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愿我会揸时光机,带你回到过去 | 壹起读书

 汉青的马甲 2016-11-04

图片来自网络


在Facebook上,有一个功能板块,叫“On this day”(历史上的今天)。据说是用户经常会回看过去的照片和事件,所以产品大牛们就开发了这个功能,让你每天打开facebook发消息的时候能够同时看到当年今日曾经的黑历史——我是这么认为的,当年的照片你还能看吗?科科。万一今天你po和男友一周年纪念日的时候,正是一年半前你和前男友五周年的纪念日,那不就尴尬了。



 

如果没有黑历史,而是“想回到过去,试着让故事继续。”——这种美好的想象看起来就只能留在公举病很严重的歌词里了。

 

在今年刚刚宣布停播的亚洲电视,有一档老牌的长寿节目,叫《当年今日》,从1980年播出到现在已经三十多年了(中间偶尔零星有几年停播再复播)。节目内容就正如其名字一样,每天几分钟,重温在不同年代历史上当天曾经发生过的大事、小事,严肃的时事话题也有,趣闻也有。



 

看节目的时候总有一种虚幻感:今年的股市震荡和十年前的金融风暴你总觉得能看出些什么端倪;几年一次的经济危机也好像总是按照某种套路在重复;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灾害(台风、火灾…),人为事故(车祸,凶杀…),似乎也没有减少过,无论是时间还是事件本身,你有时候甚至都分不清这是过去,还是现在。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尽管有所不同。即便我们可以像罗拉一样不断重回过去,还是像星爷一样用月光宝盒不断穿越,结果就会有所不同吗?也不见得。但如果你先把过去发生过的很多种可能性先审视了一遍,作出选择和决定的时候不至于那么艰难,遇到问题的时候也不至于束手无策。


于是有人把过去记下来了,好的,坏的,严肃的,不正经的,关于人生的365种活法,世界的10086种变化,你虽然尝试不了多种,但你可以选择一种。Facebook社交媒体也好,《当年今日》新闻节目也好,严肃的历史文献也好…一切媒介都在记录着信息。

 

除了媒介的不同,叙事者的视角也可以不同。如果说我们惯用自我的眼光来看中国和世界,那么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历史又会是怎么一个模样?

 

也有人用特殊的方式做了记录。从18世纪开始,西方就通过大量的图像和照片将当时中国的面貌记录下来,带回西方,让西方人看见中国是什么样子。



 

365幅珍贵的老画片,以日历的形式记录下那些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无论是一百多年前从英国运道而来的李通和记录下的大清帝国丽影,还是托马斯·阿罗姆刻绘的一百二十余幅中国世态风情版画,透过《西洋镜日历》,我们看到的是历史上的今天,世界是怎么看待中国的。

 

比如正在努力向西方学习的中国,在建筑上花的心思。



北京颐和园内的石舫(清晏舫)

在西方写实的理念影响下的修建的船桨 

其实与石舫结构不协调


北京颐和园内的万寿山、佛香阁

巨大石基上,主体建筑群的石质结构是意式的 


比如在西方人眼中没有宗教礼拜日的中国官僚家庭中妻妾们的生活。



围在八仙桌前打牌的贵族女眷

他们可以在佛堂里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诉说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求精神安慰。

 

民间有一种游戏器具,叫西洋镜。通过匣子里的画片,可以看放大的画面。最初画片儿多是西洋画,所以就叫西洋镜。而这本《西洋镜日历》,正是通过西方人的视角,为我们今天重建近代历史记忆提供一个可参考的坐标,可以说它既是一本极简中国近代史,又是一本西方中国艺术史。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是如何在过去的历史中走来,又是如何走到了今天。


尽管是回不去的过去,但却是有史可鉴的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