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人的活法

 诸暨弘虫 2016-11-04

    文人看不起商人,诚如商人看不起文人。这是千百年历史中由来已久之怪现象。

    我于是揣度起文人的活法来。
    考察古代文人的经济来源,发现大致有三种模式:一种是靠薪水活着。白居易说自己“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养我作闲人。”这句话至少透露出两条重要信息:一是不做事也发工资,可见“大锅饭”不是现在有,而是古已有之,我估计这跟现在作家协会的成员不写字拿工资是一个模板,这是制度上的缺陷;二是文人生来就高人一等,属于上流社会,他们的臭脾气是朝廷豢养和溺爱所致,以至于象白居易这样还算得上是个农民作家的人,不但自己不做生意,还鄙薄生意人,牢骚满腹,在《琵琶行》里说“商人重利轻别利,前月浮梁买茶去”,使琵琶女“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他也不想想,商人要不做生意,怎么养活这位“五陵年少争缠头”的美人和象他那样生在福中不知福的闲人呢。
    二是靠老婆养着。这以司马相如为代表。比起白居易来,司马相如当属思想解放的先驱,是敢于冲破世俗观念的开拓创新者。因为他讨得的老婆卓文君就是个商人。李商隐在《寄蜀客》中特别关心这位古代同行:“君到临邛问酒垆,近来还有长卿无?”其实卖酒的不是司马相如,而是他老婆卓文君,有注册商标为证,今天四川还有“文君酒”,正在电视上热闹地做着广告呢。司马相如平时就只是跟老婆讨钱花:“却用文君取酒钱”,这话还是李商隐说的。那么说句不中听的话,司马相如是个“傍大款”的,是个“吃软饭”的,是个“寄生虫”,司马相如要是活到现在,一定是个二流子式的“软蛋”和“饭桶”。
    三是靠脸皮撑着。就是那种既不想上班却又向往拿高薪的文人,这种文人在朝廷下派他到基层煅练任职时,他就一百个不情愿,于是摆出文人的臭架子臭脾气,爱生气爱动怒,动不动就以离开朝廷去“隐居”来威吓,就如现在以辞职要挟一般。其实这样的文人骨子里是无比留恋着过“闲人”的生活。当代的历史学家如今早就发现了这种人的真实心态,因为这些人所谓的“隐居”之地,并不是远离朝廷的偏远乡村或荒郊野岭,而是选择在京城皇帝眼皮底下的某个类似于现在的某个小公园里,他们作如此选择的目的,原来竟是在时时关注朝廷的每日新闻,时时关注“出山”的最佳时机,有朝一日皇帝召见他便可及时赶到。你看,这样的文人有多阴险多算计。所以历史上的“守阳山”就成了文人墨客撒娇使性的最佳去处,因为那里离朝廷实在太近了。而我估计,象陶渊明这样的人,在提出隐居之前是一定就准备好了几个月的生活费用的,否则不饿死才怪呢。而象介子推这样铮铮铁骨的人,一定是另有连洁尔阴也洗不了的“难言之隐”的,有些人的脾气发作起来,确实是无药可救的,我这里就不妄加猜测了。
    若论有志气、有自食其力能力的文人,还是首推那个既做过大官又做过文人的范蠡范大夫。倒不是说他与我们的西施有什么关系,实在的,这位先辈的于公于私精神真正打动了晚辈。他是个能上能下的人,是一个既善于辅佐上司的政治家,又是一个舞文弄墨的文学家,更是一个善做生意的经济大腕。范蠡不做官做生意,照样发大财,他经商用的假名“鸱夷子皮”、“陶朱公”一直来成为富翁的代称。他认为物价的贵贱,是由供求关系的“有余”和“不足”决定的,《史记。货殖列传》中说他主张在谷物贱的时候由政府出钱收购,谷价贵时再售出,以此平抑谷价,使老百姓得益,活脱脱的“宏观调控”,即使在今天仍不逊色。而他的著作曾收录于《汉语。艺文志》中,可惜已不存。这样的文人天底下难找第二,所以他也就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这些年,受市场经济的洗礼,文人的脑筋活络了许多,也有人提出要下海经商,可只听“扑通扑通”的响声,却难见有几个文人真正赚到了人民币。我不知道这是时代的悲哀还是文人的悲哀。
    后来一想,这不就是文人劣根性的一个最佳表现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