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论坛】詹兆雄:闲话收藏

 老沔城人 2016-11-05


【中华论坛】

詹兆雄:闲话收藏


  收藏不仅是一种爱好,同时也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和一种文化的陶冶。 
  说古玩 
  古玩行从哪朝哪代开始的,我没考证过,至少从唐宋以来在民间就兴旺得很了吧,千百年来形成的些个行规,本身就算得上文物了吧,识货的本领,那叫眼力,那是看家吃饭的本事,现在叫科学,有专家干脆叫“眼学”。听人说,学古玩不管哪行,要三条,有闲、有钱、有眼,这第三条顶顶重要,没的话,有多少银子砸多少银子,连个声都不吭。 
  就说这逛摊吧,讨价还价就是一大本领,人说古玩地摊是叫花子和皇帝对话的地。教授、学者、官员、商人、开店的、跑货的、做假的什么人都有,有人地摊逛熟了,什么地方的话都能说上几句,与摊主混个耳熟,为的是踩价,还有人每逛地摊必穿身旧衣服,也是为了这个。 
  在店里或摊上问价和出价,都是有讲究的。看上中意的东西,一般先问价。高手可不这样,他是先问旁的东西价,然后装着不注意地问这个价,把旁的东西看够了,卖家的心也勾起来了,他却放下了,再随便说:这个也拿我看看,再谈价。卖家出价后,买家一般不急着还价,而是仔细地挑毛病,摆出一幅可要可不要的样子,迫使卖家让价。这个时候还不能急,如果旁边有人。千万别出价!出了叫“敞了气”,东西也千万别松手,敞了气,一松手,或许旁边站着看的人按你熬的价稍微加一点买下,你前面所有的功夫都为别人做了。这个时候,这件东西在你心里会变得非常宝贵,你会为此懊悔很长时间的哦。 
  店里买东西,你不说,一般都会给你包得严严实实的。一是服务到位,避免路途损坏;二是或许有你没看明白的瑕疵,反正是你过眼的;三是暗示你出门不退,这也是规矩。像我这样眼水差的人,总要求别包死,想出门找个内行给看看。看了,关系一般的,什么都不说,或者只说好,好。遇到关系好的,看出问题了会直言。如果恰巧与那卖家也是朋友,可以帮您联系退货,但百分之十左右的学费是一定要交的,这也是规矩。 
  古玩收藏到底是追求结果还是追求过程?这个问题我至今也没整明白。你说是过程吧,经常听到谁谁谁就一件东西,卖了多少万,给彻底改变了命运,不仅买了车买了房,还讨了老婆!每天进入这行的人不知有多少?市场上赶早市的人如过江之鲫。害得制假贩假的人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记录。各地的展示会、研讨会你方谢幕我开场,把些个专家们忙得不亦乐乎,称得上盛况空前了。 
  而王刚还在北京台令人心痛地砸,罗晰月也还在中央二台令人心动地侃。你说是追求结果吧,那些个大家,家藏的国宝价值连城,自身也是国宝了。 
  一辈子省吃俭用,甚至冒各种风险,到头来宝物全捐给了国家,自己没享受,子女也没沾什么光,只留得英名于世,留得学问于后人。这不是追求的过程么?再者说来,一个藏家,真正珍爱的东西是不舍得卖的,子女们也不能保证都喜欢这东西。留来留去,留到老了,说是价值不菲,真要急着换钱也不易,不是求个过程是什么呢? 
