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5-2016学年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下)月考生物试卷(4月份)

 许愿真 2016-11-03


2015-2016学年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下)月考生物试卷(4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是几个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实验,对其结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给水稻提供14C02,则14C的转移途径大致是:14C0214C3一(14CH20)

B.利用15N标记某丙氨酸,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将出现放射性,而游离的核糖体无放射性

C.给水稻提供14C02.则其根细胞在缺氧状态有可能出现14C2H5OH

D.小白鼠吸入1802,则在其尿液中可以检测到H2180,呼出的二氧化碳也可能含有180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题目综合考查放射性元素的应用,同位素示踪法是利用放射性核素作为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即把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添加到其他物质中去,让它们一起运动、迁移,再用放射性探测仪器进行追踪,就可知道放射性原子通过什么路径,运动到哪里了,是怎样分布的.

具体考查知识点有:用15N标记丙氨酸,探究分泌性蛋白质在细胞中的合成、运输与分泌途径;用14CO2探究光合作用14C的转移途径大致是:14CO214C3→(14CH2O);利用18O作为示踪原子研究细胞呼吸过程中物质的转变途径,揭示呼吸作用的机理,例如,用18O标记的氧气(18O2),生成的水全部有放射性,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无放射性,即18O→H218O.

【解答】解:A、给水稻提供14CO2,则14C在光合作用的转移途径大致是:14CO214C3→(14CH2O),A正确;

B、利用15N标记某丙氨酸,如果是分泌蛋白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将出现放射性,如果不是分泌蛋白也可以游离的核糖体出现放射性,B错误;

C、给水稻提供14CO214C在水稻光合作用过程中的转移途径大致是:14CO214C314C6H12O6,根细胞在缺氧状态下进行无氧呼吸时,14C6H12O6会分解形成14C2H5OH,C正确;

D、关于呼吸作用元素的去向分析:

clip_image002

所以18O2标记以后放射性元素首先出现在水中,随后水又参与有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中也有放射性,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以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实验为素材,考查分泌蛋白、细胞呼吸、光合作用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泌蛋白的过程,能对各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

2.科学研究发现,一种名叫TGF﹣β的胞外蛋白能与靶细胞膜上受体结合,激活胞内信号分子Smads,生成复合物转移到细胞核内,诱导靶基因的表达,阻止细胞异常增殖.根据这个原理可以抑制恶性肿瘤的发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恶性肿瘤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因此易分散转移

B.从功能来看,复合物诱导的靶基因属于原癌基因

C.复合物的转移实现了细胞质向细胞核的信息传递

D.若该受体蛋白基因不表达,靶细胞不能正常凋亡

【考点】细胞癌变的原因.

【分析】癌细胞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特征为:(1)能无限增殖;(2)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癌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细胞间黏着性降低,易于在体内扩散转移.

【解答】解:A、癌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细胞间黏着性降低,易于在体内扩散转移,A正确;

B、由题意“生成复合物转移到细胞核内,诱导靶基因的表达,阻止细胞异常增殖,抑制恶性肿瘤的发生”,可知复合物诱导的靶基因属于抑癌基因,B错误;

C、复合物的转移实现了细胞质向细胞核的信息传递,C正确;

D、若TGF﹣β不能与靶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就不能使信息传到细胞核诱导靶基因的表达,就不能抑制靶细胞的不正常分裂,所以靶细胞不能正常凋亡,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细胞癌变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癌细胞的特征、细胞癌变的机理和诱发因素,能够从题干中获取有效解题信息,难度适中.

3.研究人员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GA)溶液分别处理棉花植株的受精花(受精幼铃)和未受精花(未受精幼铃),24h后在叶柄处注射含32P的磷酸盐溶液(如图),一段时间后取样测定两种幼铃32P的放射性强度并统计两种幼铃的脱落率,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处理

受精幼龄

脱落率(%)

未受精幼龄脱落率(%)

放射性强度(cpm)

受精幼龄

未受精幼龄

GA

3.3

18

14242

14399

H2O

3.3

100

9667

7336

clip_image004

A.H2O处理组与GA处理组施用的液体量相等

B.GA处理对受精幼铃脱落率的影响大于未受精幼铃

C.H2O处理组中幼铃的放射性强度差异与内源激素有关

D.GA对32P的磷酸盐向幼铃的运输具有明显的调配作用

【考点】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否受精和赤霉素(GA)溶液处理还是清水处理,因变量是脱落率和放射性强度,分析表格数据可知:GA处理对未受精幼铃脱落率没有影响,对受精幼铃脱有抑制作用;GA处理组与清水处理组相比,GA对32P的磷酸盐向幼铃的运输具有明显的调配作用.

