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旬叶嘉莹: 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

 西部仁者 2016-11-04
2014-05-16 17:25:11
《红蕖留梦:叶嘉莹谈诗忆往》,三联书店,2013年5月
《红蕖留梦:叶嘉莹谈诗忆往》,三联书店,2013年5月

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

叶嘉莹 发表于2014-05-11
-------------------------------------------------------------
叶嘉莹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权威学者,大概每个中文系的学生上古典文学课时,都会被推荐去看《迦陵著作集·杜甫秋兴八首集说》。5月10日,叶嘉莹先生九十华诞暨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举行。

叶嘉莹在会上说:“如果人有来生,我就还做一个教师,仍然要教古典诗词。‘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人生转眼之间就衰老了,我转眼之间90岁了。在我们的来去之间,我要把我们国家、民族、文化的精神传承下来,不要把它断绝。我虽然90岁,只要我能站在讲台上讲课,我仍然愿意继续做这样的工作。”
-------------------------------------------------------------

  我们今天聚会在这里,听到大家的讲话,我除了很感谢以外,也非常惶恐。因为我觉得,平生我做的,从来没有想过要有什么成就。我是一个不大计算未来的人,只是依照我的本性而生活。而我这个人可能是天生来就对诗词有比较敏锐的感受,理解得比较深刻。非常奇怪,我在北京外文局讲过90岁的回眸。我现在90岁,我就回头看看我的一生。我的一生是很平凡的一生,但是我喜欢写诗词,所以我每逢有什么感触,我都在诗词里面写下来。

  回顾一生,很奇怪,我真的跟诗词或者跟荷花结下了什么样的因缘。刚才席慕蓉老师说,我的小名叫小荷子,只是因为生在荷花的月份。那个时候,我就对荷花有很亲切的一种感受,然后我又学中国的诗词,偶然读到了一首李商隐的诗,那是送给一个僧人的:“苦海迷途去未因,东方过此几微尘。何当百亿莲花上,一一莲花见佛身。”(编者注:此诗为李商隐《送臻师二首》其一)

  在佛教中有一个传说,当如来说法的时候,他身上的毛孔就会有很多的莲花,莲花上边都有一个佛,而这就代表对人类的救赎。人类都是在苦海之中,要得到一种救赎。

  我小时候在家里,我们家是没有宗教信仰的,所以我就有一点怀疑。我说,究竟我们有没有救赎呢?所以我说“如来原是幻”,如来佛是一个虚幻的影像;“何以渡苍生”,怎么能够渡托我们的人生呢?我们人生有这么多痛苦,也有这么多罪恶。我生在北伐的时期,直奉战争、直皖战争……到处都是战争,都是变乱。我初中二年级就发生了“七七事变”,我们人世的救赎是在什么地方?

  我不懂政治,对于现实的事情也很马虎,可是我一直有一个追求,就是人应该怎么样才能够得到救赎。我小的时候,家里叫我读“四书”,我读的第一本书就是《论语》,也似懂非懂,但是有一句话当时就给我很大的冲击——“朝闻道,夕死可矣”。如果你早晨懂得一个人生的大道,那么你晚上死了都可以的,都没有白活。

  我想,道是什么呢?所以我这个人从小就有一种向往和追求。等到我长大了以后,在大学里读书,跟我的老师学作诗。那时候还在沦陷区。我父亲随着政府抗战到后方,没有音信。上海陷落的时候,父亲在上海航空公司,南京、武汉陷落的时候父亲都在,多少年没有音信。

  我小时候经历了很多家庭的或者是国家的战乱流离、生离死别。抗战的最后一年,我在念大学四年级,最艰苦的阶段。北京的冬天,西北风“呜呜呜”刮着,带着哨子的声音。我就写了一首诗:

  “今夜西风撼大城”——整夜的西北风好像把北京城都吹动了;“悲笳哀角不敢听”——唱出来的歌都是悲哀的。我那时候就会唱我们的“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但我们当然不敢公开唱。我所说的悲笳哀角,是日本人开着车从马路上唱着“支那之夜”这种被敌人统治之下的悲哀和痛苦;“清明半日寒人境,灯火深宵夜有情”——下着大的风雪,偶然天晴了,透了点阳光进来。当然我们都很欢喜。如同太平洋珍珠岛的事变以后,日本炸了美国的军舰,然后美国参加了战争,我觉得这样好像是有希望了。可是胜利并没有到来,所以我说“清明半日寒人境”,我父亲远在后方,母亲已经去世了,我一个十几岁不到20岁的女子,带着两个弟弟,那时候我们点的还不是电灯,是一盏煤油灯。“灯火深宵夜有情”,尽管世界如此黑暗,世界都是战乱,都是痛苦,眼前有盏灯,内心又有一盏灯。我还是不忘怀人间的,我还是愿意为世界做一番事业的;“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我将来要为了我们的国家、为人民,愿意尽一点力量。做了事就免不了受到埋怨,受到别人的批评,如果选择了入世,就要放开,就要拼掉,任凭别人的批评你也要负起责任去做。

  在座有一位王芳女士曾经访问过台湾的痖弦先生,痖弦先生说在台湾一个影院曾看到一个女子,他一直在想这个女子是不是叶嘉莹。王芳访谈时就跟他开玩笑说,你既然是想要认识叶嘉莹,你跟她打个招呼嘛,说我们出去喝杯咖啡好不好嘛。痖弦先生说,叶先生是“意暖神寒”,不是很容易被人接近。“逃禅”就是我有入世的愿望,但是我不愿意被世俗的一切利害、人物、是非去干扰。