  古玩收藏可以使人看淡很多事。一个朋友说,自从迷上此行后,什么歌厅、舞厅呀,打麻将呀,一点都吸引不了他了。在这个利益和欲望驱动得人心浮躁的年月里,真正能静得下心来与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交流,每每如清泉从头顶滤过,不能不算得是件好事。孤灯单影,把玩自己的藏品,查资料,做笔记,慢慢度过静夜,日子也好过得多。 
  收藏之好又伴着此行道中的种种行规,些许陋习,也是需要自我把持的。先说这还价,每个玩家都希望用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收获,即捡大漏。本来就经济拮据的我,自从弄收藏后,对自己更加苛刻了,公家车是断然不坐的,常常乘公交车,或者步行。饮食也是尽量节俭,能吃饱肚子就行了,生活购物尽量买价格最低的,对看中的东西,为几块钱,也要和乡下的贩子磨很长时间。忽然想到,这该有个度的把持。你总想体会捡漏的乐趣,有时候生活反倒没有了乐趣,更别说还经常吃药呢。真要碰到心仪的东西,可能由于你的过于吝啬,还真漏了。古玩人不把握这个度,久而久之也许会使自己变得猥琐起来,断然成不了什么气候,只能去做个一线跑货的铲子,到农村收货的专家串户了。 
  再说这捡漏。古玩这行,有了点年头,多少会有点平凡中看出不凡,在假货堆里看出真东西的眼力。这固然是好事,但也有个度的把握。古董店本来就多少有点“阴森古怪”,供佛,烧香,布满尘垢,破旧之物堆至屋顶是常事。淘宝人身置其中,常常不特别留意店家放得最显眼之处,有意吸引你的东西,而是留意那些最不起眼的角落、尘垢很厚的东西,希望能发现惊喜。久而久之,老习惯往人家角落里看,老关心人家最隐秘之处。这可不是好习惯啊!严重的会使一个人心理变得不阳光,也就是阴暗。弄古玩收藏若是将自己的心理弄得孤僻、阴暗,行为猥琐,再加上奸诈,那可是做人的败笔了。 
  这样看来,古玩收藏是大学问,而如何看待、如何面对古玩收藏,充满了辩证法,也是很有学问的哦! 
  古玩收藏,于寂寞中的思考,可以获得美的感受,可以感受人生的善,可以悟出为事的真。曾在一个艺术品论坛茶社里,看朋友们的贴子时,想到了小时候,于是写了下面一段话: 
  小时候家里很穷很穷,可小时候的乡村很美,夏天的夜里看着满天的星斗,听着耳边的虫鸣,总会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冬天的夜总是那么漫长,可是微弱的油灯下祖母的纺线声总是把我送到梦乡。为了纺出一斤线可以换回五毛钱来补充家用的不足,我总不知道祖母什么时候才睡觉。于是我下决心学纺线,这可是 
  我们那个乡下唯一可以创造现金收入的办法哦。可是这活,在当地是被男孩子所不耻的,封建思想极强的老祖父起初大发脾气,终于骜不过我的坚持,在叹息声中为我做了一架纺车。 
  从此乡村的夜里又多了一架纺车相伴的声音。每每只到鸡叫头遍的三更,祖母再三劝道:“儿,乖,睡吧,不早了,不早了。”肚子饿得不行,祖母会从桌上的青花喜子坛里挑一勺炒米粉,那是很香很香的味道,那青花坛盖碰出一种十分悦耳的声音,特别好听!
  收藏的经历我在自己所处的城市里,只是一个孤独的收藏爱好者。没有圈子,也不知道有没有圈子存在。或许这是我个人的悲哀,而且注定不能有所作为。也有人说这恰是这座城市的不幸,地处长江中游、九省通衢的武汉,居然至今没有形成一个艺术品收藏交流的平台,也没有一家专业的拍卖公司。玩家不少,但总体影响力远不及北京、上海,甚至不及南昌、合肥、长沙、昆明等城市。这是一个城市文化缺失的表现吗?有人说,正因为如此,武汉一有重量级的藏品面世,大都流向北方或江浙等地了。也有人说,至今,和各大城市比,武汉古玩收藏品的价格一直是最低的,我将信将疑。 
  没有发现,更没进入本市的收藏圈层,当然首先是我的无能,这种无能与我近年来的孤寂和自我闭锁的心态不无关系。忍受寂寞,感受寂寞,因寂寞而收藏,因收藏又该如何去寻觅、来破解自我的闭锁呢?生活总是在不断地给人们提出新的思考。 
  当然所谓闭锁也非绝对,这几年,往来最多的是三位小朋友。小程,小张,一对开古玩小店的夫妻,还有一个开始做装修工程,后来也开起古董店的小张。他们年轻,见识却比较广,眼力自然在我之上了。他们的活力和热情,较少的世故,总在感染着我,让我守住年轻的心态。而对于古董爱好的执著、坚信依靠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尚不富有的生活现状算得上是一种信念了,这样的信念实在是很渺小吧?却总是引领着人们去期待明天的晨曦!他们是艰辛的,但却是快乐的。我们时常一起聚聚,相互交流。朋友归朋友,但各自的进货渠道、买货的客户,是各自保留,互不打听的。倒是我仅只在网上论坛里胡乱地摆个摊,也就无所顾及,常常刨根问底,这时他们却显得老成许多呢。有时候,因为一件藏品的真伪、年代、价值争得面红耳赤,拥有者当然是信头最足的了。否定的话,哪里就容易听得进呢? 
