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中五)

 道佛儒医旧葫芦 2016-11-04



(十四)于凯成经验(《名中医论方药》)

临床用附子5~20g,常用以下配伍:

——配桂枝、白术、大腹皮、葶苈子,治心衰水肿。

——配麻黄、桂枝、细辛、淫羊藿,治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配人参,治休克。

于氏认为,本品有毒,内服须经炮制,且先煎0.5~1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十五)马连珍经验(《名中医论方药》)

临床用附子10~20g,常用以下配伍:

——配人参,即参附汤,治充血性心力衰竭。

——配桂枝,治阳虚血瘀型胸痹。

——配白术,治心脾阳虚证。

——配黄芪,治心衰,有补气固表之力。

——配桑白皮、葶苈子,治心衰喘咳。

——配大黄,治心衰,可降气通大肠。

——配水蛭,治心脏病,可逐瘀止痛。

    马氏认为,附子之功在于温五脏之阳,其性辛热燥烈。一般用10g,先煎,根据病情可用至18~20g

 

(十六)王乐善经验(《名中医论方药》)

临床用附子3~10g,常用以下配伍:

——配干姜、炙甘草,治四肢厥逆。

——配人参、白术、炮姜,治中寒呕痢腹痛。

——配甘草、白术、桂枝,治风湿痹证,关节疼痛。

 

(十七)石景亮经验(《名中医论方药》)

临床用附子5~30g,常用以下配伍:

——配大枣、沉香、炙甘草、太子参、麦冬、枸杞子,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配茯苓、刘寄奴、白术、白芍、淫羊藿、生姜、仙茅、陈皮、生黄芪、地龙、益母草、玉米须,治脾肾阳虚型肾病综合征。

——配红参、干姜、大枣,治阳虚大汗、休克虚脱。

石氏认为,附子用量30g以上者,需先煎2小时,以减轻其毒性。

 

(十八)朱良春经验(《名中医论方药》)

临床用附子3~6~30g,常用以下配伍:

——配人参、麦冬,治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

——配党参、炮姜、白术,治脾阳虚之久泻。

——配桂枝、细辛,治风寒湿痹。

——配桃仁、红花、败酱草,治慢性肾炎。

——配黄芪、金刚骨,治慢性肾炎。

朱氏认为,大剂量使用附子,煎时宜加生姜三五片,或再加蜂蜜一匙,以防中毒,也可将附子先煎半小时。煎附子之水要一次放足,不能中途再加凉水。

 

(十九)朱育华经验(《名中医论方药》)

临床用附子6~150g,常用以下配伍:

——配秦艽、桑枝、桂枝,治寒痹。

——配干姜、茯苓、车前子、高良姜,治脾胃虚寒性胃痛、泄泻。

——配朝红参,治疗各种休克及虚脱证。

朱氏认为,临床多从20g开始,逐渐加量至150g,可使痹痛减除。入汤剂先煎30分钟,然后入其它药物,未发生过毒性反应。

 

(二十)杜雨茂经验(《名中医论方药》)

临床用附子3~30g,常用以下配伍:

——配干姜、炙甘草、肉桂等,治阳虚欲脱。

——配桂枝、白芍、高丽参、黄芪等,治阳虚恶风。

——配干姜、炙甘草、人参,治阳虚发热。

——配葱白、胆汁、白芍等,治格阳于外。
——配理中汤等,治虚寒泄泻。

——配熟地黄、川断、巴戟天、枸杞子、艾叶等,治肾气虚不孕。
——配肉桂、海马、巴戟天、鹿角胶、紫河车等,治五迟五软。

——配茯苓、泽泻、桂枝、葶苈子等,治阳虚水肿。
——配川乌、桂枝、细辛等,治阳虚痹证。
——桂附丸为主,加牛膝、龙骨、牡蛎等,治上盛下虚证。

杜氏认为,凡有四肢厥逆、脉微等阳虚欲脱征象者必用附子。

 

(二十一)李士懋经验(《名中医论方药》)

临床用附子3~60g,常用以下配伍:

——配桂枝、细辛、茯苓、白术,治冠心病。

——配麻黄、细辛,治水饮射肺之咳喘,胸中窒闷。

——配桂枝、茯苓、白术、泽泻,治水肿、尿少。

李氏认为,附子宜先煎1小时,以去毒性。曾有1次用附子8g,因炮制不好而出现口麻、心律不齐,但先煎则未见毒性反应。

 

(二十二)李文瑞经验(《名中医论方药》)

临床用附子3~30g,常用以下配伍:

——配桂枝、白术、白芍等,基本方用天雄散加减,治男子不育之少精症、精液清稀症、精子活动低下症。

——配仙灵脾、黄芪等,基本方用真武汤加减,治甲状腺功能减退。

——配麻黄、细辛、桂枝、白芍,基本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心率慢者。

——配老颧草、威灵仙、鸡血藤,治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属寒证者。

李氏认为,附子大辛大热,具有温肾壮阳,逐寒生精,倾浊生水,宣痹止痛之功。临证用制附子,如辨证准确可重用,但宜逐渐增量。重用时应延长煎煮时间,以去其毒。

 

(二十三)吴生元经验(《名中医论方药》)

临床用附子30~60~100g,常用以下配伍:

