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出生于平远的黄绍良教授荣获第四届“中国儿科医师终身成就奖”

 茂林之家 2016-11-02

黄绍10月20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在珠海召开,我院儿科黄绍良教授荣获第四届“中国儿科医师终身成就奖”,全国仅10人获此殊荣。

黄绍黄绍良教授虽然已退休多年,但目前仍然工作在临床一线。他治学严谨,工作作风细致认真,数十年如一日潜心于小儿血液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他胸襟宽广,淡薄名利,乐于助人。对年轻一代的成长关怀备致,热心扶持,深受广大同仁的爱戴,为我国及广东省儿科的发展壮大作出了杰出贡献。
人物简介:
黄绍黄绍良,教授、主任医师、博士导师,中国共产党党员,1937年12月出生于广东省平远县东石明洋,1962中山医学院本科毕业后,一直在我院工作,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曾担曾担任中华医学会广东省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协作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病专业组成员。曾获卫生系统“九五”期间“五个一”科教兴医工程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广东省白求恩先进工作者、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中山大学杰出教师等称号。

曾获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教育委员会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曾获主编《实用小儿血液病学》、《小儿血液病临床手册》、《现代小儿血液病学》、《小儿内科学》等专业书籍。参编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儿科学》、《实用儿科学》《临床输血学》等教材。

曾获先后培养了博士后5名、博士生12名、硕士生14名和大批儿科专科医生,他培养的很多学生已成为所在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
黄绍黄绍良教授1962年起从事儿科医教研工作,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临床常见新生儿黄疸,重者或“核黄疸”非死亡即残废,为此黄绍良教授进行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筛查。证实新生儿红细胞G6PD缺陷症是广东地区新生儿黄疸的主要病因,为此“新生儿黄疸病因研究”获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及广东省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70-80年代初,他开展了广东地区常见小儿遗传性溶血性疾病—G6PD缺陷及Hb病的临床实验研究。阐明了感染诱发的小儿G6PD缺陷的急性溶血性贫血及慢性非球形溶血性贫血(G6PD缺陷相关)的临床特点,分型及防治;同时开展新生儿脐血α-地中海贫血发病率筛查;重型α-地血(Hb Bart’s胎儿水肿)、中间型α-地血(Hb-H病)及Hb-E病的实验室及临床特点/防治措施研究;发现我国首例Hb-Russ。全国协作项目《我国16种类型异常Hb化学结构分析》获卫生部甲级科技奖;“广东地区小儿遗传性溶血性疾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获1988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九十九十年代早期,黄绍良组建国内最早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化疗协作组,进行多中心临床前瞻性研究,并成立了“广东省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担任主任委员。ALL协作组的化疗方案在临床研究中不断完善,从“97年中山医方案”至广州地区“02方案”,广东地区“08方案”。协作单位近10个,促进和提高了广东地区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水平,5年无病生存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此期间,他同时开展了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及治疗的探索,从“种子-土壤”学说至近年细胞免疫异常的免疫机制及相关治疗,是国内较早开展细胞免疫机制实验研究及强化免疫抑制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单位,获得较为满意疗效。

九十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他带领团队开始从事干细胞实验及临床转化研究,九十年代初在国内率先开展脐血造血干细胞/免疫细胞的系列实验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重大专项、广东省重点公关及美国中华医学基金(CMB)、中法先进研究计划项目资助。建立了“干细胞”实验室、实验性脐血库及移植中心,证明脐血富含造血干/祖细胞,可代替骨髓供体移植。于1998年1月国内首例成功以同胞HLA相合脐血移植治疗重型β-地中海贫血,2000年又取得国际首例HLA相合非血缘相关脐血移植治疗重型β-地中海贫血。继之移植病种扩大至小儿白血病、淋巴瘤等恶性血液病,也开展了PBSC/BMT等。举办全国“脐血移植临床应用”学习班,及发表专论/述评:“我国小儿血液病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现状及展望;非血缘异基因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现状,问题与对策[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推广并促进了我国脐血移植的开展。脐血成为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第三种供体来源。
同时同时他还试图以胚胎干细胞(ESC)扩大造血干细胞供源,与国外同步(1996年-)开展人ESCs/诱导人ESCs发育为HSCs的实验研究(获多个国家基金资助)。我们与国外的经验均表明脐血移植缺点是植入延迟,试图从造血微环境之一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着手,从2000年起开始了一系列有关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临床前实验研究,比较了多种来源(骨髓、脐血、脐静脉、人胚胎AGM区、胎肝)及不同年龄供体MSCs生物学特性,证实了MSCs促进造血及免疫调节等特性。2001年9月与国际同步(国内率先)进行骨髓MSCs与脐血联合移植的I期临床观察,总共20例,初步达到促进脐血HSCs植入的效果,随后又以MSCs输注治疗急/慢性GVHD(特别是肝脏/肠道型),达到较满意的疗效,促进了我国MSCs的临床应用。对上述工作,美国学者Murray F,Spar D来华考察中国干细胞研究工作有关述评发表于N Engl J Med[2006,9;355(12):1192-1194]。引述其中一段:“中国临床实验与验证规程与众不同……顶级科学家如上海复旦大学的朱建虹和广州中山大学医学院的黄绍良都是优秀医生,每年对几百例病人应用自己实验室刚发明的新技术进行治疗……朱和黄在临床试验方面有更大自由,也就更快的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