  在收藏过程中,常有些惊喜让我难以忘怀。一次,在网上和身在加拿大的一位华人聊上了,她竟以 150元人民币将一幅建国初期的精美苏绣让给了我,还送我一枚加拿大发行的中加建交纪念邮票,从万里之外的大洋彼岸寄来。 
  2005年初在北京学习。一个周末,独自去逛潘家园,碰到一老者问摆摊人:收不收东西?是几个小铜件和一只刻葫芦。摆摊人看后说:不收,让他去找开店的。老者说:去了,开店的一共只给 400元。我听后,接过葫芦,只见上刻仕女、山石、翠竹,十分精致,后面刻诗一首,刻工娴熟,文字优美镶口,内接一印章。包浆极好。以不到 200元买下。回后一查,竟是晚清江浙金石名家朱宝骝先生字刻赏玩之物。由是十分珍爱。还有一次,在本市文物市场用10元钱淘得一只明中期青花小罐。想起这些来,总觉得其乐无穷。 
  当然,吃药、上当、可买可不买的东西买了,这样的时候更占多数。收藏者开始都很难管得住自己,虽然内行人一再说多看少买,弃粗买精。可是却很难挡得住诱惑,哪怕身上有一点钱都想买件东西。一来二去,竟然有几百件了。自然是买错的、不值得藏的占多数了。回过头来,该怎么看呢?我以为,对我这样的笨人,是个必然和必须的过程。谨慎些当可省些银两,可没有切肤之痛,恐怕是难以长见识、长记性的。 
  听说从前一人以木棍担油,不慎绳子脱落,罐从背后摔碎,油尽失。此人扔下木棍,继续前行。人笑傻,竟不回头!他说,碎已碎矣,回头何用?下回系牢就是。又听说一人屐鞋过独木桥,不慎一鞋落水,其顺势将另一只鞋蹬入河中。人笑其痴,他道,一只鞋留有何用,下回穿好再过。对于收藏吃药,应该有此心态,一次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路是没法走下去的。当然应尽量避免吃重药了。吃到重药,往往也是心态没摆好的缘故。我没吃上重药,倒主要是没那么多银子的原因呢。 
  怀旧情结爱收藏的人,多是喜欢怀旧的,总是企望用某种物的方式留住过往的痕迹,找到历史的故事。总希望从林林总总的残痕中找到与从前对话的窗口。然而,收藏又绝不是老人的专利。爱收藏的人,又应该是能认真地面对现实的。只有清醒认真地面对,准确的度地把握,才能量力而行,量入为出,也才能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感受收藏的乐趣。而且,爱收藏的人,也是能够面向未来的,只有着眼未来,才可以有对艺术品价值的预见性,才能更准确认识某一艺术品的潜质,也才能真正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因此,爱收藏的人应该是热爱现实而非逃避现实、投入生活而非生活的旁观者。那种把对文物收藏的爱好简单地归类于沉溺声色犬马、玩物丧志的看法是太过肤浅了吧。如此说来,收藏不仅是一种爱好,同时也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和一种文化的陶冶。 
  许多朋友都去过敦煌吧?敦煌给我的那种郁闷的感觉,我一直想不明白,说不明白,不是单纯的愤恨、痛苦、悲哀或者其他的什么感受,是吸进一种混合的难受的东西在胸口吐也吐不出来,吞也吞不进去的感觉。陈寅恪老先生说“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地也”,他的感受比我都要痛快一些。 
  1900年,当王道士发现17号窟藏经洞后,用了七年时间向县令直至甘肃省道台报告这一发现,且基本完整地加以保护。1907年那个叫斯坦因的英国人来时,开始他拒绝见面,而从这一年之后的10多年里,经他的手向英、法、俄、美、日“探险家”贩卖了藏经洞的绝大部分文物,达四万多件,成为历史的罪人。每一个盗取文物的外国人几乎都历经艰辛,采取当时最好的保护措施、用最原始的工具、雇请中国人把我们的国宝十分完好地运去了他国,而且几乎无一例外地被纳入其国家博物馆、图书馆珍藏,并籍此创立了世界范围的敦煌学。1910年清政府好象明白了点什么,下令将所剩的经册等文物全部运往北京,王道士私藏了不少精品。结果运输沿途损毁严重,偷盗成风,竟达一半以上! 
