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杠杆控股:小肥羊

 dayipawx 2016-11-04

融资与控股权,是创业者的“双刃命题”,要获得股权融资,就必须以稀释股权为代价。这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是否有好解决方案?且看小肥羊创始人的“杠杆控股”手法。

 

发迹于内蒙的“小肥羊”,短短几年间已经把连锁餐厅开遍了大江南北。到2008年3月31日为止,其旗下共拥有自营连锁店103间,加盟连锁店247间。2008年6月12日,小肥羊于香港上市,这也是继味千拉面后,由风险投资支持的第二家餐饮连锁上市公司。

随着小肥羊上市资料的公布,其创始人张钢、陈洪凯,暗藏的资本控制谋略,也如画卷般徐徐展开。

在小肥羊持续扩张、并不断吸引资本加入的过程中,二位创始人的股权被不断稀释(最后仅剩22.31%股权)。但是,他们利用一个“被动投资者”作为棋子,并且通过一系列巧妙的股权架构安排,在数次引资并且直到上市之后,都从未失去过“绝对控股权”。

这种运作方式,可以形象地称之为“杠杆控股”。张钢与陈洪凯是如何进行“杠杆控股”运作的?且看本文如下的详细拆解与梳理。

 

创业团队的股权结构杠杆控股:小肥羊

1999年8月,张钢、陈洪凯在内蒙古包头的第一家“小肥羊”开张了。也许当时他们的想法,仅仅只是开个小餐厅做点小生意而已。让他们始料未及的是,羊肉火锅的独特口感,赢得了众多顾客的捧场。于是两位创业者迈出了连锁经营的步伐,以包头为圆心,扩张半径不断增加。

随着连锁店数量的增加,2001年7月,两位创业者整合所有连锁店,注册成立“内蒙古小肥羊餐饮连锁有限公司”(下称小肥羊中国)进行统筹运营与管理,并开始了特许加盟的经营模式。当时的小肥羊中国,仅有两位创业者股东,其中张钢占股60%,陈洪凯占股40%。

 

引入“被动投资者”

在市场增长迅速增加的背景下,以自我积累的方式进行扩张,速度显然非常缓慢。因而,寻找新投资方的资本投入,成为张钢的主要功课。而现场火爆的生意,对于投资者来说,比任何财务报表都更具说服力。于是,新资本不断注入小肥羊,股东数量也不断增加。仅仅一年之后的2002年底,由于股东数量的增加,两位创始人的股权已经几乎稀释了一半。

那时候,两人股权合计当然还拥有绝对控股权。但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如果后续再有资本进来,股权继续被稀释的话,“绝对控股权恐将难保”。

既想继续吸收资本支持扩张,又想确保绝对控股权不丢失,这是个两难的问题。这时他们做了一个巧妙的股权安排。张钢找来呼和浩特的区域加盟商李旭东,以他在该地的小肥羊加盟店出资入股小肥羊,也即由李旭东的“加盟店”变为“直营店”,李旭东因此获得13%的股权。

杠杆控股:小肥羊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李旭东并非具有完整权力的股东。张钢吸收他入股的条件是:李旭东只能做一个“被动投资者”,股东决议时,他只能投与张钢、陈洪凯相同意见的票。而李旭东同意这个条件,也是基于对张钢的认可,当初决定做小肥羊的加盟商就已经是对张钢投了“信任票”了。这么一来,张钢、陈洪凯可控制的股权比例就由56%上升到了69%,因而再吸收新资本时还具有一定的稀释空间。

到2005年12月时,小肥羊的股东总数已经多达49位。张钢等人的股权进一步被稀释,如下图,张钢占股25.04%,陈洪凯占股15.06%,李旭东占股11.81%。从绝对值来说,两位创始人的股权合计仅有40.1%,已经失去绝对控股权,但是加上李旭东的“被动投票权”,他们依然还拥有51.91%的绝对控股权。

杠杆控股:小肥羊

 

VC注资时的“离岸”股权架构设计

小肥羊的股权故事讲到2006年时,大环境开始有了一些新变化。那时正埋头扩张的小肥羊可能不知道,那些当年热衷于投资互联网的VC(风险投资),己经悄悄地盯上了餐饮行业。

VC对这个行业的追捧从2005年就现出端倪。上海“一茶一坐”、重庆小天鹅火锅、中式快餐“真功夫”等,都先后获得巨额风险投资。2006年5月,欧洲规模最大的风险投资机构3i,联合另一风险投资机构普凯资本(Prax Capital)向小肥羊投资2500万美元。其中3i投资2000万美元,普凯资本投资500万美元。

风险投资关注一个行业时,通常会找出行业前几名,然后从盈利能力、商业模式、管理团队等方面进行考察和遴选,之后才会选出投资对象。从这个角度来看,小肥羊当时正是处于行业前列。

这突如其来的风险投资,再次让张钢始料未及,又一个大问题摆在了他和陈洪凯面前:如果吸收3i等VC的风险投资,他们2位创始人将失去绝对控股权。因为根据双方的估算,2500万美元的投资,大约需要占股25%,那么之前他们俩加上“被动投资者”李旭东的51.91%的股权,无疑要被稀释至50%以下。而如果他们不想放弃绝对控股权,几乎就必须放弃这2500万美元的投资。

