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好好恋爱,也要学会好好分手

 汉青的马甲 2016-11-04


爱情的道路上,每个人都需要修炼。有人走进婚姻殿堂,有人却从此天各一方。不管结果怎样,我们都要有幸福自己的能力。
 

想好好谈恋爱,也要学会好好说分手。

 


本周二晚,妍妍携手“灵魂有香气的女子FM”主播童尧老师,在线上,与天府之国的香蜜们进行了一次深情夜聊,而这期主题是——分手大师!
 
好八卦的选题!大家早搬好小板凳,带好五香瓜子,在微信大群中静静等待,想听听两位嘉宾对分手这样的话题有什么高见。
 
童老师的回答既优雅暖心,又有充分心理学理论支持,一下就俘获了众香蜜的耳朵;而妍妍呢,则淋漓尽致发挥了一个段子手的本色,说了几个身边人的故事,然后求助童尧老师从心理学角度解答,哈哈。这不是她偷懒,而是童老师太专业能干啦……
 
嗯,这么有趣有料的夜聊,你确定不来围观一下吗?
 
今天的《香蜜问》,我们就截取了其中两个精彩回答,在公号分享给大家。
 

Q1:没有爱情就选择不结婚这样对吗?是不是辜负了父母的期望。
 
妍妍:这个问题我分两步回答吧。

第一,没有爱情就选择不结婚这样对吗?我不知道!但能说一个残酷现实吗?我认识很多在婚姻生活中过的还不错的,当年结婚时都没那么相爱。因为婚姻生活也是一个曲线增长,很多人刚走入婚姻殿堂时,只有半糖之爱,这时再来点助力,比如说父母逼着你相亲,朋友纷纷成立家庭,各种各样内因外因,促成一段婚姻!

说句残酷的话,婚姻制度本质上不是为了爱情保鲜,而是为了维护共同利益,所以才有“门当户对”这句话。而特别特别相爱的人,在多巴胺分泌特别旺盛的时期,很多问题和困难觉得自己都可以超越,之后的生活却证明了,当初你们想象的美好只是“梦”,而不是“梦想”。

第二,不结婚是不是就辜负了父母的期望?我觉得大部分父母最大的期望就是儿女过得开心吧!但是因为时代不同,价值观也不同,他们理解的开心跟你所理解的开心不一定一样。亲子关系也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我们大部分人在处理亲子关系时都是回避型人格,都希望时间能解决一切。但其实我们更应该去跟父母好好谈谈,让他们理解你到底怎么想的。
 


Q2:在选择另一半的时候,或者说在可能要进入一段恋情的时候如何做到只问问自己的内心愿意不愿意,喜不喜欢、不被原生家庭成员的情绪影响?
 

童尧:其实我们在一开始就讨论过,不要期待完全脱离原生家庭的影响。前几天咱们公号有篇文章叫《真正的成熟就是你妈不再让你穿秋裤》,意思是摆脱了父母的叮嘱。那么这个时候,你还需要被父母叮嘱被他们影响说明你还没有让他们放心,你需要一个脱离他们的过程。


这个过程就像婴儿出生的时候剪断脐带,我们每个人,比起恋爱,学习更多的是分别。从一出生,我们和母亲母体分别,上幼儿园和天天照顾我们的奶奶外婆妈妈阿姨分别,小学毕业和同学分别,谈恋爱分手,怀孕生子在和孩子分别。这一系列的分别如果你进行的不彻底,那么你无论进入哪一段感情,哪怕是好朋友,友情相处,爱情相处,亲情相处,你都容易受到这种界限不明的原生家庭成员的情绪影响。


关于原生家庭的问题,其实我们真正成熟起来后,受到的影响就会越来越少。就如何做到问问自己的内心愿不愿意喜不喜欢?我的想法是当你内心心存疑虑,就是我到底、是不是确认这个人,我还在犹豫还在纠结总觉得哪儿不对劲儿的时候,那么就不要下定论。是你的直觉告诉你,可能你还不能把自己完全交付给对方,对方没有给你这份安全感。那么就暂时保持一段距离,慢慢的相处。直到有一天,你觉得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挠你向那个人奔去。那么这个时候可能就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了。

还有就是有的人啊,特别不想被原生家庭影响。所以就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大家不知道听说过没有罗密欧和朱丽叶两个人为了摆脱家庭的束缚,然后拼死要在一起,最后一个死了一个没死,痛苦万分。就是越是原生家庭反对的厉害,我偏要和你在一起,最终导致悲剧的。其实在现实生活当中的爱情故事中也是比比皆是。老人的话听一听,有时候也挺对的。回过头来看看不听老人言确实当时是吃亏在眼前了。
 

从10月开始,筱懿和妍妍还有我们喜爱的童尧老师,每月都将作客一个城市香蜜会,与大家面对面沟通解答情感、职场上的困惑,给你的心情排排毒,敬请期待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