木渎,江南小镇,这里有美的令人陶醉的风景,这里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这里有独特的民俗风情,这里有别致的园林建筑,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传奇和故事,木渎,只有来过,才会知道。

  相对于西塘乌镇,虽然老街古建筑不是那么的精致,并且多了一份历史的沧桑,因为这份沧桑给这个千年古镇带来了岁月感,走在木渎古镇的古街,内心瞬间平静,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零距离的去感受着历史的沧桑,一种浓郁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房屋两旁有很多小店铺,虽然人气不像乌镇,西塘古镇那样旺盛,但就是这种静谧,给人另一番景象。

  长长的巷道,在述说着悠长的历史,粉墙黛瓦,小桥流水,苏式生活,就是这般自然婉约。

  漫步木渎古镇,沿着铺满青石的街巷走过,两旁的古建筑淡雅朴素,错落有致。透过窗棂看到远处错落的屋檐,感受前所未有的这般极致静谧和古镇园林的那份古朴、清幽的意境,寻觅着都市里所没有的那种悠闲自得的幽静和别致的风韵。烟雨朦胧的江南,吹着微凉的风,走在如画的风景里,追寻它的故事,寻找这份江南情结,“木渎古镇”永远是苏州这座江南水乡里最美的一隅,那么温润,沧桑而不失厚重,如黄昏里的一帘幽梦,晨光中一只摇曳的蔷薇!

  拂去尘埃,木渎古镇的价值并未被世人遗忘。作为江南水乡小镇,凭借周围秀丽的山水风光,轮廓依旧的老街依旧吸引着很多人前来游玩,古镇临水而居,状似广袖,向两侧展开,古镇即古街,古街乃古镇。与其他古镇相比,木渎古镇的气质更纯粹。它就像一颗明珠,皎洁柔和、光彩夺目,不似商业气息浓厚的古镇,受世俗浸染,变成色泽惨淡的鱼目。

  习惯了都市生活的快节奏,当我们与慢生活的古镇不期而遇,必然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流连忘返。木渎古镇给我的感觉就是人们过着淳朴的生活,简单而朴实,没有商业的气息,是个生活着的小镇。

  青街石板的古道、小桥流水的情殇,推开嘎吱作响的木板门,周围便蓦然喧闹声起,跨进小店,穿越千年的时光,体验一场绮丽的艳遇而始料不及。

  木渎的故事,仿佛离不开水,木渎的灵魂里流淌的也是水,水性柔、韧,剪不碎、砍不断。时光仿佛格外眷顾河桥,如一江春水,长流天际,在这里,仿佛能穿越河流,来一场跨越时光的相遇。

  木渎的风情,美在她的清淡寻常,木渎的风情,美在她的与世无争,木渎的风情,美在她的曾经。

  木渎四周群山拱峙,又毗邻太湖,既得真山真水之趣,又具小桥流水之幽,更有私家园林、名人故居等众多的人文古迹,因而,木渎景区名列太湖风景区十三个景区之首。作为中国唯一的园林古镇,木渎在明清时有私家园林30多处,迄今仍保留了10余处。其中几个值得观看的当属严家花园、虹饮山房、古松园、榜眼府第等这几个园林。

  严家花园

  乃乾隆的老师、中国最长寿的诗人沈德潜故居,后归木渎首富严国馨,园中布局疏密曲折,高下得宜,局部处理精巧雅致,幽深婉约,显示了营造者独具匠心的造园艺术,现代建筑学家刘敦桢、梁思成、童俊等人数次考察此园,倍加推崇,称其为苏州当地园林之“翘楚”。

  虹饮山房

  这里是木渎文人徐士元故宅,占地广袤,建筑大气,其“溪山风月之美,池亭花木之胜”,远胜过其它园林,乾隆每到木渎必游此园。古松园是清末木渎富翁蔡少渔旧宅,园中雕花楼精雕细琢,与洞庭东山雕花大楼为同一大师作品,堪称南北姐妹雕花楼。

  古松园

  山塘街是木渎的经济中心,在那儿也有一处名园,那就是古松园:古松园在山塘街,因园中有一株500多年的明代罗汉松而得名。古松园乃清末木渎富翁蔡少渔旧宅,布局紧凑,保存完好。砖雕门楼深雕缀饰,形神有致;古松堂方椽上刻有八只琵琶,以喻“八音联欢”,如此造型在江南园林建筑中绝无二例;凤凰楼为东山雕花大楼的前期作品,建筑和雕刻艺术如出一辙。后园小巧雅致,旖旎多姿。驻足双层长廊,可近揽古松翠色,远瞩灵岩山景,令人顿生尘外之想。