在这种情况之下,为了获得这2500万美元的投资,同时又继续掌握绝对控股权,张钢通过“离岸公司”的运作,再次做了一系列巧妙的股权安排:

第一步,在英属处女群岛(BVI)注册离岸公司“中国小肥羊”,并且通过向现有全体股东发行新股的方式,全资收购“小肥羊中国”。这样小肥羊的资产全部注入离岸公司。

第二步,把现有的49位股东分成两组:张钢、陈洪凯、李旭东,以及另外7位股东为第一组;其他39位股东为第二组。然后,在BVI注册了两间离岸公司柏瑟维(Possible Way)及彼琳意(Billion Year),分别收购了两组股东的股权。

第三步,以BVI公司“中国小肥羊”为主体,承接3i等VC的2500万美元投资。

通过这一系列运作,2006年7月3i完成注资之时,小肥羊的股权结构如下图所示:

杠杆控股:小肥羊

通过对上图的分析,我们会惊讶地发现,股权稀释之后的张钢、陈洪凯,实际持股比例仅有26.88%((25.5%+18.36%)×61.28%),但他们依然间接地实现了对企业的“绝对控股”。首先,“柏瑟维”占股小肥羊61.28%,因而拥有绝对控股权;其次,在“柏瑟维”内部,张钢、陈洪凯再加“被动投资者”李旭东的股权,合计拥有58.26%股权,绝对控股了“柏瑟维”。张钢、陈洪凯通过绝对控股“柏瑟维”,进而实现了对小肥羊的绝对控股。

 

VC借IPO套现部分股权

值得一提的是,3i等投资方所投的2500万美元,并非股权投资,而是债权投资。根据小肥羊招股说明书所披露的信息,小肥羊向3i及普凯资本发行的是:2011年到期的“可赎回、可换股债券”。

但是,该笔债券却拥有与股权同等的权力,比如董事会席位、决策参与权、投票权等等。不仅如此,双方还约定了一条类似“对赌”的条款:如果小肥羊在2008年9月30日之前实现IPO,则该笔债券在上市前将自动转换成普通股;如果小肥羊在该时点之前未能实现IPO,则投资方将按照约定的利率到期索回本金及利息。

从上述约定可以看出,3i对小肥羊的投资,并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风险投资”,这种以“可换股债券”进行投资的方式,在VC领域非常少见。

2008年5月,在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前夕,小肥羊将BVI的“中国小肥羊”,注入于开曼群岛注册成立的“小肥羊集团”,并以此作为申请上市的公司。之所以要将企业从BVI转入开曼群岛,是因为港交所不接受在BVI注册的离岸公司的上市申请。

小肥羊此次IPO一共公开发行2.45亿股股票,其中1.75亿股为新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17%。另外,在IPO之时,3i及普凯资本向公众出让套现0.7亿股股票。根据折算,3i等投资者2500万美元投资的持股成本约为0.9港元/股,以招股价3.18港元/股计,3i的投资获得超过3倍的回报。

经过IPO,小肥羊原股东的股权被进一步稀释,上市后的股权如下图所示。张钢、陈洪凯所持有的股权进一步稀释至22.31%((25.5%+18.36%)×50.86%),但是他们所控制的“柏瑟维”依然拥有对上市公司50.86%的绝对控股权。

杠杆控股:小肥羊

 

融资与控股权——创业者的“双刃命题”

股权融资与控股权,可以说是任何创业者都必须面对的、相互矛盾而又必须妥善解决的两个命题。要获得股权融资,就必须以稀释股权比例为代价。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必须放弃绝对控股权来获得股权融资。

在失去绝对多数的股权比例时,是否还有办法实现对企业的“绝对控股权”?

通过梳理小肥羊过往的股权运作轨迹,其创始人张钢、陈洪凯,向我们展示了一整套严密的股权控制手法。尽管股份被不断稀释,但是他们在整个企业运作的任何时点,都确保了自身的绝对控股权。

形象一点说,他们所采用的是一种“杠杆控股”方式。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们用小的占股比例,通过一系列的设置,“撬动”了大的控制权力。拆解开来说,他们运用了“加数杠杆”与“乘数杠杆”两种方式:

首先,张钢在2002年股权第一次被大幅稀释时,引进一个只能投与自己相同意见票的“被动投资者”,通过这种股权的“加法效应”,巩固自己的控股权,此乃“加数杠杆”。

其次,张钢在2006年股权第二次被大幅稀释时,设置中间控股层——离岸公司,通过把股东分组分拆置入离岸公司,他确保了自己所在的离岸公司对企业的绝对控股权,同时又确保了自己对离岸公司的绝对控股权,通过这种“乘法效应”,间接掌握了企业绝对控股权,此乃“乘数杠杆”。

正是,这种“加法”与“乘法”相结合的“杠杆控股”,使得张钢、陈洪凯22.31%的少数股份比例,却拥有了超过50%的“绝对投票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