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楼价最高的旧金山湾区 吃一碗九十年代的烧腊饭

 interest281 2016-11-03

有些常识性的偏见是很诡异的——我,以及我身边相当一部分的人们,长期以来都理所当然地认为:纽约,必然是美国房价最高的城市。然而根据2016年一份房价中位数的报告指出,旧金山俨然已经坐实全美房价首位,并把纽约甩开一条街。

带着这种沾沾自喜的新知,我在十月初抵达旧金山,并对加州的阳光与进步赋予了厚望——随后再一次被打脸。

我们从机场回家,沿途都是千姿百态的植物,一段又一段的上坡下坡,马路两旁矮墩墩又斑斓的住宅,远看更像一滩狠摔在地上的颜料。我在机场熬了一整个通宵,在此之前还饱受了纽约整整一周的狂风暴雨,眼下沉溺在这种加州特有的低温高光中,只剩最本能需求。

朋友说我们先去吃个饭吧:“我家楼下有很棒的茶餐厅”。于是我们顺势将车开到这一片住宅区里,乍眼全是华人,大写加粗的中文招牌,更有甚者,是我们初中时候经常光顾的一家面包店,在当地早已被翻新或拆除,在这儿却十年如一日地人来人往,甚至诡异地保留着十年前的画风——在这片月租上万美金的华人住宅区,毫不违和地自娱自乐着。

而朋友口中“很棒的茶餐厅”——每样单价都良心地控制在个位数,点两份堂食,阿姨捧出来一大盘老火汤,里面的汤料堆得像座小山。吃了一半,她又往盘子里狠狠甩了一大勺骨头肉块,并眨着眼睛示意我们“嘘”。他们身上穿的衣服是被这个时代抛弃了的款式和色调,在这家不算小的餐厅里,络绎不绝全是附近的华人,他们操着比英文更加不标准的粤语,孜孜不倦地交流如何买一只足秤的烧鹅。还有一个新婚的台湾少妇,在雨天开车兜远路过来,等待取餐的时候不好意思地笑着说:“我每次打电话来订餐,接电话的人都因为听不懂我的广东话,频频给我送错餐”。

我出门的时候特意抬头看了看,门匾上红漆大字印着“永兴烧腊”——可以,这很港式,然而译文上只是差强人意地写着HongKong Style BBQ。恕我直言,这一间“永兴烧腊”和世界上任何一间都大同小异——若它们开张在九十年代。然而在今天,在这个连茶餐厅加冰都要三块钱的时代,它就像掉进了时间黑洞一样,中年人早年飘洋过海后能在另一隅重操旧业不必重头来过,年轻人在被资本主义的朝九晚五榨干榨净后总知道有个去处。

而又何止这间茶餐厅,旧金山就像一位在家中服侍多年的老阿姨,熟知每位家庭成员的脾性喜好,她随手甩点什么糖果出来,都让人很受落。朋友就职于四大,公司就在市中心的Market Street边上,从这家公司走出来的每一个职员,月薪都是他们骄傲的谈资。但是她每天清晨从家步行十分钟到附近的公交站,就有直达的巴士通往公司,而且都是免费的——“因为旧金山在公共交通上的投入已经收回成本,现在可以单纯作为社会福利在服务大众”,她这样跟我解释。每一趟,她和出门采购的阿姨、初来乍到的华人、甚至无处可去的无业游民一起,搭乘着同一班列车去往各自不同的目的地。

在那餐烧腊饭之后,我不止一次地质疑过,旧金山作为全美楼价最高的一个城市,难道就只贵在所谓“时间黑洞”的保质能力吗?因为我深知,无论人情如何念旧,经济愿景总是不讲情面的。隔天,朋友将我捎至她公司附近的米其林餐厅。在米其林头衔越来越被熟知的今天,“知道”即意味着有市有价——食评杂志根据每个城市所拥有的米其林餐厅数量及等级评头论足,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我们推门走进餐厅,外衣和皮包被妥善保管、侍应井井有条地摆放餐具和菜单、主菜完成后有条不紊地送上甜点餐牌、细致至每一道菜都能信手拈来地介绍……该有的餐桌文明一应俱全,餐桌上的内容自然不必细说。然而这一餐最后付账的时候不过人均不足50美金——并已经包含了10%的小费。平心而论,人均将近300人民币一顿午餐不算便宜,但放在米其林的光环之下,也绝对不算昂贵。而类似这样的米其林餐厅,在旧金山数不胜数——让我们重新阐释一下幸福感,无非是合理的价格买到意外的礼物。旧金山之所以能够撑得起汹涌而至的新型企业和投资移民,也许正是这种算不上廉价,但却绝对物超所值的幸福感在施予底气。

十月初的旧金山已经有些袭人凉意了,阳光再倾囊相助也只限于皮毛。我们走在街上难免留意到,地面许多隐匿的夹缝处总是缓慢而持续地涌出不明气体,它们伴随着一定的温度却没有表露身份的气味。起初我趋之避之,直至朋友告诉我这是单纯的暖气,市政府为了关照寒冬里的流浪汉,特施此举以便他们在无家可归后不至于无处可去。多年前看记录片,其中有一帧拍摄到香港政府为了驱散在公园及其他公共区域露宿的流浪汉,发号施令在夜晚规定时间,公务人员即前往相应地方遍洒消毒喷雾,并美其名曰环境保洁。每个城市的治理和人文有别,然而寒冬的温度应当都是相去不远的。

也许是因为这些道说不明的小恩小惠,朋友在毕业后毅然选择了这个让她有归属感的城市,唯一令她感到不适的,就是这座建在山上的城市,每一段路都在考验她的车技。而在我,这上上下下的绵延公路,时刻犹如过山车。每个城市的深夜也许都是一样的,市中心的璀璨,市郊的寂静。然而旧金山这种奇特的公路体验,让你一趟又一趟地上山下海,每一次下沉,就像掉进这片繁华里去,每一次上浮,都是山海天。

回程的时候我在香港转机,旁白坐着一对年老的公公婆婆,因为要填写入境申请表,婆婆小心翼翼地问我能不能帮忙:“我不认识英文呀”。然后她把两人的护照递过来,这是两本美国护照,我问婆婆他们来旧金山多久了,她笑着说已经九年啦。在填写资料的时候婆婆一直用家乡话跟我解释,进行得很艰难。迫于无奈,她让公公把二人的名字和地址写下来,他从衬衣里掏出一直包好的钢笔,然后在纸上端端正正地写下一列正楷字。

我问婆婆,两人的国籍写中国还是美国?婆婆说当然是中国啊!婆婆可能理不清楚这里面的关系,但这也犹如永兴烧腊一样,扔进时间黑洞的感情和认知,可能已经被当下运行的时代规则抛弃了,但至少永远不必担心有变质的一日。

文|胡艺瑛

获取更多有趣又有料的内容,欢迎前往凤凰青年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青年制氧机(ID:qingnianzhiyangji)

责任编辑:胡艺瑛 PSY011

* 凤凰青年频道版权所有,投稿、合作联系邮箱:all_young@ifeng.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