  当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到莫高窟后,王道士对他说了一段令人深思的话,《斯坦因西域考古记》是这样记述的:“说到官府搬运他所钟爱的中文卷子致受损伤,他表示后悔当时没有勇气和胆识,听从蒋师爷的话,受了我那一笔大款子,将整个藏书全让给我。受了这次官府的骚扰之后,他怕极了。于是,将他所视为特别有价值的中文写本另外藏在一所安全的地方。”与我同行的一位相当级别的官员看后说:他们盗走了也好,毕竟东西还在这世界上,不然早毁光了,文化是世界性的嘛。我不知道说什么,我只想哭。 
  我在想,如果不是敦煌,不是过去,甚至也不是文革期间,就是现在,就是今天,在一个不知名的偏僻穷困的山区,突然发现了许多吃吃不得,喝喝不得的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它们的命运又会是怎样呢? 
  藏之困惑清末民国之初,一些御窑的画师流落民间,同时一些画家参入瓷画,由是创造出沿袭中国传统的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新的瓷画艺术形式。主要通过浅降、粉彩和新粉彩来表现,有人称为文人画瓷。这种艺术形式以其精美、细腻、色彩丰富而广受欢迎,从清末一直传承到今天。在一些拍卖会或者市场交易中,有些清晚民国的名家作品,已远远超过三代的价格,甚至官窑器,而且大有继续上涨之势。 
  我想思考的问题是:这到底是艺术价值的真实体现和艺术欣赏规律的客观变化呢?还是别的什么?有时候我想,这样的变化是不是不客观的?是不是和现代人心气比较浮燥,喜欢追求华丽有关?有时候又想这是否就代表了新的审美趋势的变化的必然?并且还想这是不是因为书画市场长盛不衰,暗示这艺术欣赏的综合性和同一性?甚至还想这是否会搭构起古玩收藏与现代艺术品收藏的桥梁?让一些长久痴迷古物的藏家逐步放弃古玩中最致命的要素“时代性”而单纯追求艺术性? 
  总之我没想个明白。 
  当然我所钟爱的还是有年纪的物品,而把绝大部分仿古的东西看成是赝品或者是药,不然就去弄现代艺术品收藏了。只是对目前民国甚至解放后的文人瓷被如此追捧有些疑惑。到目前我的收藏定位也还是不太明确的,这对我以后的收藏取向也会有些影响。比如宋以前的瓷器,听说在国外很受重视,但近年来在国内,除了几大名窑,或者器型和釉水特别好的东西,好象并不被人们看好。 
  对于清代单色釉,开店的老板也说相比较起来最不好卖了。我不能明确这是发展的趋势呢还是短时的误区? 
