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元泰
2016-11-04 | 阅:  转:  |  分享 
  
“元泰”义释



“诸暨元泰堂国药馆”的关键词——“元泰”,其意思可以表达为:“元真通畅,转病为泰。”但要说清这层意思,需浪费一点口舌。

“元泰”二字,“元”的理解比较容易。“元”是元气,阳气,真气(或叫“正气”,与“邪气”相对应),是一个人的精、气、神。人之所以能够活着,就是仰赖这先天真阳元气。真阳在一日,人就活一天,真阳若亡,人立刻就死。所以说:“人活一口气。”(不是口鼻呼吸之气)许多人似乎肌肉强壮,却极易疲劳,就是元气不足,经脉凝滞的表现。又有些人,虽然瘦小,却耐力很强,就是元气较为充足、经脉通畅的原因。传统中医所谓的扶阳,就是保扶阳气,使人“气定神完”,长生不老。人如果不能保全体内的真阳元气,就会疾病丛生,甚至死亡。《黄帝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元气虚弱、邪气聚集才是导致疾病的元凶。比如癌症,就是阴邪在体内大量积聚的表现,因为正气虚损,血脉不能顺畅运行,淤滞长期积累,才会形成癌症,如果正气充足,血脉顺畅,就一定不会产生癌症,从来没有听说有哪个人是因为正气过于充足而患病人。

但是,对于“元泰”之“泰”的理解,则不是望文生义这般简单,要说清“泰”的意思,须从《易经》说起。

“医者,易也。”“《易》与医,岂有二哉?”医易一理。医不可以没有易,易不可以没有医。传统的中医理论蕴含在《易》的道理之中,而中医的理论和实践也是最能体现《易》理的科学。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曾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如果不明白《易经》所说的道理,就决不可以称之为德高艺精的医生。而张仲景能够成为“医圣”的原因,就是他在学医之前就早已精通了《易经》所阐明的道理。所谓“六经辨证”,就是《易经》中“乾坤交媾,化生六子”的产物。这个难道不是“医《易》相通、理无二致”的道理吗?

“泰”在《易经》里是一个卦,叫泰卦。上面三个阴爻(--),下面三个阳爻(—)。这个“泰”字,形象地反映了人身上九窍的布局。九窍即二耳、二目、二鼻、一口、一前阴、一后阴。九窍的布局很有意思,双窍的有三,单窍的亦有三。双窍的耳、目、鼻居于上,单窍的口、前阴、后阴居于下。双窍之构成恰似易卦之阴爻(--),而单窍之构成则恰似易卦之阳爻(—),且双数偶亦为阴,单数奇亦为阳。上三阴为坤,下三阳为乾,上坤下乾是一个什么封象呢?正好是一个泰卦。所以九窍的布局就正好构成一个天然的地天泰卦。而连接这个地天的又是什么呢?就是处于口鼻之间的人中。九窍的分布充分体现了泰的格局,泰其实就是宇宙演变到有生命的这个阶段的一个标志。而人体的外部结构正好记录下了这个标志。这便提示我们,要想透彻地理解生命的过程,泰卦便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问题。



有个成语叫“否极泰来”。这又不得不说到与“泰”相反的“否”。自“易”始,否泰就分别用来表示两个截然相反的事态。诸如善恶、好坏、吉凶、小人君子等。而泰卦当然代表着好的一面,否卦就代表着坏的一面。否泰为什么会有这个差别呢?让我们看一看《易经》否泰二卦的象辞即知。否的布局是乾天在上,坤地在下,故否卦卦辞说:“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尚秉和注云:“阳上升,阴下降。乃阳即在上,阴即在下,愈去愈远,故天地不交而为否。否闭也。”又彖云:“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尚秉和注云:“天气本上腾而在外,地气本下降而在内。愈去愈远,故气不交。气不交故万物不通而死矣。”由此可知,否之所以为否,否之所以为诸困顿不吉,关键就在于天地不交。那么泰呢?泰的布局上坤下乾,卦辞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尚秉和注云:“阳性上升,降性下降。乃阴在上,阳在下,故其气相接相交而为泰。泰通也。”又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亨
献花(0)
+1
(本文系弘虫(陈强...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