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点 | 特级教师:学生往好的方向改变,需要这3样

 光明老师 2016-11-05

教师更多的是通过自身学术魅力、行为示范影响学生,而不是什么“严师出高徒”之类。

学生的真正改变是通过生活的触动、自身的反思、修养的提升而促成的。而这个过程总是十分漫长的,需要教师静静等候。


作者 | 曹书德(北京市十一学校特级教师)

明白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他们既是未成年人,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有时,我们把他们看作是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反反复复地训导他们,时时处处管控他们,唯恐他们不思进取,犯了错误。此时,我们往往忘记了他们也是有尊严、有隐私、有独立意识的人。

有时,我们又把他们看作是应该和咱们成年人一样有理性、有责任、稳重成熟的大人,一旦他们神态举止表现出孩子气息,就会怒不可遏,严加管束。殊不知,此时我们又忘记了他们是成长中的孩子,他们一定要经历幼稚、肤浅、冲动、宣泄这样一个感性化、情绪化的阶段。所以,我这里所说的学校和教师把学生当人看,是指把学生看作成长过程中的有独立人格的人。这儿的关键词有两个,即“成长过程中”和“独立人格”,它们必须紧紧结合在一起,不能拆开了看待学生。

让学生参与相关事务的讨论和决策

前一段时间,我们十一学校师生微信圈里热议起了要不要穿校服这件事。有老师写了《学生为什么必须穿校服》一文广为传播,马上就有学生写了《服?不服!》的文章予以反驳,甚至还有学生写了《学生为什么必须佩戴校长像章》的文章进行讽刺。当然更多的学生却是热爱校服、主张穿校服的,他们是从学校的身份证明、品牌效应、文化认同等角度看待校服的。

经过这样一场讨论,穿校服的同学增添了一份自豪,不穿的人就有了一丝羞愧。其实,十一学校多年前就实现了学生校服款式、颜色、型号的多样化,那也是学生不断争取、参与讨论和设计的成果。有些老师可能觉得这个过程没有多大必要,学生参与进来弄出了反对意见,这有什么好呢?好处实在太大了!一是调动了学生关注和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管理的意识,这是作为未来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二是引导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习选择、思考、判断,而不是一味地听从他人的安排;三是明确了一项规则包含的意义和精神,从而在执行时才是发自内心的认同,而不是被迫。

学校和教师特别是要听取不同的声音,尊重那些提出反对意见的同学。

分清学生“私域”和“公域”

“私域”的东西可以由学生比较亲近的老师私下了解、沟通与教育,切不可大张旗鼓实施公开处罚。我甚至觉得学生的行为只要不妨碍他人,没有必要纳入惩戒的范围。

但“公域”方面的规则就不一样了,不遵守这些规则可能对他人和社会带来妨碍、甚至伤害,那当然应该根据规则和程序进行调查和惩戒。

“私域”和“公域”不分,甚至重“私域”而忽略“公域”,这样既干涉了学生个人的生活,剥夺了学生个人选择权,又让学生觉得公共领域的规则无关紧要。

尊重学生本真的特性

我的一个学生,前不久中秋放假完了后回到学校,交来一篇随笔《中秋之夜》。写的是中秋放假后,爸爸妈妈到上海去了,留下我一人在家里。八月十五晚上,我到阳台上望着圆圆的明月,情不自禁思念远在外地的亲人。想到平常父母如何如何关爱我,如何如何教育我,就越发觉得做父母的太不容易了,我应该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帮助他们。我应该承担起一个男子汉的责任,分担父母的辛劳和家庭的事务。

我觉得这文章写得很好,准备向班上同学推荐,就把作者叫到我面前。我说求证一下,这个事是不是真的呀?他就瞪着眼睛望着我,说:“你怀疑啊?”我说我想求证一下,待会儿跟同学们推荐,免得同学们笑话啊。他说那你就算了,这真是假的。他说,就一个是真的,我爸爸妈妈确实那天到上海去了,我一个人在家里,真高兴啊,我玩了一通宵的游戏啊!

我听了十分吃惊,问他这个文章是怎么出来的?他说别人不都是这么写的吗?特别是中秋之夜,爸爸妈妈不在家,我思念他们,那肯定就是这样写的。作为随笔,我当然可以把它视作小说,“我”是凭想象虚构的。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已经见多了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却扭扭捏捏的学生干部。

其实,教师更多的是通过自身学术魅力、行为示范影响学生,而不是什么“严师出高徒”之类。学生的真正改变是通过生活的触动、自身的反思、修养的提升而促成的。而这个过程总是十分漫长的,需要教师静静等候。

 

来源 | 《江西教育》(有删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