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中二)

 道佛儒医旧葫芦 2016-11-04



二、当代名医附子配伍经验

(一)陈苏生经验(《中医临床家·陈苏生》)

1.温潜法

所谓温潜法,是指温阳药与潜镇药同用的。本法温阳药用量较少,潜镇药用量偏大,有引火归元、导龙入海的作用。根据甚者从之”(《内经》)的原则,以温阳药如附、桂、姜、椒之属为主,从其性而伏其所主。用潜镇药如三甲、磁石之属为辅,潜其阳而制其虚亢。适用于阳浮于上、上盛下虚之类病症。

2.温滋法

所谓温滋法,是指温阳药与滋阴药同用。适用于阳衰而阴亦不足,证见虚烦懊?、失眠、怔忡、肢节酸楚者。凡阳用不彰而阴质亦亏,可勿论其见症,病机相合,用之咸宜,收效亦佳。

3.温通法

温通法,即温阳药与通利药同用,临床常用来治疗痰饮诸症。因为痰饮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正因阳气不足,所以召致阴邪凝聚。苟患者阳用彰明,何致产生饮症?《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此治饮大法,实际上仍然是扶持阳用的一法。

4.温泄法

即温阳药与解毒泄浊药同用。此常用于阳气衰微,秽浊凝聚诸症,一方面是阳气不足,一方面是阴霾之凝滞,故益火温阳与解毒泄浊同用,扶正而不助邪,祛邪而不伤正,有相辅相成之功。至于临床中,温阳与泄浊,孰轻孰重?谁先谁后?当根据病人体质,病邪轻重等标本缓急的原则,辨证用药。

 

(二)龚世澄经验(《临证用药经验》)

1.温阳止泻

附子温补命门之火,温里回阳,对脾肾阳虚,久泻不止,服理中汤疗效不显时,将汤中干姜易炮用,加熟附片温肾命以燠土,则内寒寒湿消除,虚寒泄泻易止。龚氏处方常用熟附片10~12g先煎,加党参、焦白术、炮姜、炙甘草,独重附子用量,治在下焦,此所谓“补脾不如补肾也”。

2.回阳救脱

附子暖五脏,回阳气,引火归元,制伏虚热,一定要用得及时。任何疾病濒临汗脱险境,是亡阳、抑或亡阴,往往难以卒断,若阴液随汗而亡,误用附子,无异“解径救足”。亡阳者:身凉,汗出稠粘如膏,汗冷,尝之味淡,身恶寒,气息微,手足厥逆而舌润,脉微,或浮数而空,用药宜热,用附子10~15g,配红参、山萸肉、炒干姜、炙甘草之类;若亡阳并有亡阴动象者,可用六味回阳饮——附子加干姜、炙甘草、人参、熟地黄、当归,刚柔相济,以救脱证。

3.逐四肢血痹

雷诺氏症,类似“血痹”、“四逆”证,双手苍白可转青或紫暗,手指麻木疼痛,四末冰冷,严冬指端乌紫或呈腊黄色,疼痛加剧。当用当归四逆汤治疗偶有不效者,加熟附片、木香二味,疗效即著。

 

(三)白清佐经验(《医苑英华·白清佐》)

1.附子配肉桂

戴原礼曰:“得桂则补命门”。盖肉桂辛甘大热,为阳中之阳,气沉重入肾和膀胱,亦温补命门之神品。桂、附同用,其温补命火之力倍强。故用治肾阳不足,腰痛背寒,睾丸冰冷,肢体厥逆,浮肿喘满各症为宜。临床以熟附子15g,肉桂3g,加入适当方中,真有立竿见影之效。

2.附子配干姜

干姜味辛大热,温中调脾,凡脾胃寒冷而呕吐泄泻者,是为对症良药。仲景四逆汤即姜、附、草同用,治太阴、少阴下利,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诸证。如遇暴患寒泻,或元阳欲绝之证,则去甘草只用炮附子、干姜立救危殆。治虚寒犯胃,则熟附子、干姜同用。

3.附子配桂枝、白术

桂枝味辛甘气轻,走表和营卫,四肢有寒疾,非此不能达。白术味甘气温,实脾胃运湿痰,三味同用,功能祛寒胜湿,温通四末,故用治风寒湿三气杂至之痹痛为宜也。治痹痛之疾,白氏恒用仲景附子汤加桂枝,方中桂枝、白术、附子同用。附子用量少则12~15g,多则达30~60g,其效如神速。但痹痛之兼内热或阴虚血少者,则当禁用附子。

