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党 ▏桑梓——一个曾经“铁流行殆遍天下”的古老集镇

 百草堂hjl 2016-11-04


      潜龙山东麓、八谏水西岸、二仙山之阳,有一个规模很大、人口集中、成村久远的历史古村——桑梓。

唐代丈八寺塔


       “桑梓”二字,寓意深广,来源于《诗经·小雅》“维桑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古时,人们喜欢在住宅家屋周围栽植桑树和梓树,因为桑树与梓树均是父母所植,一提起桑梓,就会引起人们对父母的怀念。故后世即把故乡称之为桑梓。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曾有诗句云:“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桑梓成村,据相关资料考证,迄今已有二千余年矣。之所以起名桑梓,历代有四种传说。一是从一株老爷桑说起。古时候,有一年天气大旱,河水断流,禾苗干枯,眼看就要颗粒无收了。人们四处求神祷雨,发现村西西庵庙里的一根桑木顶门圪杈上有水珠津出,认为是古桑成仙显灵,遂将这根桑木顶门圪杈雕刻成一座佛像,称为桑老爷,抬着游行祈雨。后果然天降甘霖,于是人们遂把村名叫成桑梓。二是皇上金口玉言而定。村里有一个人名叫李天福,学识渊博,品行高洁,在朝为官,深受皇帝老儿器重,被封为吏部天官。后在京病故,皇上命“回桑梓厚葬”,由此人们就以桑梓为村名。三是因富商爱妾思乡而名。相传,村中有一富商在江南发了大财,娶了一位江南秀女为妾,小妾不习惯北方生活,经常啼哭着要回桑梓地,富商哄她说此地就是桑梓,故而桑梓之村名越叫越响。四是起源于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此地的女孩向来长得漂亮,这里来往客商很多,一位富商公子,看上了村中一位俊秀的摘桑养蚕女子,公子情不自禁地握住了姑娘的手,一条桑蚕从姑娘的袖上爬到公子的袖上,很快网出一个图案,上有桑树、梓树,姑娘把此图案绣在一块手帕上送于公子,有情人终成眷属。人们以桑树、梓树情投意合,遂把村名叫为桑梓。

古街道


       桑梓从唐代到明清,就一直为集镇建制。该村位于潞州通往泽州乃至中原及全国各地的交通要道之旁,历来为潞安府的重镇,是铁货的重要产地和集散交易中心。这里西、南、东三河流淌环绕,东北角二仙山紧抱,老雄山、潜龙山又相距很近,村之地形恰似青山环抱、碧水涌动中的一条大船,二仙山山脚如同上岸的船板,村中央丈八寺塔宛如大船之桅杆,予示着桑梓这艘大船乘风破浪,一帆风顺,兴旺发达。历来民间就有“无庙不成村,庵观寺院皆全方称镇”之说。桑梓村历代兴建的各种庵观寺院、庙宇殿堂多达二十余座,另有戏楼六座。东街有土地庙、瘟神庙、河神庙,北街有洞云宫、关帝庙、庄王庙、二仙庙、十方院、小坛庙,南街有奶奶庙、疙瘩神庙、三教堂、阁严庙,西街有西庵庙、圣人观、西岩寺、大悲殿、祖师庙、白衣庙、五龙庙、石雕土地庙,十字街口有雄伟壮观的丈八寺。丈八寺,始建于唐。该寺座北朝南,一进院落,前有山门三间,正对三间正殿,单檐歇山顶,双扣琉璃筒瓦,正殿两侧连着垛殿各两间,东西两边另有配殿各三间,均悬山顶、琉璃瓦。正殿内置巨大佛像两尊,高一丈八尺,仅头部就超过一米。相传当初是先塑佛像,再盖殿宇。两尊佛像一尊现存省博物馆,一尊只剩头部,尚在原处。正殿、垛殿、配殿现已拆毁改建为村委办公场所,但院东南角的十一层唐代密檐式砖塔,虽经一千四百多年的风雨沧桑,依然巍然屹立,保存完好。此塔平面呈正四边形,十一层,通高约三十米,台基由薄石砌成,底层较高,四米有余,砌石砖四层,南面有券门一道。二层以上,均以砖铺砌,塔身较低,逐层收缩,塔檐较深,迭涩出檐,方角直棱,古拙典雅。塔内个层皆设木制楼板,有转梯可至塔顶。其建筑形制、结构特点,酷似西安小雁塔。清康熙四十四年,本村善士王居辇曾出资修葺,是研究唐代佛教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西庵庙,原为三清观,规模很小,仅有三清殿和庙塔各一座。元至正年间,村人将位于村北的洞灵观迁于此。洞灵观,即洞云宫,原名圣泉洞,位于二仙山下断崖处。座西朝东,巨石璇砌龛洞,洞首鎸刻“圣泉洞”三个大字,洞深、宽、高各四米,正中有莲花台,上敬石雕菩萨,头顶佛冠,口含微笑,面露慈祥。有泉水从莲花台下汩汩涌出,台前设一长六米余、宽四米多的清泉蓄池,池前置石板供桌,香客游人常于此顶礼膜拜、祈求圣水,此泉水清爽甘甜,纯正自然,常饮延年益寿,孕妇可增奶量,誉称“天下第四泉”。清光绪版《长治县志》有如下记述:“第四泉,县东南五十里二仙山下。司马李公之匾额於亭上。谓:镇江冷泉居一,苏州虎丘剑泉次之,常州惠泉居三,上党雄山圣泉居第四。环以池,有五色鱼”。明弘治版《潞州志》载:“洞云宫,在城南五十三里桑子村,唐天宝十四年建,金大定三年重修。”洞灵观迁建于三清观后,因风雨剥蚀,庙塔圮仆,明成化甲辰年相继修葺了三清殿、廊廡、山门、钟楼,明正德庚午年,又在旧塔基之上重修庙塔九层。