  有个歌怎么唱的来着?你是我的玫瑰你是我的?你是我的??是我的牵挂。牵挂是人类的一种美好情愫。牵挂是可以对于人,也可以对物,可以对某一事,甚至可以对某一景。一个东西总在你脑海里萦绕,使你割舍不断,牵肠挂肚,这就是牵挂了。 
  牵挂不等于爱,它比爱要宽泛得多,但爱必然牵挂。牵挂是不必被牵挂的对象感知和反应的,比如对于某一钟爱的古董的牵挂,父母对于子女的牵挂等等,是完全无私和不求回报的。一般而言,牵挂是一种高尚的情感表现。但是牵挂的单向性倘若作用于人,比如你所追慕的人,则往往表现为一厢情愿的单相思。倘若作用于物,如果本不该由你牵挂的东西,你老惦记着,比如博物馆的某件宝贝,日子久了,恐怕会生出不轨的企图。所以说牵挂虽然是不必被感应的,但也有个度的把握,得看那是不是你该牵挂的。 
  2007年 4月,我去湘西凤凰古城,抽空逛一家古玩店,还价时,无意中说道我是湖北人。这个绝对精明的湘西人,竟然说:“你买不买无所谓,我不喜欢和湖北人打交道,'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湖北人太精了!”这话弄得当时与我同行的几个同事差点动气。由于他们对古玩是外行,我马上压住他们,然后尽量诚恳地和老板沟通。 
  他说,湖北人不像江浙、广东人出得起价不说,也没有北方人实沉,总想把我当傻瓜。我说,那四川人呢?心里想,四川人不也够精吗?他说四川人都比湖北人实在。你们开店的价开得很高,让别人还价,还价都是砍一半再谈,你们出来买东西也是这样。哪有这样买古董的啊?我是看你有点懂行,才跟你说这些的。走出店铺不久,恰好碰见同来的另一个爱好古玩的同事,我就和他说,前面一家店里有真东西,可以去看看。他想让我带他去,我说:“如果你打算动手的话,最好我不去,再有,千万别说你是湖北人!”心里总有些不是滋味,但我只觉得是这个人的某种偏见而已。 
  今年 5月,我去东南沿海几个城市,然后取道武夷山返程。按说都是富裕地区和旅游景区。但各地古玩店的开价并不比武汉高。而我习惯的还价幅度也是他们难以接受的。但每个地方的古玩店都给了我热情的接待。几乎无一例外的奉茶、让座,并因为你是个内行而高兴。我看他们的生意也很清淡,但他们并不因为最终我没买什么东西而表现出不满,好像他们对每个客人都是如此,他们经历得多了。毕竟我是很少有机会去外地逛古董店的,周末的一天,和几个开店的朋友聊天,问道:外地做古玩生意的是不是不大喜欢我们湖北人啊?得到的回答竟然是肯定的。谈话实录如下: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嘛。湖北人容易给人精明的印象。湖北人爱耍小聪明。出价出得别人难以接受。外地开店的真的都很热情。我们也经常有意识不说自己是湖北人。湖北人在古玩行里名声是好像有点不是很好。小气,总想捡别人的漏。 
  哎,湖北人。我是土生土长的、至少上推五代也是道地的湖北人,我爱我的故乡也如爱我的祖国。渊源流长的历史文化,千湖之省的美誉,九省通衢的地理位置,历史上出过那么多的文人、学者、将军、开国元勋,我想无论您身在哪里,只要您在中国,都是不愿也不会轻看湖北的。何况我们自己呢? 
