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国风云之诸子百家(十四)下:人性,到底是喜羊羊还是灰太狼?

 青梅煮茶 2016-11-03


上一篇说到荀子生平,荀子和孟子一样,在战国绝对算高寿,更有甚者,还有人推测荀子活了一百二三十岁。那个时候若有现在这样全民追星的风气,估计儒家拥趸们会兴奋地打出标语:信儒家,得永生!



然而传说中活了一千多岁的鬼谷子表示,孟子、荀子他俩还太嫩。



说了半天,荀子他到底凭什么在齐国稷下学宫这个类似于智库的地方得到认可和尊敬,并“三为祭酒”?他的见解又为何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沦为儒家的“歧途”?


1.性恶 VS.性善


我们知道孟子是相信人性本善的,仁、义、理、智这四个善端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是人区别于禽兽的特性。


然而荀子并不这么认为,相反,荀子提出了“人性本恶”的观点。人生来就是好利、善妒的,有耳目之欲、爱声色犬马;礼仪、辞让、文理,都是后天教化而成,并非天赋。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


荀子性恶论一方面是建立在对人的自然属性的肯定上。比如《性恶》篇中还说,“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


他还大胆地谈到了情欲“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以所欲为可得而求之,情之所必不免也。”——《荀子.正名》



也难怪荀子的思想从宋朝开始被视为异端之说,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的朱熹要是穿越到战国,非打起来不可。


另一方面,荀子人性本恶的论述是建立在对孟子性善论的批判上。“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可不是说孟子虚伪,而是说,善是后天习得的,是人的“伪性”,即并非人的本性。


总而言之,荀子认为孟子没有搞清楚人性和礼仪教化的关系,正因为人性本恶,才需要礼仪法度来规范人的言行; 遵守礼仪法度,才可以避免由人性之恶带来的争斗、淫乱等等乱象;如果人性本善,仁义理智是天赋的,那就没有礼仪教化什么事儿了,这不多余么。


孟子若地下有知,相信他的反应会是这样的:



其实,孟子的人性本善并不像荀子所批判得那么绝对,人家也说了,仁义理智只是善端,善之本仍然有可能开出恶之花,比如自己自暴自弃啦,外界环境的影响啦。


尽管荀子和孟子对人性的定论截然相反,但在倡导礼仪教化和修身养性方面却是殊途同归的。所不同的是教化的目的,一个是为了抑制“人性之恶”,一个是为了扩充“人性之善”。


2. 儒家 VS.法家


荀子虽然在齐国三为祭酒,然而他的名头,非但不如孟子响亮,连自己的两个学生韩非和李斯都比不过。话说回来,儒家的代表怎么会教出走法家路子的学生?


孟子由性善论引申出“仁政”和“德治”,但荀子不一样,他由性恶论引申出的其实是“靠礼仪教化和法治刑罚两条腿走路”的概念,这是荀子有别于孔孟以及法家的最大特色。孔孟偏向于礼仪教化,而法家侧重于法治刑罚,荀子就统合了一下,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故为之立君上之埶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荀子.性恶》


在汉代以前,诸子并没有严格区分学派,我觉得谁讲的有道理,我就学习谁,然后自己再琢磨琢磨,或传承道统衣钵,或加入自己的见解,另立山头。所以儒家的老师教出了法家的学生,在先秦时期是一点也不奇怪的。那么,法家代表韩非和李斯从荀子那里都学到了些什么呢?


1.重视成文法及相关制度的制定:“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荀子.性恶》


2.有法必依:“故法法而不议,则法之所不至者必废”——《荀子.王制》


3.如果说前面两点和法家的“法”派不谋而合的话,关于法家中的另一派“术”,即当权者治国驭下之术,荀子的想法也是与之有重合之处的。所以史记《李斯列传》中说,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


比如用人唯贤:“故明主急得其人,而暗主急得其势。” “故明主有私人以金石珠玉,无私人以官职事业” “唯明主为能爱其所爱,暗主则必危其所爱。”——《荀子.君道》


再比如当权者的表率作用:“上好权谋,则臣下百吏诞诈之人乘是而后欺…上好曲私,则臣下百吏乘是而后偏…上好倾覆,则臣下百吏乘是而后险…上好贪利,则臣下百吏乘是而后丰取刻与,以无度取于民…故上好礼义,尚贤使能,无贪利之心,则下亦将綦辞让,致忠信而谨于臣子矣。”——《荀子.君道》


还有“卿相治国”的理念:“人主不可以独也。卿相辅佐,人主之基杖也,不可不早具也。故人主必将有卿相辅佐足任者然后可,其德音足以填抚百姓,其知虑足以应待万变然后可,夫是之谓国具。” ——《荀子.君道》


但是,虽说荀子的思想有这么多和法家接近的地方,他的理论依然是以儒家思想为基调的。可以这么说,荀子是儒家中非常灵活的人物,他可以理性地借鉴法家的概念,但并不会因此就全盘接纳法家的核心价值观。


从荀子对待“王道”和“霸道”态度就可以看出来。孟子是把王道和霸道对立起来了,然后强调霸道不如王道,因为王道是以德服人嘛,所以人才会心悦诚服嘛;以力服人的霸道怎么可能胜过王道呢。但荀子对王道和霸道都表示出了赞赏,都有可取之处;但最终还是王道优于霸道,和孟子再一次体现出了殊途同归。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一看《荀子.王霸》篇,作者就偷懒不做摘录了。


再比如,儒家对当权者的德行是有很高要求的,上行而下效,上必须做出表率,荀子对此是非常认同的。所以《荀子.君道》中会说“故上好礼义,尚贤使能,无贪利之心,则下亦将綦辞让,致忠信而谨于臣子矣。”


又如,和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所不同的是,荀子的“礼法”约束是有等级的,对待士庶的方式是有区别的,这一点相当符合儒家的社会等级观念:“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荀子.富国》


3. 君民舟水 & 非十二子


讲荀子的时候,就要反复提到孟子,其实我也不想的,但是相爱相杀的好基友总是成对成对地出现,我有什么办法?譬如孙膑和庞涓、乐毅和田单、赵胜和魏无忌、韩非和李斯、庄周和惠施、苏秦和张仪,还有孟子和荀子……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结果孟子被尊为亚圣。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 水也;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结果引用荀子这句话的魏征和唐太宗成了网红。而荀子快要默默无闻了,荀子是谁?



