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古医家(三)

 369蓝田书院 2016-11-03
少俞 
少师 
伏羲 
伯高 
岐伯 
巫妨 
巫咸 
巫彭 
苗父 
俞跗 
桐君 
鬼臾区 
神农 
黄帝 
 雷公 
僦贷季 
关键词:上古医家

桐君
药学家

南朝(梁)陶弘景《药总诀?序》

上古神农,作为《本草》,凡着三百六十五种,以配一岁,岁有三百六十五日,日生一草,草治一病,上应天文,中应人道,下法地理,调和五味,制成醪醴,以备四气。为弗服。欲其本立道生者也。当生之时,人心素朴,嗜欲寡少,设有微疾,服之万全;自此之后,世伪情浇,智虑日生,驰求无厌,忧患不息,故邪气数侵,病转深痼,虽服良药不愈。其后雷公、桐君,更增演本草,二家药对,广其主治,繁其类族,既世改情移,生病日深,或未有此病,而遂设彼药,或一药以治众疾,或百药共愈一病,欲以排邪还正,为之原防故也,而三家所列疾病,互有盈缩,或物异而名同,或物同而名异,或冷热乖违,甘苦背越,采取殊法,出处异所,若此之流,殆难案据......

根据现有文献看,最早记载桐君的文献是约在春秋时代写成的古史《世本》一书中。桐君是中国古代早期的药学家,有学者认为:“《桐君采药录》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制药学专书。这部著作的撰写时代至少是在公元1世纪以前。”


鬼臾区
擅于五行之说
《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
帝曰:上下周纪,其有数乎。鬼臾区曰: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朞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
传说上古医家,黄帝臣,擅于五行之说。唐?王冰注《素问》黄帝问于鬼臾区所答“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时指出“鬼臾区十世祖始诵而行之,此太古占候灵文,洎乎伏义之时,巳镌诸王版,命曰册文”。由此可知鬼臾区其人,当系神农氏后相传十世之世医。


神农
尝百草,著《本经》
《淮南子·修务训》
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识水泉之甘苦,……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
神农氏尊称为“炎帝”、“烈山氏”、“神农”等等。他以广博的草本知识,“尝百草,日遇七十毒”,以辨别各草药药性与毒性,对中医学发展作出极大贡献。《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被认为是中医最早的一部完整药典,记载了多达365种中草药。《本经》不仅记载着365种药的性味、主治等内容,还在其《序录》中简要地提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各随其所宜”等基本理论及用药原则。并总结了“药有君臣佐使”,“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等药物配伍方法。由于其数据详尽,历代《本草》至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皆以此为宗。


黄帝
《黄帝内经》
《通鉴外记》
以人之生也,负阴而抱阳,食味而被色,寒暑荡之于外,喜怒攻之于内,夭昏凶札,君民代有,乃上穷下际,察五色,立五运,洞性命,纪阴阳,咨于岐伯而作《内经》,夏命俞跗、岐伯、雷公察明堂,究息脉;巫彭、桐君处方饵,而人得以尽年。
传说中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祖先,姓姬,一姓公孙,号轩辕氏、有熊氏,少典之子。传说很多发明创造与他相关,如:养蚕、舟车、兵器、引箭、文字、衣服、音律、算术等,我国古文献也多有黄帝与创造发明医药相关之记载。《帝王世纪》说:“黄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医疗疾,今经方、本草之书咸出焉”。
《黄帝内经》中用“道”处多达二百余次,阐述了“天道、地道、人道”以及“医道、诊道、治道”;论述了“医道”的原理,从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病因、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阐述了44种病类,涉及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一系列病症三百余种。开创了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医学模式;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言不可治者不得其术也”,“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之德”,“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种种观点。黄帝与岐伯等臣的问答奠定了《黄帝内经》的基础,使其成为中华传统医学的奠基之作。


雷公
割臂歃血,传承医道
《黄帝内经?素问?著至教论》
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曰:子知医之道乎?雷公对曰:诵而颇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以至侯王。愿得受树天之度,四时阴阳合之,别星辰与日月光,以彰经术,后世益明,上通神农,着至教,疑于二皇。帝曰:善!无失之。
雷公是黄帝的臣子。《黄帝内经》中经典的十二经脉循行,就是雷公请教黄帝时,黄帝叙述的。在关于针灸论述上与黄帝讨论了“凡刺之理”,以及望面色而诊断疾病的理论。从《素问》中以及《灵枢》内容来看,可知雷公从黄帝受业之关系。后来黄帝把“医道”传给了雷公,经过“割臂歃血之盟”,仪式非常庄严隆重。

僦贷季 
歧伯祖师
《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
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比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
唐代医家、道士王冰注:“先师谓歧伯祖世之师僦贷季也。”   明代医家徐春甫曰:“僦贷季,黄帝时人,岐伯师也。岐伯相为问答,着为《内经》。”  明代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兵部?武庙》曰:“至诏修太医院、三皇庙,仍釐正祀典,正位以伏羲、神农、黄帝,配位以勾芒、祝融、风后、力牧四人,其从祀:僦贷季……十人。”


上医医国,下医医疾
而且
《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等中国古代医书的传世,表明中国在几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而且很早就有自己的药物学专著,确立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原则。
因此
当代人类不能缺少中医




微信号:xiayu9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