【解答】解:A、实验组和对照组应该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否受精和赤霉素(GA)溶液处理还是清水处理,因变量是脱落率和放射性强度,H2O处理组与GA处理组施用的液体量属于无关变量,各组要相同,A正确;

B、分析表格数据可知:GA处理对未受精幼铃脱落率没有影响,对受精幼铃脱有抑制作用,故GA处理对未受精幼铃脱落率的影响大于受精幼铃,B错误;

C、磷酸盐在植物体内可以合成ATP、DNA等有机物,激素能调节植物体营养物质的调配,故H2O处理组中幼铃的放射性强度差异与内源激素有关,C正确;

D、分析表格数据可知:GA处理组与清水处理组相比,GA对32P的磷酸盐向幼铃的运输具有明显的调配作用,D正确.

故选:B.

【点评】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赤霉素的生理作用等,能够通过实验过程图解和表格数据的分析并结合题意确定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考查了考生的识记、识图和分析能力.

4.仙人掌等多肉植物生长于热带干旱地区,这些植物经长期适应和进化,发展出特殊的固定二氧化碳的方式﹣﹣景天酸代谢途径(如图).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clip_image006

A.晚上气孔开放,CO2被PEP固定为OAA再被还原成苹果酸贮存到液泡中

B.白天这些多肉植物通过光反应可生成[H]和ATP

C.白天气孔关闭,暗反应固定的CO2均来自细胞质基质中的苹果酸直接脱羧

D.采用景天酸代谢途径可防止仙人掌等多肉植物在白天大量散失水分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据图分析:仙人掌等植物以气孔白天关闭,其光合作用的二氧化碳来源于苹果酸分解和细胞呼吸,夜间气孔开放吸收的二氧化碳可以合成苹果酸,苹果酸储存在液泡中,因此这些植物适宜生存在干旱环境中.据此分析作答.

【解答】解:A、分析图解可知看出,夜晚会不断生成苹果酸,需要不断消耗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从气孔进入的,表明晚上气孔开放,CO2被PEP固定为OAA再被还原成苹果酸贮存到液泡中,A正确;

B、白天在光照条件下,这些多肉植物通过光反应可生成[H]和ATP,用于暗反应,B正确;

C、白天气孔关闭,暗反应固定的CO2来自于细胞质基质中的苹果酸直接脱羧和有氧呼吸中丙酮酸的氧化分解,C错误;

D、采用景天酸代谢途径,白天气孔就可以关闭减少水分的流失,因此可防止仙人掌等多肉植物在白天大量散失水分,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以景天酸代谢途径的图解为载体,考查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根据题图中的物质变化分析判断各选项,强化了学生的析图能力,难度适中.

5.下列各项的结果中,不可能出现3:1比值的是( )

A.15N标记的DNA在14N培养液中复制三次,子代中不含15N 的DNA与含15N的DNA数量之比

B.黄色圆粒豌豆(YyRr)与黄色圆粒豌豆(YyRR)杂交子代的性状分离之比

C.酵母菌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量相同时吸入O2的量与两者产生的CO2总量之比

D.动物的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的第二极体与卵细胞的数目之比

【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1、DNA复制具有半保留复制,复制n代后,每个子代DNA都含有子链,只有2个DNA含有一条母链.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中对于每一对相对性状都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3、酵母菌细胞有氧呼吸的反应式是:C6H12O6+6O2+6H2Oclip_image0086CO2+12H2O+能量(大量);无氧呼吸的反应式是:C6H12O6clip_image008[1]2C2H5OH+2CO2+能量(少量).

4、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3个第二极体和1个卵细胞.