  由是我的思路跑得更远了些。前不久,一个韩国记者来中国,回去后在网上发了一篇《无耻的中国人》,说是他所看到的中国人在火车上用完厕所后如何不冲洗,一对夫妻在车厢里如何让自己的孩子就地小便,街上行人怎么随地吐痰、扔垃圾等等。结果受到了他的许多同胞强烈的斥责。说他所看到的只是极少数,他是个有偏见的民族主义者。甚至有的韩国人说某某媒体聘用这样的人当记者简直就是耻辱!站在外国人的角度想,只要是不怀有特别的偏见,面对中国如此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众多的人口,庞大的规模,迅速的发展,恐怕是很难被轻看、被小看的。 
  三十年来,随着国门打开,无数的中国人走向世界各地,带来了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融合。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适应和习惯我们国家,进而热爱她。那种众多人围观外国人看稀奇的情景再也不存在了,但我亲身经历的几件小事却总让我难以释怀。
  大约10年前,我因公去巴黎。一天清晨,去一个什么广场参观,说是黛安娜和她的男友最后住过的旅馆所在地,而附近则是全巴黎最昂贵的奢侈品商店。我们自然想顺便好奇地开个眼荤。一位同行的老兄就在一家豪华的店铺门口吐了一口恶痰。店主追出来,这老兄很不以为然,自言自语道,又不是吐在他店里,是在人行道上嘛。接着逛隔壁的店,一会儿,那个店主不依不饶,追了过来,摆出一副要找警察的样子。我们不得不用餐巾纸帮他把痰迹处理掉,并再三赔不是,才勉强平熄了店主的怒火。第二天早晨,刚下楼,就听见大厅里有不同语言的争吵声。一打听,原来又是这位仁兄,大约是吸取了昨天的教训,硬是生生地将一口痰吐进了旅店的旅客备用雨伞的伞筒里!他以为是痰盂。可旁边还插着几把雨伞呀!而洞又是那么小,那么深。我的天啊!有公务活动时,对方组织单位会特地预先给我们打招呼,请大家穿西服。我理解这是一种礼节和尊重。有个同行者,内穿一件很旧的保暖内衣,外面套件西服。别人说他不该这么穿法,他却很有理地说,我不喜欢打领带,这不是穿西服了吗? 
  意大利的威尼斯是我们此行将要结束的一站。一个广场上有许多售物的摊车,卖的是各种纪念品。谁都想买点东西,回去送人。一群人七嘴八舌地用蹩脚的英语加比划问价和还价,不知怎地就惹怒了那个意大利人,他挥着手臂,极不耐烦地大声喊道:go!chinese,go!我心里顿时生出一种受辱感。 
  是的,我是中国人,湖北人,我爱我的国家,也如爱我的故乡!
  杂感有个行家说了这样一番话,对我震动很大:“我收藏过于博杂,什么都爱,结果变成什么都爱不了。三年前我开始调整收藏观念,如鼻烟壶我早已不再买了。这些都是旧藏,去年在京见到一只光绪官窑壶,很精美,动了心,但仔细想想还是放弃了。”我是离他的水平很远,离他这个放弃的境界更远。现在也不知道怎么去调整收藏观念。 
  因此,收藏弄到这会不知怎么走了,文章写到这会也不知怎么写了。我觉得是有些枯竭。想起来人一生好混也就在这里。没什么压力,没什么目标或者目标太高,一时难实现时,日子最容易过了。人说艰难的日子记得最清楚,是这个理。如果我现在得要为生存而奔忙或者钱多得非花不可,状态可能要好很多。这种不多不少,刚刚够用,不可奢望的日子,是最平常、最大多数人的日子。人说平淡就是美,其实也是很催人老的哦。所以最难得的是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创造奇迹的人。我们追捧他,歌颂他,恐怕也是因为这样做太难了,我们做不到的原因吧。我就是个比较庸懒的人,总幻想什么奇迹来撞我,做不到在这样的长久的平淡中创出什么奇迹来,心里虽然总是恨恨地想干成一点什么事,可是有什么用呢?除了自扰而外,没任何意义。 
  能在平凡中创出不凡的人,一定要有坚强的意志,他才能咬得定,持得恒。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才能走得正,走得远。一定要有良好的心态,才能静得下,不分神。所谓心无旁骛是也。我这样的人是心中无物又心有旁骛,终是成不了什么气候,因此,收藏到这里也就是玩儿罢。 