——配干姜、甘草,治一般阳虚证。

——配干姜、肉桂、甘草,治阳虚里寒证。

——配党参、白术、干姜、甘草,治虚寒泻利。

——配麻黄、细辛、桂枝、生姜、大枣、甘草,治阳虚感冒。

——配陈皮、半夏、茯苓、炙麻黄、细辛、杏仁、干姜、甘草,治慢性痰饮咳嗽。

——配补中益气汤,治中阳虚、气虚下陷之脱肛、脱疝、子宫脱垂。

——配苓桂术甘汤,治心悸怔忡及心力衰弱。

——配桂枝、细辛、川芎、怀牛膝、羌活、独活、五加皮、薏苡仁,治风寒湿痹。

——配半夏、生姜,治妊娠恶阻。

——配干姜、葱白,治阳虚发热。

——独附汤、参附汤加肉桂,治脱阳、亡阳证。

吴氏认为,制附片成人每剂药用30~60g,个别阳虚阴寒重证亦有用至100g以上者。

 

(二十四)吴康衡经验(《名中医论方药》)

临床用附子15~60g,常用以下配伍:

——配大黄、炮姜、党参,治慢性肾功能不全。

——配肉桂、淫羊藿、巴戟天,用于激素治疗减量过程中或停药后,以防复发。

——配芍药、生姜、白术、茯苓,治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属阳虚水肿者。

——配桂枝、人参、丹参,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悸,尿少,身肿者。

吴氏认为,附子有毒,入药必须使用炮制后的附片,煎药时间必须在30分钟以上。经临床验证,本药对多种肾脏疾病有显著疗效,可用于激素的替代治疗,其动物实验表明,它有保护动物肾上腺,并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作用。

 

(二十五)何少山经验(《名中医论方药》)

临床用附子3~10g,常用以下配伍:

——配黄芪、炮姜、生地炭、丹皮、鹿角霜、化龙骨、煅牡蛎,治阳虚型血崩。

——配肉桂、当归、川芎、熟地黄、仙灵脾、肉苁蓉、胡芦巴、小茴香,治宫冷不孕及肾阳不足之月经不调、闭经。

——配桂枝、干姜、香附、当归、川芎、吴茱萸、枳壳、乌药,治阴寒内盛、气血凝滞之痛经。

——配黄芪、白术、诃子、肉桂、浮小麦、绿豆衣,治产后自汗不止,便溏。

何氏认为,附子辛热雄壮,逐阴回阳,无所不至,对阴盛阳衰之证,救急有破阴回阳之功,缓治有益火消阴之效,故适用于一切沉寒痼冷。只要辨证得当,暑季但用无妨。

 

(二十六)汪朋梅经验(《名中医论方药》)

临床用附子3~5~10g,常用以下配伍:

——生附子10g(先煎),配干姜、炙甘草,治虚脱,再加人参,治利止而脉沉不复及心力衰竭。

——生附子10g(先煎),配桂枝、白芍、炙甘草,治卫阳衰微。再加当归、黄芪,治产后营卫大虚,久汗不收。

——生附子10g(先煎),配麻黄、细辛,治里阳衰微,太少两感。

——生附子10g(先煎),配苍术、防己、防风、羌活、独活、熟地黄、白芍、白术、桂枝、牛膝、杜仲、黄芪,治风寒湿痹。剧痛者再加川乌5g(先煎)、制草乌5g(先煎)。

——生附子10g(先煎),配肉桂,治真寒假热证。

——生附子10g(先煎),配白术、白芍、茯苓、生姜,治少阴腹痛,小便不利,心悸,阳虚水泛证,心阳阳衰证及过汗伤阳之证。

——生附子10g(先煎),配大黄、桂枝、桃仁、红花、牡蛎、柏子仁,保留灌肠,治慢性肾功能衰竭。

——熟附子(下同)配人参,治面色苍白,自汗喘逆,四肢不温,亡阳脱液之证,常用于心衰。

——配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治阳虚里寒之慢性结肠炎。

——配大黄、黄连、黄芩,治邪热有余,阳气不足,心下痞满,恶寒汗出。

——配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治命门火衰、虚火上浮之目赤唇裂,肢冷水肿,腰膝酸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反多。
    ——配阿胶、黄芩、生地黄、白术、炙甘草、灶心土,治脾不统血之便血、呕血。
    ——配大黄、细辛,治冷积。

——配茵陈、干姜,治阴黄。

——配肉桂、乌梅、细辛、川椒、干姜、党参、黄连、黄柏、当归,治蛔厥。

——配龙胆草,治湿热未清,肾阳已虚之慢性肝炎。

——配仙灵脾、肉苁蓉、熟地黄、山萸肉、黄芪、川牛膝、杜仲、夏枯草、滁菊,治血压居高不下,阳虚症状明显之高血压。

汪氏认为,回阳救逆、散寒止痛宜选用生附子,温补命火宜选熟附子,二者均应先煎,生品尤应先煎1小时以上,也可与甘草、生姜同煎,以减其毒。服药后肌肤、脘腹温温然,是正常现象,可继服之。如有咽痛、燥渴、鼻衄,虽非中毒,但可能辨证欠准确,应立即停用,采取补救措施。若感唇舌麻痒,痛觉消失,咽燥腹痛,脉搏奇慢,其或抽搐昏迷,属中毒现象,应立即抢救。关于附子的用量,个体差异也是值得注意的,有人比较敏感,有人耐受药力很强,有人喜欢用附子炖猪肉佐餐,100g也不算多。然附子毕竟药性猛烈有毒,宁可先用小量,也勿初予大剂,通常以3~5g为宜,确系病重药轻,可逐步增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