求荀子心理阴影的面积


对于民本,荀子说的可不止这一句:


“天之生民, 非为君也。天之立君, 以为民也。”——《荀子.大略》


“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 不能利民, 而求民之亲爱己, 不可得也。”——《荀子.君道》


《荀子.正论》说“天下归之之谓王, 天下去之之谓亡。故桀、纣无天下,而汤、武不弑君,由此效之也。”这句话简直和孟子的“有大过而不听劝谏的君王,咱可以换掉;武王伐纣是理所应当,纣王这类的君王就是一独夫,杀他不算弑君”是一个调调啊。太反动了,我要去报告明太祖朱元璋,让他把荀子这句话也删了!(不知道这个梗的,可以去翻诸子第十三篇。)


前面说到荀子的性恶篇中把孟子的性善论批了一通,荀子不单单批判了孟子,其实他单挑了十二个人。在《荀子.非十二子》中,除了孟子,他还把它嚣、魏牟(魏公子牟)、陈仲(于陵学派的陈仲子)、史鰌(卫国贤臣,开尸谏之先河)、墨翟(墨子)、宋钘(宋尹学派的宋子,偏道家,有些观点又似墨家)、慎到(法家势派)、田骈(黄老道家)、惠施(名家)、邓析(名家)、子思(儒家)挨个批了个遍。也就舜、禹这些圣人和孔老夫子以及子弓(孔子传人),值得推崇。


先秦诸子都喜欢批别人,显得自己更高大上,比如庄子特别喜欢批惠施,虽然他俩还是好基友。但是荀子一下子批那么多真的好吗……


4. 成语典故


《孟子》中出现了海量成语和寓言典故以及脍炙人口的佳句,《荀子》中当然也有。本文只列举典出《荀子》的成语和句子,《荀子》中引用前人的成语也有很多,就不计算在内了。在写这篇文章以前,我也是对这些词句的出处茫然无知……


《荀子.议兵》:以卵击石、后发制人、鸣金收兵、兵不血刃


《荀子.劝学》:提纲挈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富国》:锱铢必较、开源节流、安如磐石、上下一心


《荀子.儒效》:不失毫厘、井井有条、万变不离其宗


《荀子.成相》:前车之鉴


《荀子.不苟》:欺世盗名


《荀子.非相》:弱不胜衣、以一知万、详略得当


《荀子.非十二子》:言之成理


《荀子.王霸》:名垂后世


《荀子.天论》:气势汹汹


《荀子.礼论》:一咏三叹


《荀子.乐论》:移风易俗


《荀子.正名》:约定俗成


《荀子.性恶》:坐言起行

《荀子.君子》:长幼有序


《荀子.赋》:公正无私


《荀子.大略》:流言止于智者


《荀子.子道》:胼手胝足


《荀子.法行》:坚强不屈


《荀子.修身》:愀然不乐、是是非非、横行天下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荀子.荣辱》:穷年累月、自以为是、苟且偷生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荀子.王制》:积劳成疾、生杀予夺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5. 后世地位


在战国末期至汉朝,荀子的思想还是受到重视的,最起码和孟子的地位平起平坐,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是把他俩放在一块写的。在西汉独尊儒术之后,汉儒思想王霸杂用、儒法兼具,荀子的地位一度还超越了孟子。


唐初时,荀子的学说再一次得到统治者青睐,载舟覆舟这句话被数次引用。自中唐开始,荀子和孟子的地位就出现了实质性的逆转,韩愈在《原道》中将孟子视为继承孔子道统的人,开启了尊孟抑荀的风气。


两宋时,荀子的学说遭到了越发严厉的诘难,程颐、程颢和朱熹基本否定了荀子在儒学中的传统地位,同时大力抬高孟子,将《孟子》一书和《论语》、《大学》、《中庸》并列为《四书》。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名流亦加入鞭挞荀子性恶论的行列,毕竟,能接受自己首先是自然界的产物、与动物无异这一点,对高高在上的士大夫来说,是很难的。人嘛,当然喜欢听好听的话,对不好听的,哪怕说的再有道理,也是不容易接受的,这一点,正是荀子性恶论里总结过的,相信荀子自己是看得开的。


我是剧透分割线


作者时不时在文中强行卖腐,可不是因为太子妃升职记,早在太子妃火爆之前,就已经是无可救药的资深宅基腐。看在没有因为太子妃耽误发稿的份上,求表扬。

又臭又长的诸子百家已经快进入尾声,再憋个一到两篇就该结束了,广大新老读者再忍耐些吧,某顿首再拜。


上一期:荀子上班上到一百岁! | 战国风云之诸子百家(十四)上



夏临与秋笙

理科超烂的文科人,爱甜品,爱电影,喜川菜湘菜,是个胸无大志、不学无术的资深宅基腐兼OCD患者。就酱。哦对了,性别女。



我是分割线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