  榜眼府第

  林则徐弟子冯桂芬的故居——榜眼府第也十分有名:榜眼府第在下塘街,为林则徐弟子、近代政论家冯桂芬故居。冯桂芬是清道光二十年(1840)一甲二名进士,故邑人称其宅为“榜眼府第”。榜眼府第为前宅后园结构,占地近十亩,是典型的清代园林建筑风格。“江南三雕”(砖雕、木雕、石雕)为其主要特色。花园以池为中心,亭、轩、廊、榭、桥和黄石假山散落其间,高低错落,绿树掩映,充满了诗情画意。

  说到玩,出行住宿必不可少,旅行对于我,不只是为了欣赏沿途的风景,更在于发现自我,寻找自我,发掘内心最独特的感受。酒店作为旅行住宿必不可少的环节,可以说感受巨大,一次美好住宿体验能够给旅途增添不少的色彩。

  玖树·溪岸坐落在苏州颇有气韵的千年古镇木渎最有格调的街区—香溪岸山塘老街。这里不是粗糙的“老宅修复”,也不是简单的“把现代舒适的居住环境融入其中”,这里让你实实在在地体验到古城的底蕴、一切都古得如此巧妙,让人勾起记忆里的美好画面,闲适淡然。周末,烟雨江南,漫步古镇在这感受一段悠然自得的度假时光。

  酒店以古典、休闲、为主基调,为旅行度假人士提供独一无二的假期体验,打造一种家一般的归属感和当地文化的体验感。

  一进大门,浓郁的文化氛围便扑面而来,一桌一椅,一盏一壶,都别有韵味,让烦躁的心瞬间就静了下来,远离城市的喧嚣,来到此,尽情享受一段静谧的休闲时光。

  弥漫大堂的清香、酒店大堂颇有艺术感和品质感,装饰点缀精致,灯光色调柔和。酒店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非常好,很热情的指引,很真诚的笑容,让你感受到真真切切的贴心服务与家的温暖。

  在房间里泡一壶清茶,看园林,听秋雨,体验独特的江南韵味,独享惬意生活。

  宽敞明亮

  房间空间感十足,大浴缸,榻榻米,古色古香!床头优雅的吊灯,实木镂空的隔断,精美的盆景插花,丰富的甜品、水果,宽敞的洗漱间,值得一提的是,洗漱间配备了双洗漱台,对于到此度假的家庭来说,更增加了方便。

  透过房间窗户就可以看到古街。

  【贴士】

  1、地址: 江苏省苏州市木渎镇山塘街188号(木渎游客中心)

  2、关于门票: 进古镇免费,内部小景点联票(含严家花园、虹饮山房、古松园、榜眼府第)成人票78元,严家花园单买40元,虹饮山房单买40元,古松园单买20元,榜眼府第单买10元。

  特惠政策:

  A.免费政策:6周岁(含6周岁)或身高1.4米(含1.4米)以下的儿童免收门票,年龄在70岁(含70周岁)以上老人(凭相关有效证件);

  B.优惠政策:6周岁(不含6周岁)-18周岁(含18周岁)未成年人凭有效证件购优惠票,年龄在60-70岁之间的老年人(凭相关有效证件),请至木渎游客接待中心,售票处,直接咨询购买。8:30-17:00

  交通概况:

  一、自驾游

  1.上海出发:从沪宁高速“苏州新区”出口下,上高架,走西环路高架至劳动路出口下,走索山桥沿竹园路,直达木渎。

  2.南京出发:从宁沪高速“苏州新区”出口下,上高架,走西环路高架至劳动路出口下,走索山桥沿竹园路,直达木渎。

  3.杭州出发:从苏嘉杭高速转苏州绕城(东、西山方向)至“西山”出口下,十几分钟即达木渎。

  二、自助游

  苏州火车站、汽车北站、汽车南站乘游4、38、502、69、64、43、63、58、512路等公交车均可抵达木渎;苏州北站(高铁站)、苏州火车站亦可乘坐轻轨2号线至广济南路换乘1号线到达木渎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