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女翅硬离家飞,老人无奈守空房

 凡乐仙人居 2016-11-02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这首脍炙人口的《常回家看看》,用朴实直白的歌词,清新明快的旋律唱出了千千万万父母儿女的心情和亲情。然而,在时下广大的农村,“常回家看看”却越来越成为在外打拼的儿女和留守父母的奢望。看到昨日“齐鲁晚报”刊载的“山东巍巍村海草房‘后住无人’ 只余老人坚守”一文,更是倍感心酸。
  
    始自元朝(约1271年) 的山东省荣成市港西镇巍巍村,现有410户798人560栋海草房,百年以上的海草房有60多座。村北3华里就是成山镇通往威海城的省道,但车来车往的现代化浪潮并没有将年轻人留住。798位村民多数在50岁以上,52岁的村支书已是村里的“年轻人”,自 2001年至2006年,就没有添过—个孩子……几百位老人留守在这个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里,陪伴他们的还有许多有着百年历史的海草房。
  
    其实,巍巍村只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我国早已迎来了人口老龄化的浪潮。或为了生存、或为了向高处走,许多年轻人背乡离井去打工,带走了妻子(丈夫)、孩子,却把养大了自己的老人留在家乡。处于发达地区的威海如此,处于落后地区的中西部地区更甚。有资料显示,目前中国65岁及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近2000万,多数老人全年获得的子女供养少于500元,80.9%的留守老人依靠自己劳动自养,每次与子女通话时间不超过3分钟。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老边穷地区,几乎十室九空。
  
    而相对于城镇,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贫困地区的留守老人、“空巢老人”所面临的困境更令人担忧:经济收入较低、劳动强度偏大、医疗条件较差、文化生活贫乏、情感生活缺失、权益难以保障等。他们无奈的天天累着,活一天干一天:日日苦着,担心死了没人埋;时时寂寞,最盼过节大团圆。如果身体壮实,或许还并不十分难过。然而,“前三十年人找病,后三十年病找人”,留守老人往往难以逃脱病痛之苦。 难怪少老人辛酸地说,年轻时盼着把子女拉扯大,以为老了可以有依靠,到一大把年纪了,才知是空话。
  
    且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种身体器官的衰弱,老人在某些方面趋于孩童化,正如坊间所说“老孩子”,老人就如同未成年的孩子,在心理上愈加依赖成年子女,在生活上也离不开儿女的照顾。然而,我们很多人包括老年人自己并不了解老人的这种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而是处处严格“要求”老人:只要一息尚存,就有义务为孩子付出一切,再苦再累也尽量不给儿女添麻烦。而在大多数儿女眼里,似乎父母的肩膀永远宽厚,父母的腰杆永远挺直,父母的双脚永远有力。给父母的关爱却是微乎其微。虽然这其中有许多客观因素,但这就是当今无数家庭的现状。
  
    伴随着今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声音响彻神州,我们也期盼着乡村能让农民生活得更美好。多给留守老人一些阳光,多给自己的父母一些关爱!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因为谁都会有老的那一天。
     山东省阳信县国土资源局 邱海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