  我后来投身到教学,这不是机缘,这是一种必然。因为我没有别的选择,我也别无任何的能力。

  我有一个学生是南开的校友。他在内蒙古教书,遇到了一个已经退休的年纪很大的老师也是我70年前教过的学生。我的学生相隔这么多年,但是他们都说,当时的音容笑貌恍若仍在目前。我在南开也写过一首小词,“莲实有心应不死”——荷花当然会凋零,花瓣虽然会凋落,但是有莲蓬,莲蓬里有莲子,莲子里边有莲心,莲实有莲心就不会死。我看到有杂志曾经报道古墓之中挖掘出来汉朝的莲子,培养之下居然活了,居然可以开花长叶。所以我说“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人生转眼之间就衰老了,我转眼之间90岁了。

  前几天有几十年前的朋友,缪钺(注:文史学家,长叶嘉莹20岁,已故世。叶嘉莹与缪钺曾合著《灵谿词说》,被缪许为“晚年第一知己”) 先生的孙子,他说真是没想到,现在我也已经90岁了。他现在两鬓也有了白发了。人生几十年就过去,我的大外孙女最近生了一个男孩子,是我的重孙子。我们是四世同堂。我就想到古人说的“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那去来之间是怎样的匆匆?但是,在我们的来去之间,我要把我们国家、民族、文化的美好精神传承下来,不要把它断绝。

  我愿意终生做这样的工作。我虽然90岁,只要我能站在讲台上讲课,我仍然愿意继续做这样的工作。我感谢大家给我的种种的鼓励。我也没想到这么多人,这么多领导来参加,也没有想到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怀和注意。

  向所有人致以诚挚的感谢,我要继续努力尽教师一份责任。

  (本文为作者在庆寿会上的发言,标题为编者所加)

http://www./html/150/2014/5/11/1150964.shtml
-------------------------------------------------------------

九旬叶嘉莹:如有来生,还教古诗

早报记者 刘欣 通讯员 吴军辉 发表于2014-05-11 06:28


“叶嘉莹九十华诞庆祝会”南开举行
白先勇、席慕蓉等为老师祝寿
 

  “‘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我转眼之间90岁了。在我们的来去之间,我要把我们国家、民族、文化的精神传承下来,不要把它断绝。”

  5月9日,一身深红色唐装的作家白先勇来到南开大学做讲座。他上台后的第一件事,是向坐在台下的叶嘉莹躹了一躬,并说:“祝我的老师,叶嘉莹先生90岁生日快乐。”而昨天(10日),一场“叶嘉莹九十华诞庆祝会”正式开幕,这简直就是一场学界红毯秀,到场的嘉宾除了白先勇,还有前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郑欣淼、台湾中央大学教授汪荣祖、诗人席慕蓉,以及来自各校所的代表们。

  叶嘉莹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权威学者,大概每个中文系的学生上古典文学课时,都会被推荐去看《迦陵著作集·杜甫秋兴八首集说》。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京城一个古老的家族。原与纳兰成德同里籍,祖居于叶赫地,本姓叶赫那拉,因民国以后废除满族姓氏,方简化为“叶”氏。1945年,叶嘉莹从辅仁大学毕业,解放前随国民政府海军任职的丈夫去了台湾,曾执教于台湾大学、辅仁大学、淡江大学等,1969年迁居加拿大温哥华,受聘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现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唯一外籍馆员)、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在昨天的庆祝会上,席慕蓉分享了几个有趣的细节。2002年,两人相识,叶嘉莹对席慕蓉说:“我也是蒙古人,我们家是从叶河水过来的。你如果找到叶河水,我们就一起去看。”于是席慕蓉很努力地去找叶河水,半年后,她拜托在沈阳的朋友找到了叶河水,在吉林省的梨树县。一起去看过叶河水后,两人还一起去了蒙古高原,上了大兴安岭。

  “叶老师在11岁的时候,她的伯父告诉她说,‘要记得我们是从叶河水过来的,我们是土默特部的蒙古人。’几十年之后,这位当年那么小的‘小荷子’(注:叶嘉莹小名)记住了。一个族群的记忆在一个家庭中延续了下来。一生里面,我发现很多东西是延续的,叶老师给我们关于的诗词也是如此。”席慕蓉说,她最近去参加一个年轻的学生的文学比赛,有一个读高中的男生得到诗歌的第一名。“但是他有很大的困扰,因为所有的同学都觉得他是一个怪物。他写了一首妈妈的诗,说她很辛苦,每天要问他明天上什么课、给他准备什么衣服。诗写得真的很好,但是他很困窘,因为他妈妈说你写我干嘛”。

  “颁奖那天,我借用了叶先生的话,我说,叶先生说写诗读诗是生命的本能。结果没想到这个回答解决了这个男孩子一个大问题,因为他自从诗得奖以后,所有人都要问他你怎么会写诗。他上来之后,就说感谢叶先生,‘我终于可以正大光明的跟每一个人说写诗是生命的本能’。”

  90高龄的叶嘉莹仍然活跃在讲台上,自1979年起,叶嘉莹每年利用假期回国授课。至今,她仍保持每年在国内讲学一个学期。

  叶嘉莹在会上说:“如果人有来生,我就还做一个教师,仍然要教古典诗词。‘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人生转眼之间就衰老了,我转眼之间90岁了。在我们的来去之间,我要把我们国家、民族、文化的精神传承下来,不要把它断绝。我虽然90岁,只要我能站在讲台上讲课,我仍然愿意继续做这样的工作。”

http://www./html/150/2014/5/11/1150965.s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