古戏楼


 明嘉靖丙申年所刻的《庙塔碑记》就有详细的记载:
  “出潞安六十里,有山環抱,而水經其東南者,桑梓镇也。厥土沃,民勤俗,奢尚力,居民署員二千,有奇泉。鐡流行殆遍天下。術士曰:是必有以镇斯镇者,乃乾地廟塔峙焉。於載山川之勝,固不可殚述,而風水之説亦不可誣。夫廟古未有也,元至正間自山南之洞靈観徙於此,塔古蹟也。我朝成化年来圮仆之。廟固建矣,而三清之殿則仍存舊;塔固仆矣,而磗石亦散逸焉。衆感憂之。成化甲辰,乃王高、王鳯、王文、崔慶、王臣、郭循、王宗、王增,廣其制,为殿三楹,祀昊天上帝,而廊庑、山门、鐘楼亦相继其備。正德庚午,乃崔慶、崔勝氏,復建塔九层,基仍其舊塔弘於昔。嘉靖乙酉,乃崔勝氏鳩工捐材,復重脩三清之殿,於是舊者新,缺者完,而仆者起,峨然焕然,诚一镇之巍觀也。但見有禱辄應。民无亢旱之憂,盗贼恬息,而民不夜窃矣。之固神之神而塔之力也,风水之说可盡少哉。有皇甫钺、郭腾、郭僎、王厚佶,以前人之功不可泯,而脩創之由恐久而不傳也,请愚为记。愚稽之弗獲,因迩其颠末而为之记。且申告之曰,天者理而巳,道率性而巳。世人知上帝为天,而不知吾心之天;知三清为道,而不知吾身之道。夫存心飬性所以事天,而为性所以体道也,诚能友而求之。为善去恶,盡其性分之當然,而循其理之自然。天者亦道也,切於吾之身心矣,何必外求之哉!”