【解答】解:A、15N 标记的DNA在14N 培养液中复制三次,子代不含15N 的DNA分子有8﹣2=6个,含有15N 的DNA分子有2个,A错误;

B、Yy×Yy→3Y_、1yy,Rr×RR→1R_,所以后代表现性为黄色圆粒:绿色圆粒=3:1,B错误;

C、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时消耗1摩尔葡萄糖时消耗6摩尔O2生成6摩尔CO2,进行无氧呼吸时消耗1摩尔葡萄糖生成2摩尔CO2,吸入O2的量与两者产生的CO2总量之比为3:4,C正确;

D、动物的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1个卵细胞和3个极体,因此形成的极体与卵细胞的数目之比3:1,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着重考查了DNA复制、减数分裂、酵母菌的细胞呼吸、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知识网络的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6.很多人看恐怖电影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同时会出现出汗、闭眼等反应.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此过程涉及到神经递质的释放与识别

B.心跳加速是激素作用的结果,激素起作用后被灭活,血压能恢复正常

C.该过程涉及到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神经元直接的双向传递

D.此过程涉及到生物膜之间的融合和转化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激素和神经递质的知识.

1、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在激素同受体结合后,激素原本的结构发生了改变,不再具有原来激素具有的生物学效应,就叫做灭活.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2、神经递质是由神经元释放的,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特异性结合后就被灭活.神经递质有兴奋和抑制两种类型.

【解答】解:A、该过程有神经调节,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识别,A正确;

B、该过程是神经和激素的共同作用下完成,心跳加速是激素作用的结果,激素起作用后被灭活,血压能恢复正常,B正确;

C、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C错误;

D、神经调节中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涉及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情况.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通成,但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两种调节方式的特点:神经调节的特点是以反射的形式来实现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体液调节的特点主要是激素随着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各处而发挥调节作用的.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7.表是科研人员研究“施加秸秆和蚯蚓活动对麦田氮元素释放的影响”实验结果.其中表施处理是将秸秆均匀覆盖于土层表面,混施处理是将秸秆与0?20cm土壤均匀混和.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处理

有机碳/gkg1

全氮/gkg1

铵态氮/gkg1

硝态氮/gkg1

对照

6.88

0.69

3.59

16.69

秸秆表施

8.71

0.85

3.86

17.59

秸秆表施+蚯蚓

8.61

0.83

4.09

21.13

秸秆混施

9.24

0.92

4.29

18.98

秸秆混施+蚯蚓

9.39

0.91

4.21

21.21

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

B.农作物秸秆回田体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再生原理

C.蚯蚓的存在显著提高了土壤中有机氮向各种无机氮的转化

D.混施秸杆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可能是低氧导致分解作用减弱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分析表格:

1、“秸秆表施”与“对照组”比较,各项数据都增大,说明秸秆中含有大量的C、N等元素;

2、“秸秆表施”与“秸秆表施+蚯蚓”比较,自变量是有无蚯蚓,结果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降低,但是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升高,说明蚯蚓加快有机氮向无机氮的转化;

3、“秸秆混施”与“秸秆混施+蚯蚓”比较,自变量是有无蚯蚓,结果有机碳、硝态氮含量高,全氮和铵态氮含量降低,说明蚯蚓的存在在秸秆混施的情况下有利于有机氮向硝态氮转化.

【解答】解:A、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A错误;

B、物质能循环,能量不能循环,B错误;

C、蚯蚓的存在显著提高了土壤中有机氮向硝态氮的转化,但不能显著提高土壤中有机氮向铵态氮的转化,C错误;

D、混施秸秆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可能是低氧导致分解作用减弱,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借助于物质循环考察实验的设计,实验的设计最重要的是分清单一变量,首先找到单一变量,然后看实验结果,实验结果的改变就是单一变量引起的.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48分)

8.对温室大棚内栽种的植物进行了相关研究:甲图表示该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与 叶龄的关系,A点表示幼叶成折叠状,B点表示叶片成熟并充分展开.乙图曲线1、2分别表示植物的实际光合量和净光合量.丙图表示自然种植的大棚和人工一次性施加CO2的大棚内该植物光合速率曲线.根据上述有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clip_image010

(1)由甲图分析:新形成的嫩叶相对光合速率较低,从光反应角度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光合色素含量少受光面积小 导致吸收光能少.

(2)由乙图分析:最有利于积累有机物的温度是 25 ;假如植物生活在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的环境中,则在温度达到 35 时,植物就不能生长.

