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度纪行

 昵称535749 2016-11-03
2016-10-29 17:00 | 豆瓣:carollee

印度有个特别有趣的名字,叫做“Incredible India”。 刚到印度的时候,联想到国内媒体铺天盖地的关于印度的负面报道,以及公司内部流传的关于印度同事如何如何不守时的故事,我不由自主的就脑补了关于这个名字的解释——Incredible India= Indian people are lacking of credibility.

初到印度

带着这个偏见,半夜1点,我只身到达了德里的英吉拉甘地国际机场。按照约定,公司会派司机来机场接我。而根据今年2月在南非的美好回忆,我认为司机一定会在接机出口举着写上我名字的大牌子,我一出门,就能跟着司机坐上去酒店的小车。

然而,一出到达口,我就傻眼了。

密密麻麻站着的是,大约70-80号印度人,站成好几层,举着多如牛毛的姓名牌,用一种奇怪的眼光看着我,看得我心里发毛。

鼓起勇气来回寻找了三圈,都没有发现我的姓名牌,而距离我到达,已经过去了半小时,我开始有点慌了。

焦灼了45分钟后,我终于在接机口的一个小角落里,找到了一个用圆珠笔(是的,圆珠笔!)写的LI RUOSHI , 在一张皱巴巴的纸上。。。旁边站着两个正在打电话的印度三哥。

叽里咕噜手脚并用讲了一大通,还莫名其妙在电话里跟一个人讲了一大通,不停的“Sorry? Sorry? Sorry?” 之后,终于在凌晨2点多坐上了前往酒店的车。

小插曲之后,成功在酒店和同事们会合,正式开启了在印度的旅程。

Chapter 1: 关于印度的那些真实与不真实的传言:

城市和民风

1.街上真的到处都是乱走的牛,他们只需要生产奶,之后就等着老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神牛们才是这个国家的主人。

2. 没有那么多随地大小便的人,印度是有厕所的,朋友们。

3. 无家可归的人满眼皆是 。他们多半以乞讨为生,车停下的时候就会有人来猛敲车窗,半夜的马路上随处可见随地乱睡的人。

4. 贫富差距大到你无法想象。

5. 印度人做生意着实非常sneaky, 砍价要往死里砍,要不就会掉坑儿里。各大景点都有非常多蹲守的小贩,他们会一直缠着你买东西,非常执着。和柬埔寨一样,印度人也非常会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让小孩睁着无辜的双眼,来和游客纠缠不休。一旦你给了其中一个小孩钱,那就完蛋了,一连串的小孩都会来抱你大腿,跟泥鳅一样,甩也甩不掉。

6. 印度干个啥都要钱,厕所门口站着个小伙子给你递纸,都要钱。

7. 印度特别特别多鸽子,据说人们都喜欢养鸽子当宠物。没事儿就乌泱泱飞来一大群,看得我密集恐惧症都要犯了。

8. 印度教的各种神和他们的老婆们都长得一毛一样,我特别好奇广大Hindu信众们是怎么区分的。

9. 印度虽然是佛陀诞生地,但信佛教的人真不多。印度国民70%以上都是印度教徒。其余的30%是伊斯兰教、佛教和基督教。

10. 印度虽然穷,但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民主国家,街上随处可见各党各派的竞选海报和大头照,号召民众踊跃投票。

11. 印度的手工业十分发达,人们也非常乐于炫耀这一点,他们几乎会急于告诉你所有的东西都是”made by hand”.

旅行种种

12. 中国人的脸在印度很受欢迎,我们无数次被印度人要求合照。

13. 除非对方是当地游客且主动要求,否则不能随便和人拍照,不能随便和人拍照,不能随便和人拍照,因为那是要钱的!

14. 关于拉肚子的传闻太多了,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我倒并没有经历。同行的鸭子和Uncle一路都吃着street food也没事,特别tricky。

15. 印度(德里)堵车非常非常非常严重!!!非常非常严重!

16. 印度酒店和餐厅的服务意识挺到位的,十有八九是以前被英国人训练出来的。

17. 我们去的印度餐厅的菜单都一毛一样!每天都瞪着同样的食物发呆,不是garlic nam 就是 butter chicken, 或者chicken with curry,也并不是不好吃,而是根本经不住天天吃,顿顿吃,吃到最后两天的时候真心都快吐了,好不容易找了一家做“意大利菜”的,结果还是一股印度味儿,真是大写的服。

18. 在印度我最喜欢的景点不是泰姬陵(人真心多啊,外围也是真心的臭啊),而是德里的Agra Fort和 Jaipur的Amber Palace.

19. 在印度旅行可以包车,但最好别请导游。一是导游说的印度英语你真的听不懂,二是导游在的话,会掌控旅行节奏,对于那些想要拍拍拍,或者慢慢游的人,会有点不爽。

20. 印度每年最热的时候是5-6月,最高可达48度,我们去的时候是8月底,相对凉爽,日平均气温在36-37度。

21. 在印度真的没有吃到牛肉,让我特别难过。

22. 女孩子最好不要穿短裙短裤,大街上到处都是不怀好意盯着你的人。

23. 据同行的同事说,印度的地铁非常neat and clean.