4.附子配人参、黄芪

人参、黄芪为补气之妙品,对中气不足而见精神萎靡、倦怠、面黄肌瘦、言微气短、脉来虚弱等症者,参、芪均得而治之。然虚瘦已久者,仅凭参、芪之力尚感不足,必须微佐附子,以行参、芪之力,其效尤著。惟附子之用量不宜过重,3~6g即可。

5.附子配当归

当归味甘而重,故能补血;气轻而辛,故能行血,补中有动,阴中有阳,血中之气药也。归、附合用,补血而具温通之功,用治血海虚寒之月经不调、后期不行以及血证之属虚属寒者,盖血得温则行也。

6.附子配鹿茸

鹿茸甘咸而温,入肾,补元阳,填精补髓,强筋骨。鹿茸、附子合用,温命火填精髓,用治虚寒腰痛,不得俯仰,腰膝无力或阳痿遗精,均有卓效。斯证白氏每以鹿茸3g研末,熟附子15g煎汤送服。

7.附子配肉蔻

肉豆蔻味辛气香,理脾燥湿,逐冷祛痰,涩肠止泻,善治腹中积冷。附子、肉蔻合用,温命火而燥脾湿,用治虚寒泄泻、黎明泻及一切脾胃虚寒之证,每用肉豆蔻60g、附子30g,研末为丸,每服9g,效验颇佳。

8.附子配半夏

脾胃虚寒呕哕者,得附子、半夏合剂,附子补火以生土,半夏降气以止呕,寒呕自愈。治此白氏每以附子、半夏各6g,生姜3片,水煎温服则愈。

9.附子配元胡、木香

元胡、木香行气滞、止疼痛,更得附子温而善走者,用治寒证腹痛最妙。

10.附子配腊茶

附子、腊茶合用,善治阴盛格证。其证每见四肢厥逆,便溏溺清,脉沉微欲绝,而肌肤浮热,烦渴欲饮,口干咽痛等症,此内真寒而外假热也。白氏每用附子温命门火而祛真寒,用腊茶可清在外之浮热。茶清热,附助阳,二味合用,且有平调阴阳之妙。

(四)李翰卿经验(《中医临床家·李翰卿》)

1.附子配大黄

李氏认为,胆道蛔虫病类似属于中医蛔厥虫痛。其治法有二:一是杀虫,此法如乌梅丸;二是改变虫痛环境,如甘草米蜜汤、米醋等。临床所见胆道蛔虫病,以寒热夹杂证中的寒多热少证较多见,而临证选用大黄附子汤往往比乌梅丸效果较为优。常用剂量如附子9g,大黄4.5g,细辛4.5g

2.附子与干姜、炙甘草

李氏认为,从回阳救逆看,对心脾肾的阳衰欲亡者有卓效,可以说是中药回阳救逆的最好药物。附子配干姜、炙甘草伍用,治疗脾肾阳衰的四肢厥冷,泄泻如稀水或失禁,脉微欲绝者;若舌苔黄,或兼口苦者,为阴盛格阳之象,可配寒凉之药如黄连或猪胆汁;若兼大汗出者,为气脱,宜加人参。前人治疗亡阳厥脱时用四逆汤、参附汤的主要区别是汗出与否,泄泻有无,即汗多者必用人参,泄泻者必配干姜,若汗、泻并见,则人参、干姜同时配用。

3.附子配肉桂

李氏认为,从温阳利水看,附子本身没有利尿的作用,但对脾肾阳虚或心肾阳虚的水肿,却有较好的效果。若单纯从通阳利水的作用看,附子的作用不如肉桂,但在脾肾阳虚、心肾阳虚、肾水凌心、肾水凌肺证的浮肿、心悸、四肢厥冷、脉沉细微的治疗上,附子又优于肉桂。若单纯肾阳亏损所致的水肿,肉桂、附子配合补肾阳,常能提高利水的效果。

 

(五)周仲瑛经验(《中医临床家·周仲瑛》)

1.附子配麻黄

麻黄发表散寒,附子温里助阳。两药温经散寒,治阳虚感寒,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为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汤的主要组成。

2.附子配大黄

大黄通腑下积,附子温中祛寒。两药温散寒积,泻下通便。治寒积便秘,脘腹冷痛,为《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的主药。

 

(六)施今墨经验(《施今墨对药》)

1.附子配黄芪

黄芪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附子回阳救逆,温肾助阳,祛寒止痛。黄芪具有生发之性,善于益气固表,止汗固脱,配伍以附子,相使为用,温阳益气,回阳救逆,固表止汗益彰。主治阳虚自汗,畏寒,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细弱等症;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者可用。附子配黄芪,治休克患者,脉微欲绝,四肢逆冷,大汗欲脱。熟附片可用量超过15g者,应久煎1小时左右;黄芪须用大量,一次60~90g浓煎,止汗固脱之效甚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