  这玩儿算是个口头语吧?就是玩玩,但不是玩一下、耍一耍,而是持续地长久地玩。 
  成熟男人的玩到底有多少种、分多少类,我说不清楚。但认同度最大的恐怕是玩品位、玩身份、玩档次、玩文化、玩高雅、玩老旧、玩闲适、玩修养、玩心情了。这是最能够体现男人的成熟魅力和卓然的了。悟透这个道理,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玩古董和那么多人做古玩了。 
  可正因为如此,却又弄出许多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一贯本来很有点身份的人,就因为要玩出点品位而弄古玩,生生地把自己搞得节衣缩食,衣冠不整,斤斤计较,抠抠掐掐。原来的风格变了,现在的朋友也没了。又比如一位本来较有实力的朋友为了要玩出些档次,几年来活生生地被所谓文物贩子诓去了几十万,家里堆满了假造的古玉。还有位很有些文化的老兄,由于迷上了翡翠,逢绿必买,逢“老”必收,为了养玉,胸口、腰间以及所有口袋里,叮呤咣当用索牵满了他的藏品,一到天热,脱掉外衣,整个人就像给捆绑了似的。 
  可以见得,这玩儿是大有吸引力、是有瘾的哦。玩得癫狂、玩得有病、玩得不能自已者大有人在。既要玩出路子,玩出成就来,又不要玩得痴迷癫狂、走火入魔,实在是件难把握的事。 
  照我看来,像我们这样的年纪,玩出修养,闲适是最最重要的目的!那些被玩的物件,管它是什么。管它值多少银两,都是手段,都是为了目的服务的罢了。什么时候都得记着别给本末倒置的了。 
  玩有玩的套路、玩的学问,每个玩家都希望由浅入深,成为行家。专其一类是一理,触类旁通也是一理。专家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的,宝贝也不是件件都值千 
  儿百万的,咱又不愁吃不愁喝的,弄些个物件在家里摆,在手里磨,时常地炫耀一把,偶尔换些个银子,再到同行开的茶馆胡诌上几篇,就很够了! 
  再整精一些,恐怕悟、学、禅、买、送、丢六个字一个也少不了。有看官说了:你是个猪啊。咋生生地没了一个藏字?其实,这“固”是玩家最大的忌讳。明明是一眼的新活,明明是粗劣的臆造品,因为他花了银子,因为他经过了他的“眼力”,所以他顽固而固执地固守、固藏。明明是一堆狗屎,他硬说要值千金。不仅废了银子,占了地,更重要的是他将为这类东西一直把银子废下去,并且确立起自己的价值观、真假观。一路下来,他是不能也不敢否认他的“宝贝”的,因为那里已经建立了他的精神王国,他的朋友甚至也都小心谨慎地怕它坍塌! 
  说到这里,我是十分地欣赏那些卖漏和送漏了宝贝的玩家的,至少有他一份洒脱。 
  2008年春节期间,去一个年龄相近的同事家走动,刚好他的一位老朋友也在,于是我被介绍为藏家,领我看屋里的瓶瓶罐罐,让我辨认,接着是喝酒,杯盏之间就管不住嘴巴了。面对两个“外行”,大谈起收藏的乐处、意义之类。很有些嘴不由脑的卖弄的样子了,也大有拉他们下水入伙的意思。主人的朋友,也是个学文科但干实业的人士。待我滔滔不绝之后,突然来了一句:“我觉得这收藏古董的确很有趣,但我就是感到一个人的生命太短暂了。”此话一出,让我们大有感触。 
  是啊,现在我们所珍爱的每件古董,无论是自己的、别人的还是国家的,哪一件不是经历了好多代人的悉心收藏?每一代收藏此宝的人,都是将它视作如同生命一般希望永久拥有。惟其如此,它们才会传承到今天而未被毁坏,让我们欣赏或者拥有。不是吗?真正有价值的藏品,每一个至爱于斯的收藏人,拥有的都只是一阵子,一段时间;对于物来说,一个人的生命真的是太短促了哦。 
  所以,凡珍藏之物终将不被你藏,是为必然!或者说,你所以收藏一件真正让你心动的宝贝,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为了它终究不被你独自拥有而流传于世! 
