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众里寻它千百度,原来青春活力的秘方再简单不过。

 施臣001 2016-11-05

胡思乱想是老化的催化剂

众里寻它千百度,原来青春活力的秘方再简单不过。72岁的陈履安教你找回年轻可爱的自己。众里寻它千百度,原来青春活力的秘方再简单不过。

10年前,《康健》刚创刊时曾访问前监察院院长陈履安,谈如何医治人的愚痴,当时的他,身形清瘦却有精神,说话舒缓却有力,花白的头发没有染,自自然然地与黑发共存;10年后,他还是这个样子,岁月似乎没有在他身上留下明显痕迹。

「变了,当然变了。人从出生开始就一天一天在朝老的方向走,怎么可能没变?」72岁的陈履安嗓音沉稳,「开场白」就点破亘古的迷思:人人向往青春永驻、长生不老,但那是不可能的。

他从一个小故事说起。

他当经济部长时,很好奇为什么很多国家把65岁订为退休年龄,后来他去德国参访,一个德国人告诉他,一百多年前,铁血宰相俾斯麦准备推动退休金制度,有人提醒他这样国家财政负担太大、风险很高;当时德国人的平均寿命是48岁,于是俾斯麦决定把可领退休金的年龄订为65岁,足足比平均寿命高17岁,这样国家财政就比较「安全」,因为很少人活到65岁。

而现在,很多国家的国民平均寿命超过75岁,「我们寿命长了,烦恼更多:不但想活得更久,甚至想变年轻。我们应该想想,当人寿再增加数十年时,生活方式、习惯、态度,社会结构、制度应该怎么调整?」学习禅修多年,陈履安说话带著一种超然的态度,站在更高的地方看问题,往往一针见血。

「从古到今有多少人想尽办法想长生不老,但是都没有『得逞』,为什么我们还是不能接受人就是会老?」他反问。他认为,人生真正最重要的是要认识自己的心,找到安住自心的方法,活得健康充实且有意义。

从「吃」开始善待自己

追求青春不老似乎是「社会风气」,但在陈履安眼里,大家却没有真的照顾到身体健康,事实上,多数人都在反其道而行。

最容易观察的例子是「吃」。他说,许多研究已经證实,饮食跟老化关系密切,吃得少而清淡有益健康,但现代人多半吃太多、太精致,「午餐还没消化完就要吃晚餐,餐后还有甜点。身体充满脏的东西去睡觉,怎么可能健康、长寿、年轻?」

他提出两大饮食原则,「马上就可以开始做」:

1.不饿时不吃让身体恢复本能,告诉你何时进食,而且是吃身体需要的东西(例如人体需要较多谷类与蔬果,肉、蛋、牛奶不是非吃不可),而不是只吃觉得好吃的东西。

2.吃到不饿就停止

觉知七分饱就停止进食。

这是非常简单的原则,但陈履安直言「很难做到」,例如有人会说,为了应酬,不得不多吃,或吃是生活艺术、是享受等等。

他担任公职多年,也曾天天应酬,但自从吃素、戒酒后,应酬慢慢减少了,「大概别人觉得我太没『味道』了,」他笑说。

他认为,很多人其实是在用应酬把时间填满、想用应酬减少烦恼,「怕变老,却又把珍贵的生命用不相干的事填满,不是太矛盾了吗?其实很多应酬不参加也没什么关系。如果必须应酬,就吃慢一点,让唾液分泌,帮助消化。」

别被习惯骗了

他也发现,有时身体并不是真的需要食物,但吃已变成习惯,「我们都被习惯骗了。」例如社会上约定俗成的「仪式」就是要吃早午晚三餐,所以即使不饿也得吃,不然很奇怪;吃零食也是习惯,「其实不是饿,而是心不安,所以用动手、动嘴尝味道来暂时逃避心里的不安。」

要对治这种习惯,他建议用智慧去判断,哪些时候真的需要吃,哪些是受广告影响,哪些是习性,而这些习惯合不合理、能不能改?