  
  这一碑刻不仅让我们清楚地了解了西庵庙的历史,而且在无意间向后世诉述了桑梓当时铁货生产兴隆、交易昌盛、铁流殆行遍天下的繁荣景象。
  另外,在桑梓村中,现仍有一座基本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物——圣人观,山门高出地面一米有余,两边各有南厢房两间。院北为面阔五间的悬山顶大成殿,东西分别有配殿三间。这是一座专门供奉大成先师孔圣人的文庙。按历代惯例,文庙一般只建在都、府、州、县,国子监、府、州、县学置于其旁,镇及镇以下很少有文庙兴建,而且大成殿中也一般只列木主。可桑梓村却建有这样一座专门供奉孔圣人的庙观,而且还塑有孔圣人的巨大站像,的确很少见。可见桑梓作为一个集镇在府、州、县中所具备的重要位置。
  村民中还有传说,古时凡有大钟的村庄都叫镇。桑梓村的西庵庙里,原来就有一口大铁钟,钟声宏亮,悠扬远播十里八村。与桑梓一河之隔的荫城,原来曾属桑梓镇管辖。宋元时桑梓为镇,荫城为里,后来,这口大钟被一个荫城人偷走了。钟没了,桑梓遂成了村,而荫城反倒成了镇。也有传说,桑梓兴盛发达在唐宋元时。在一次特大暴雨中,丈八寺塔顶部的铁盖被龙抓了﹙雷击﹚,坏了风水,致使丈八寺桥下的水流断了,桑梓村这艘大船的桅杆也折了,繁华的铁货交易才逐渐转向荫城。明朝以来,桑梓为潞安府长治县雄山乡固真都桑梓镇,新中国成立后属荫城镇管辖,一直是居民署员较多、铁货交易兴旺、人文底韵厚重的地方,一直以日用铁器生产制造精致、铁货集市贸易兴旺而驰名上党。尤其是桑梓生产的铁勺、铁匙,以手工冷锻而成,真可谓千锤万锻,细敲精打,成型之后,表面上还要锻打一层黄铜,薄铜厚铁,浑然一体,铮光闪亮,坚固耐用,入水不生锈,做菜不变味。历史上,桑梓村的铁货集市,远近闻名,三天一小集,五天一大集,一街两旁,店铺林立,摊点不断,日用铁器、粮油蔬菜、牲畜家禽、京货杂货,应有尽有,赶集人群,络绎不绝。可谓“士则谈文讲艺,农则犁涧开荒,商则贸迁异域,工则习于打铁。野无游民,山无弃地,生齿曰以繁,衣食曰以足。富庶繁荣,可窥一斑”。如今西庵庙中,完好保存的康熙、乾隆、嘉庆年间扩修洞云宫、西庵庙塔的四通石碑上,清晰地刻录着几百个捐银者中,就有三分之二为隆兴号、隆泰号、永盛号、义兴号、万顺号等商铺字号。明末,因战事连绵,桑梓镇也曾一度停止了集市贸易,后在当地民众的强烈要求下,康熙四十四年十一月初八日,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加四级永大老爷、潞安府正堂加一级白老爷、长治县正堂加一级江老爷又联合颁发告示,恢复集市。现在村中仍然保存的一通由阖镇绅衿十三班乡约並當京盐商、各色牙行、庶民人等仝立石的《復集碑》,就如实地记录了这一历史事实。桑梓村的集市贸易,从每年的年初开始,基本不分三六九、二五八、一四七,日中为市,天天如此,到农历九月二十五日达到高潮,形成非常热闹红火的庙会,会期长达七天,一直延续至今。
  桑梓村除寺庙多外,还有三桥四塔七十二道沟。村中三、五进的深宅大院比比皆是,遗存下来的砖雕木雕、石雕、匾额、琉璃构件随处可见,如郭家院、栗家院、宋家院、李家院、铁裹门、宋家牌坊及祠堂、将军墓等,这些古建、古迹、古遗址,也都形象而生动地记录下了往日之繁华。日寇铁蹄踏进华夏疆土之后,在倭寇“烧、杀、抢、掠”的蹂躏下,桑梓集市凋零,铁业衰落,民不聊生。新中国建立之后,人民当家作主,政治清明,生产发展。然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村中因历史原因、行政管理、资源分布、经济利益等矛盾,逐渐形成东北街、西南街两大群体,最终一分为二。而今的桑梓,正在改革开放的征途上,分别以两个行政村,在党的惠民政策的指引下,转型跨越,朝着全面小康的目标,阔步前进!




— THE END —

长治市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起了解关于旅游的最新动态

聚合有愉悦感的旅游故事

讲诉长治旅游的前世今生

携手,让长治旅游走向全国

走向全世界


微信:czly517 今日头条长治市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友情公众号:旅游资讯    ▎公众号:lyzx92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