  藏非藏,这样想来,我们的心态就宜调整得更加活络些了,或者享受这个拥有的过程,进而增添生活的情趣,提高些生活的质量;或者认识其价值,得到些感悟,获得些知识;或者适时转化为其他价值形态,得些生活享受;或者传于后代,捐给国家,以尽道义、责任。 
  藏非藏的道理,包含了佛学启迪人们空掉一切外在的追逐、攀援和偏执,破开自己的囚笼,直悟生命的本性。许是每个真走收藏路的人宜当把持的呢! 
  N外看N
    最近忽然想了个“N外看N”的题目。N外看N,放在古玩,就是古玩外看古玩。各位藏友一定会说我疯了,人要想入此道,水深得很,没个十几年的修炼和悟性,门都摸不到,你小子充其量不过是个初学未入门,谈什么古玩外看古玩,岂不是盲人摸象?诚然,深入某事物,认识事物的规律性和本质,是重要的或者说是首要的。 
  但是,我以为跳出该事物,认识事物间的联系,同样是重要的。所谓进得来,出得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古人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亦乃此理矣。 
  N外看N,从认识论来说,是换一个角度,打开视野来认识该事物。先不说古玩,就大的说,如果没有人外看人,只顾及人的满足、幸福和享受,就不可能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和平等等。即使把人的满足弄到及至,最终也将危及人的发展。国外看国也是同理,如果没有世界眼光、站在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认识一国的现状、认识它的优势和劣势、成就和阻障,只会守着老祖宗的经莺歌燕舞,绝不会改革开放。元、明、清青花瓷是重要的,但是如果没有对于单色釉的认识,没有对于彩瓷绘画技法的了解,又怎么去品味它的高雅幽静的韵味呢?和田玉是温润的,籽料是灵秀的,这恰恰是有了对于其他玉种的认识和比较甚至各种石料的认识才能显现出来哦! 
  N外看N,是一种辨证的方法论,它指导我们注意认识该事物和其他事物的联系从而更加客观地认识该事物。古玩是一个大类,有其自身的科学、艺术、经济价值。但这种价值观在放开的视野里并非排他的。当代艺术品并非一文不值,只是我们不喜欢而已。不一定一只清代的碗就肯定比现代名家的某件作品在共同的价值平台上值钱得多,只是我们没有也不愿去认识和研究它,没有去做这种比较而已。想到这点,恐怕我们就不会简单地“去伪存真”了。 
  N外看N,让我们把残缺的放瓶截成瓷板而价值陡升、把老床头的云石板改作插屏而平添情趣。痴迷瓷器者也想了解竹木牙角的价值,研究古玉者也去探访翡翠的好众,玩石者不屑的风砺石,换一个角度却成了文房的雅供。 
  N外看N不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外行看热闹,是跳出来品鉴、比较中欣赏,是共同审美情趣上认识的升华,是穷究“是什么”后对于“为什么”的思考,是执着而不固执,坚守而能辨证。N外看N不止于古玩,亦之于人生与社会。 
  广而言之,在文化艺术、科学领域中的成功者,都可算作藏家,因为他们首先都面临“类”的选择,专注于某一领域而不混杂。然后是对前人成果的集成。再然后是把握前人成果的“精髓”和“核心”,再再然后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探索、创造,亦即认识的新境界。 
  收藏爱好不也是这样吗?首先要有“类”的选择确定,然后要有知识和藏品的集成,再者要有悟性去把握“真谛”谓之“鉴”。而要有认识的新境界就可称之为“家”了。收藏与其他学问的不同之处在于既要领悟于心,又要集藏于型,才能称之为“藏家”。 
  由于这集藏于型的东西是有价值的,并在理论上说应可以升值的,于是人们纷纷进入收藏领域,这固然不是什么坏事。 
  然而,如同学任何手艺,做任何学问一样,方法和技术始终是第一位的。如果我们离开了正确的方法和对规律的认识,一心沉醉于价值连城的国宝,做着从天而降的发财梦,只怕永远也进不了收藏之门。所以,搞收藏不要把追求结果放在第一位,而要把掌握知识认识规律放在第一位,爱好收藏,无论你收藏什么,你都应该把它当学问来做。如此明白的道理,因为有利益的驱动,就不是什么时候都听得进、记得住的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