也有人认为,享受美食是乐趣,更象徵时尚与品味,放弃岂不可惜?陈履安提出另一种思考:听到别人说要追求时尚、品味,很容易产生「别人有,我怎么能没有?」的焦虑、比较心、分别心等负面情绪,增加了心理负担,当然心就不安了,加速老化。

但他并不是要大家完全放弃口腹之欲,虽然他平常吃得简单,但偶尔也会跟朋友上馆子,帮帮餐饮业度过景气寒冬,「偶一为之,皆大欢喜。但不要没有觉性,天天吃得痴肥,然后还得花钱减肥。」

付出但不求回报,让人平静充实

除了注意饮食,陈履安还有一个保持年轻活力的秘诀:每天多关心、帮助别人,大忙小忙都帮,「每个人随时都可以做。就算只是给别人一个微笑,不是也能让彼此都快乐一点吗?」

正值景气谷底,陈履安最近却爽快答应朋友的请托,接任一家寿险公司的董事长。「我不只是为这家公司工作,也希望能为整个保险业做一点事。没有个人利益,就会快乐。」

他从口袋掏出一张剪报,是昨天一位中小企业负责人的投书,说公司受金融风暴牵累,财务吃紧,迟迟等不到政府与银行相挺,恐怕即将关门歇业。陈履安说与《康健》访谈后,下午就要打听这位企业主的联络方式,「看看能帮上什么忙。」

最近他还收到朋友的电子邮件,说有一处流浪狗收容所有三百多只狗,如果再没有人认养它们,就要被安乐死。而执行单位因经费有限,用针打进狗儿的肺,让它们不能呼吸,窒息而死。「后面的狗在等待,看到同伴的哀嚎惨状会流泪,」陈履安沉痛地转述。

他已把这封信转寄亲友,请大家帮忙认养、拯救生命;他也准备亲自去收容所看看,了解他们的困难,「小狗一样有尊严。」

陈履安说,感同身受是一种自然的感觉,要培养,众生的苦乐就是我的苦乐,常保持在这种「一体感」中,心就在转换,问自己能做些什么,帮助众生减少痛苦。

而且做完就放下,不求回馈。「当你把焦点放在帮助别人、而不是为自己的时候,你会很放松、平静、那一刹那心里会非常充实。」陈履安强调,这并不是什么深奥的学说,「你自己可以去经验、證明,」学科学的他一再这么说。他也认为可以用心念来帮助自己与别人健康快乐。

20几年前陈履安在当国科会主委时,曾推动国内学者研究气功、念力等当时看来很「另类」的领域,而现在西方的研究已證明,人的心念确实是一种能量,不但可以影响微生物和植物生长,还有疗瘉功能。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曾做过一个研究,研究者在志愿者身上注射一种药,让他们的下巴痛,然后再注射另一种药减轻疼痛。结果大约有80%的人觉得疼痛减轻了。

其实,第二次注射的是生理食盐水,根本不是药。「当人相信时,脑就会启动身体自我治疗的功能,」陈履安说。

他鼓励大家开发心念的力量,应用在为别人祝福上,「这种能力人人都有。」

例如亲友生病,你可以先让自己安静下来,集中精神,投射念力,诚心祝愿亲友的健康好转,「不是用念力杀死坏细胞,而是祝愿身体恢复本来的平衡状态,也就是中国人说的『致中和』,」他说明。而且,当你在祝愿别人健康安好的时候,其实也在治疗自己。

念力,其实就是真诚心、单纯的赤子心,常常练习心念的力量,就在开发智慧,他说。

挑战执著,就会看见真实的自己

但他感慨,现在多数人都把念力应用在竞争、赚钱、要拚要赢,很多书在教人在几岁前赚到第一桶金、赚到几百万,有些媒体常报导有钱人的生活、告诉大家怎样才叫成功,「制造很多虚幻假象,灌输错误的价值观,让人起烦恼、觉得挫折,当然老得快,如果还生起嫉妒心,更会让人生病。」

「这次金融海啸告诉我们,不要做不相干的梦,」他恳切地说。

陈履安在人生颠峰期接触佛法后,人生为之改观,选择一条不一样的路,要多做教化人心、利益众生的事。他也鼓励大家挑战主流价值观,例如可以自问:「那些成功的人跟我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不教育如何培养『成就』感?」

「把自己从似是而非的价值观释放出来,你会活得很自由,会看见本来可爱的你,每天活得淡泊而有力,就是年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