(3)根据丙图分析:①分析两条曲线的变化规律可知,人工施加C02的最佳时期是 8 时,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 人工施加二氧化碳后有机物的增加量

②7﹣8时人工施加C02对光合速率增加不明显,原因是 光照弱,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少,C3还原慢

③在自然种植的大棚中10时与8时相比,叶绿体内C3的含量 (填“高”、“低”或“相等”).

(4)大棚内栽种也需除草、治虫,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其目的是 使能量最大限度流向农作物 ,失去人的管理,棚内很快成为杂草和昆虫的乐园,这种变化在生态学上称为 次生演替

【考点】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含水量和矿质元素的含量等;

影响光合作用的内因包括:色素的含量、酶的数量以及五碳化合物的含量等.

据图分析:图甲中,在一定范围内,随叶龄的增加光合速率增强,但是超过B点后,随着叶龄的增加而减慢;

图乙中,实际光合量=净光合量+呼吸作用消耗量;

图丙看出,使用二氧化碳有助于提高植物的光合速率.

【解答】解:(1)由甲图分析:题中提出,A点表示幼叶成折叠状,B点表示叶片成熟并充分展开,因此AB段由于受光面积小、光合色素含量少,导致光反应吸收光能少,因此新形成的嫩叶净光合速率较低.

(2)由乙图分析:在25℃时,植物的净光合量最高,最有利于积累有机物.图中还看出,植物的实际光合量和净光合量的差值越来越大,表明呼吸速率在不断增强.假如植物生活在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的环境中,要保证植物生长,白天的净光合速率应大于夜间的呼吸速率;但是图中则在温度达到35℃时,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为20,呼吸速率=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40﹣20=20,并且此后两种差距不断增大,因此植物温度达到35℃时,就不能生长.

(3)①丙图中看出,8点时自然种植的大棚的光合速率迅速下降,这是受到大棚中二氧化碳浓度的限制,而人工一次性施加CO2的大棚内光合速率仍在增加,因此人工施加CO2的最佳时间是8时.由于二氧化碳吸收用于合成有机物,因此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人工施加二氧化碳后油桃有机物的增加量.

②由丙图分析,7﹣8时光合速率不断增强,这是光照强度不断增加的结果,因此此时间段内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所以光照弱,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少,C3还原慢,人工施加CO2对光合速率增加不明显.

③在自然种植的大棚中10时与8时相比,10时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低,三碳化合物的来源减少,叶绿体内C3的含量低.

(4)大棚内栽种也需除草、治虫,目的是使能量最大限度流向农作物.题干所述现象属于次生演替.

故答案为:

(1)光合色素含量少 受光面积小

(2)25℃35℃

(3)①8 人工施加二氧化碳后有机物的增加量

②光照弱,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少,C3还原慢

③低

(4)使能量最大限度流向农作物 次生演替

【点评】本题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以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解答时考生要明确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包括外因和内因,因此在分析甲图时应结合两种因素分析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在解答乙图时,明确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大棚中影响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为二氧化碳浓度.

9.图1为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新机制研究,巨噬细胞受细菌感染或细菌脂多糖LPS刺激后,升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 VEGFR﹣3 )和信号分子VEGF﹣C的表达.VEGFR﹣3形成反馈环路,抑制TLR4﹣NF﹣kB介导的炎症反应,降低细菌感染导致的败血症的发生.

clip_image012

(1)细菌或细菌脂多糖LPS在免疫学上相当于 抗原 ,TLR4的本质是 受体蛋白

(2)过度或持续性的TLR4活化引起 过度炎症反应、败血症 ,在VEGF﹣C的刺激下,通过活化PI3K﹣Akt1通路,促进 TLP4 内吞 ,从而抑制NF﹣kB活性,降低败血症的发生.

(3)该细胞能够产生溶菌酶直接杀死病原菌,该过程属于 非特异性 免疫.吞噬细胞吞噬病菌后会发生死亡现象,该现象属于 细胞凋亡

(4)大多数抗原激发的体液免疫应答,第一种是必须有T细胞参与才能完成,第二种是有少数抗原物质,可单独刺激B细胞,为了探究细菌脂多糖LPS属于哪一类免疫应答,可以选择相同性别的同龄的小鼠进行LPS接种处理,如表,实验组对应组小鼠,如果 甲乙两组小鼠产生相应浆细胞和相应的抗体 ,则该抗原属于第二种.