建筑风格

24. 印度北部的建筑风格以伊斯兰为主,也融合了蒙古、希腊、印度教、佛教的多种风格,尤以沙贾汗在位时期修建的建筑(包括泰姬陵、Red Fort,Agra Fort)为代表。 这可能和当时印度所辖的疆域比较宽广有关,而这种融合的风格也让印度的建筑有种别样的魅力。

25. 印度北部建筑多以红砂石和大理石为主材料。大理石的产区集中在Jaipur所在的拉贾斯坦邦,因此修建泰姬陵的所有大理石都是从拉贾斯坦运到阿格拉的。

26. 在阿格拉去斋普尔的路上有一座被废弃的城,叫做Fatehpur Sigri

, 修建这座城的阿克巴里帝娶了三个老婆,一个信印度教,一个信伊斯兰教,一个信基督教。于是这座城的修建风格尤其多元,非常有趣。

27. 斋普尔名为“Pink City",但实际是”Orange City",建筑色彩艳丽,精致,是拉贾斯坦邦最负盛名的旅行地,也是我此行最喜欢的城市。

28. 以红砂石为主体的建筑,在日落的时候非常漂亮。


印度纪行
印度纪行
印度纪行
印度纪行
印度纪行
印度纪行
印度纪行
印度纪行
印度纪行
印度纪行
印度纪行

Chapter 2: 无法修建的巴别塔,和猝不及防的同理心

印度是一个让人极其没有安全感的城市:脏乱差、容易被骗钱、大街上到处都是乞讨者和不怀好意的眼神、人们的行为方式通常不太符合逻辑,不按常理出牌。

当然,我更愿意把这样的不安全感归结于难以协调的文化冲突和意识形态。正是因为不同文化之间的屏障,让我等中国人无法理解和预测印度人的行为准则。也是因为无法预测,才会更加感觉到不安全。因为你不知道突然窜出来的一个找你要钱的人是有何居心,也不知道在这片神秘又陌生的土地上,到底什么事应该做,什么样的行为又是不被允许的。

对于我这样的,以理性思维为主要行事方式的人而言,没有边界感让我苦不堪言:随处乱伸的要钱的手、随时随地莫名其妙的搜身搜包、突然被拉去和人合照、大街上诡异的眼神和口哨。每每遇到这样的场景,我都会特别惶恐:一方面对于不同文化的包容让我并没有觉得offensive,另一方面却又感觉自己一直守护的边界不断的在被人冲撞和挤压,有点透不过气来。

语言也是一个极大的问题。来之前曾设想,印度曾经被英国殖民过那么多年,虽然咖喱味儿的口音重是重点,但至少可以交流啊。来了之后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大部分和我们打交道的人(司机、导游、商贩、餐厅员工)等底层人民,因为受教育程度的局限,都是不太会说英语的,而我们连蒙带猜,也只能听懂个30%-40%。

文化的巨大差别,加之语言沟通的不顺畅,让我们和印度人民之间的巴别塔无法修建,整个行程中充满了各种猜疑:对导游的猜疑、对饭店老板的猜疑、对路边买水的小商贩的猜疑、对要求合照的路人的猜疑。我们小心翼翼,谨小慎微,没有善意和信任,更多的是惶惑和无助。

而让我们发生改变的,竟然是一路寡言少语的司机。

在我们决定Fire掉麻烦的导游,决定自己探索Jaipur的时候,我们的司机突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他是一个56岁的,白发苍苍的印度老头,长了一张和蔼慈祥的脸,读过高中,所以英文不错,而且由于经常跑阿格拉到Jaipur这条旅游线,所以对这座城市非常熟悉。特别是在压制他的导游消失之后,他甚至出现了一种极其积极的,自信的主人翁气质,开始帮我们介绍景点、饭店、风俗,一路上和我们相谈甚欢。

经过更加深入的交谈后,我们了解到,他为本地的旅行社工作,一个月只能挣到10000卢比(大约1000人民币)。而且印度有着非常坑爹的退休制度:没有具体的退休年龄,只要你不是身患重病,都得不停地工作下去。这就导致他年逾花甲,还要顶着烈日高温,每天长达数小时地开车且整月无法休息,以微薄的工资度日。

我们一起度过了四天,他工作的所有辛苦都看在眼里:晚上要挤在400卢比一晚的guest room里;白天给我们开车的时候,即使我们回酒店,他也不能回去休息,而是要在烈日炎炎的路边,坐在不空调的车里等待;最累的一天连续开了接近10个小时的车。

也许是由于我对9岁那年去世的爷爷的移情,让我在异国他乡对一个陌生的印度老人产生了猝不及防的同理心:我似乎能感受到他疲惫生活中的挣扎与叹息,那种为了更好地活下去而不断努力但效果甚微,所经历的种种心酸和无助。

当我想要尽可能多给他一些小费补给家用,让他开车途中多休息,以及尽早结束行程,避免让他开夜车回家的时候,我发现,我和他之间的这座巴别塔已然悄悄建立。

这不禁让我心生感动。同理心的出现好像开启了一扇窗,让我窥探到底层生活人民所占有的极少部分社会资源和巨大的国家机器之间的矛盾,以至于对那些在路边出现的手,那些山穷水复的漫天要价,都多了许多的理解,和悲悯。

这也许才是这趟旅行的最大收获吧。


印度纪行
印度纪行
印度纪行

尾声

到了旅途结束的时候,“Incredible India” 已经变成了多种多样的“不可思议”—— 不可思议的多样文化,不可思议的美丽建筑,不可思议的可爱同伴,不可思议的思考和顿悟。

缘分的奇妙就在于,你不知道哪天会在什么样的机缘下再次遇到。

神奇、美丽、冲突、神秘的印度,我们有缘再见吧。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