 

处理胸腺

是否产生相应浆细胞

是否产生相应的抗体

甲组小鼠

切除

   

乙组小鼠

不切除

   

(5)一般情况下,接受抗原刺激的B细胞会增殖分化为 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科学家用LPS分先后两次接种小鼠,并检测相应的抗体的产生量,如图2所示:

该实验结果说明LPS能够 刺激机体产生浆细胞,但是不能刺激机体产生记忆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clip_image014

【解答】解:(1)细菌或细菌脂多糖LPS在免疫学上相当于抗原,TLR4的本质是受体蛋白.

(2)过度或持续性的TLR4活化引起过度炎症反应、败血症,在VEGF﹣C 的刺激下,通过活化PI3K﹣Akt1通路,促进TLP4内吞,从而抑制NF﹣κB活性,降低败血症的发生.

(3)该细胞能够产生溶菌酶直接杀死病原菌,该过程对所有病原体均起作用,故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吞噬细胞吞噬病菌后会发生死亡现象,该现象属于细胞凋亡.

(4)甲组小鼠已经切除胸腺,故为实验组,乙组为切除胸腺,故为对照组,如果甲乙两组小鼠产生相应浆细胞和相应的抗体,说明没有T细胞参与也能完成,则该抗原属于第二种.

(5)一般情况下,接受抗原刺激的B细胞会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科学家用LPS分先后两次接种小鼠,并检测相应的抗体的产生量,据图2结果可知,再次免疫时和初次免疫相同,并未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抗体,故说明初次免疫未产生记忆细胞,故该实验结果说明LPS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浆细胞,但是不能刺激机体产生记忆细胞.

故答案为:

(1)抗原 受体蛋白

(2)过度炎症反应、败血症 TLP4 内吞

(3)非特异性 细胞凋亡

(4)甲 甲乙两组小鼠产生相应浆细胞和相应的抗体

(5)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刺激机体产生浆细胞,但是不能刺激机体产生记忆细胞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0.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辣椒中产生辣味的物质是辣椒素,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可以用 萃取 的方法提取,其效率主要取决于 萃取剂的性质和使用量 ,同时还受到原料颗粒的大小、紧密程度、含水量等条件的影响.

(2)在对具有优良性状的辣椒进行组织培养,对培养基彻底灭菌时,应采取的灭菌方法是 高压蒸汽灭菌 ,外植体的消毒所需酒精的体积分数是 70% ,用酶解法将愈伤组织分离成单细胞时,常用的酶是 果胶酶 和纤维素酶,若愈伤组织在诱导生根的培养基中未形成根,但分化出了芽,其原因可能是 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比值低

(3)若组织培养过程中感染了某种霉菌,可采用 稀释涂布平板 法接种进行分离并计数.与这种方法相比,显微镜直接计数的不足是 不能区别活细胞与死细胞

【考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从生物材料中提取某些特定成分;植物的组织培养.

【分析】1、实验室常用的灭菌方法:

①灼烧灭菌:将微生物的接种工具,如接种环、接种针或其他金属工具,直接在酒精灯火焰的充分燃烧层灼烧,可以迅速彻底地灭菌,此外,在接种过程中,试管口或瓶口等容易被污染的部位,也可以通过火焰燃烧来灭菌;

②干热灭菌:能耐高温的,需要保持干燥的物品,如玻璃器皿(吸管、培养皿)和金属用具等,可以采用这种方法灭菌;

③高压蒸汽灭菌:将灭菌物品放置在盛有适量水的高压蒸汽灭菌锅内,为达到良好的灭菌效果,一般在压力为100 kPa,温度为121℃的条件下,维持15~30 min.

2、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

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3、在植物组织培养时,植物激素的使用:

激素使用情况

结果

先使用生长素,后使用细胞分裂素

有利于细胞分裂,但细胞不分化

先使用细胞分裂素,后使用生长素

细胞既分裂也分化

同时使用,且比例适中

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

同时使用,且生长素用量较高

有利于根的分化、抑制芽的形成

同时使用,且细胞分裂素用量较高

有利于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

【解答】解:(1)辣椒中产生辣味的物质是辣椒素,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可以用萃取的方法提取.萃取的效率主要取决于萃取剂的性质和使用量,同时还受到原料颗粒的大小、紧密程度、含水量等条件的影响.

(2)对培养基彻底灭菌时,应采取高压蒸汽灭菌法;外植体的消毒所需酒精的体积分数是70%;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根据酶的专一性原理,用酶解法将愈伤组织分离成单细胞时,常用的酶是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比值低,有利于芽的分化,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比值高,有利于根的分化,若愈伤组织在诱导生根的培养基中未形成根,但分化出了芽,其原因可能是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比值低.

(3)接种微生物常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其中稀释涂布平板法可用于对微生物进行计数,若组织培养过程中感染了某种霉菌,可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进行分离并计数.与这种方法相比,显微镜直接计数的不足是不能区别活细胞与死细胞.

故答案为:

(1)萃取 萃取剂的性质和使用量

(2)高压蒸汽灭菌 70% 果胶酶 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比值低

(3)稀释涂布平板 不能区别活细胞与死细胞

【点评】本题考查植物组织培养、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从生物材料中提取某些特定成分,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步骤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1.番茄是二倍体植物(2N=24),番茄的红果(R)对黄果(r)为显性,高茎(H)对矮茎(h)为显性.回答下列问题:

clip_image016

(1)图甲表示用基冈型为RrHh的番茄植株的花粉进行育种实验的过程.植株X为 倍体,其基因型种类及比例为 RH:Rh:rH:rh=1:1:1:1

(2)图乙表示用红果高茎番茄植株A连续测交两代的结果.A的基因型是 RrHH ,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 自由组合定律 定律.

(3)番茄的正常叶(T)对马铃薯叶(t)为显性.科学家发现一株正常叶但6号染色体为三体(6 号染色体有3条)的植株B(纯合子,植株能正常发育并繁殖后代).

①植株B所发生的变异属于 染色体变异 ,在B的体细胞中最多含有 50 条染色体.用B作母本,马铃薯叶二倍体作父本进行杂交,理论上说F1中三体植株(C)和二倍体植株的比为 1:1

②为探究T、t基因是否位于6号染色体上,某课外活动小组同学设计了两组实验,请根据假设预测各组的实验结果:

第一组:假设T、t基因不在6号染色体上,则用植株C自交,子代正常叶植株和马铃薯叶植株的比例为 3:1

第二组:假设T、t基因位于6号染色体上,则用植株C与马铃薯叶二倍体植株杂交,子代的基因型有 4 种,其中正常叶植株所占比例为 clip_image018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由花粉组织培养得到的植株无论含几个染色体组都为单倍体,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即花粉中所含配子的基因型及种类;自由组合定律的解题学会用分解思想;三体植株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第三条染色体随机进入一极,所以产生正常配子的概率是一半;探究T基因是否在6号染色体上,应该熟练运用假说演绎的推理思想.

【解答】解:(1)植株X是用花粉离体培养得到的,含有该物种配子染色体数,为单倍体,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即花粉中所含配子的基因型及种类,所以为RH:Rh:rH:rh=1:1:1:1;

(2)据题意,用红果高茎番茄植株A连续测交两代的结果为图乙,本题用分解思想,倒退法:第二次测交的结果,黄果:红果为3:1,高茎:矮茎为1:1,则第一次测交的结果应为Rr:rr=1:1,而另一种性状的基因型为Hh,进一步推出开始其基因型为RrHH.从结果来看,两对基因单独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3)6号染色体多一条属于染色体变异中的染色体数目变异,三体植株染色体数为25条,该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最多为50条,三体植株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第三条染色体随机进入一极,所以产生正常配子的概率是一半;

(4)若T、t基因不在6号染色体上,则植株C基因型为Tt,自交子代正常叶植株和马铃薯叶植株的比例为3:1,若T、t基因位于6号染色体上,则植株C基因型为TTt,与马铃薯叶二倍体植株杂交,植株C配子类型及种类为TT:Tt:T:t=1:4:4:1,它们子代的基因型有4种,只有t配子与马铃薯叶二倍体植株的t配子结合才为马铃薯叶,为clip_image020,正常叶所占比例为clip_image018[1]

故答案为:

(1)单 RH:Rh:rH:rh=1:1:1:1

(2)RrHH 自由组合定律(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3)①染色体变异 50 1:1

②一组:3:1 二组:4 clip_image018[2]

【点评】本题综合性较强,考查育种、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