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禅意与根雕

 草原千里马dnq 2016-11-05

一次,笔者受邀出席在开化“根宫佛国”举办的“禅意·根艺学术研讨会”,由此机缘,对禅意与根雕进行一番比较与审视。




“禅”是什么?谁也无法彻底讲明,就像“道”一样,“道可道,非常道”,而“禅”也许比“道”解释起来还要难,因为禅的最高境界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与思维言说的层次不同”,也就是所谓的“妙高顶上,不可言传”。

相传佛陀在灵山法会上,登座拈起花朵展示大众,当时众人都不知所示何意。只有迦叶尊者微微一笑,佛陀就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于是“禅”就这样开始传承。“禅”的最大特点是“意会”或者“心会”,不注重言传,启发以始、点到为止,甚至只用一个手势或一个表情,让你自己去琢磨、感悟。原因是很多属于心灵与智慧层面的东西无法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达,是一种“经验”、体验,并且未曾经验过的事物通过他人的语言来得到体验是非常困难的,如能体验到也是受了“诱导”,不是从自己的本意出发。




佛教中的“菩提”,梵文释义即“觉”,也就是觉悟、智慧,因佛陀悟道于菩提树下,故名“菩提”。菩提之心,就是成佛之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禅宗主要讲“悟”,明心见性。相传,禅宗五祖弘忍欲传其衣钵,叫众僧各举一偈(即让众人作一首揭示佛理的诗)。大弟子神秀“博通三藏”,讲经说法头头是道,众僧都认为(衣钵)非他莫属,故不与之争。神秀也志在必得,认真对待,竭尽其智作了一偈,偈云:“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五祖认为神秀尚未“明心见性”,不能传予衣钵,叫他继续修行。负责担水劈柴的慧能,听说此事,因为不会写字,便叫人帮他在过路通道的墙壁上,写了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见后,认定这偈的作者慧能已开悟,最后把衣钵传于他,于是慧能成为禅宗六祖。从这则故事中可以窥见“禅”的精髓和独到之处。所谓“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实是得其真机”。慧能有语,“迷时师渡,悟时自渡”。可见,得“道”,可以受别人启发点化,也可自我觉悟,只要悟得个中妙谛,便是得道。




根雕与佛家的结缘由来已久。唐代诗人韩愈《题木居士二首》,诗云“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韩愈之诗虽有讽喻之嫌,但至少说明僧佛题材的根雕在唐代就已出现。到了晚唐、五代时期,根雕与佛家的关系更为密切。如贯休《十六罗汉图》中有大量的禅榻、禅椅、禅杖等器具出现,当然与今天的“根宫佛国”相比,只能称为小儿科。无论是单件体量,还是整体场面、气势,都无法相比。可以这么说,开化根雕前无古人,后难有来者。然而开化根雕能有今天的成就,并让国人乃至世界惊叹,这和主人的胆魄、眼光、恒心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以及整个团队的合作有直接关系。




然而艺无顶点,学无止境。更何况佛法无边,禅意高深。即使是毕生修炼,也只能是懂些皮毛,很难抵及堂奥。传说,有人去寺院向六祖慧能讨活干。六祖问他会干什么?那人答,会塑佛像,六祖让其试试。那人很快塑了一尊七寸左右的佛像,可见其技艺精湛、曲尽其妙。但是,六祖却说他只懂技性,不懂佛性,因为塑造佛像,不同于凡人,也有别于神仙、道士、仕女,除了形式的美感,还要有造佛的规矩、法度,如眼观三尺、垂而不闭,鼻要竖直,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等,甚至要体现出佛陀的庄严、慈祥和敬畏感,这就需要根雕艺人不仅要掌握高超、娴熟的技术和随机应变的能力,而且要不断积累丰富的学养,如佛学、禅理。唯此,才能创作出真正的高境界作品。




另一次在根雕大展中,笔者曾看到一件阴沉木的作品,表现的是佛陀的形象。可惜这块材料中间有个大洞,位置正好在胸部,作者不去拼、镶,顺其自然,取名为《随缘》,名字取得不错,很有禅意,但笔者想如果把题名改为《空》,可能禅意更深,而且形象与意境更为吻合。之前笔者曾去永安参观石林风景区,发现有一处石洞,其门洞的形状酷似一尊立观音,旁边竖着块牌子叫“不二法门”,也颇有禅意。




在那次的“禅意·根艺学术研讨会”上,有专家提出,既然称“根宫佛国”,就不能放门神、财神之类的神仙,意见提的很中肯,也不无道理。主办方表示赞同,但笔者觉得无妨,否则,对题材的限制太大,势必影响根材的利用率以及作者的创造力,也影响作品的丰富性。笔者则认为,与其把儒、道、仙排斥在外,不如干脆把各教集聚起来,设一大堂,在门楣上挂一块匾,题为“殊途同归”,如此,不但富有“禅意”,更能体现佛法的圆通、平等以及佛家的宽容、大度和主人的胸怀、气量。其实,洞宾先师归依黄龙、财神皈依普贤、王灵官归依地藏,文昌归依释迦牟尼佛等等都是有其传说、故事,这就是“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所谓道家、儒家、佛家,其精神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一致的。




总而言之,“禅”的精髓就是“智慧”,是东方文化特有的大智慧。而禅的智慧是宇宙的真谛,就是自然规律,即是对事物及其本质的感悟与把握,是超越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直觉思维。常言“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就是“禅”的作用,是心灵的感悟与体会,远非言语所能表达。

一位禅僧问赵州禅师,怎样才能开悟?这位赵州禅师像有什么事,急忙站起来,想去撒尿,其意思就是,很多事只有自己心里明白,要自己去体验体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很难表达;其次,开悟不是有多艰难,“决定成佛,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想到什么就去做,别在思想上打转,知行合一,跟吃饭、睡觉一样的平常心去对待,劈柴、担水都可以开悟。




根雕也一样,有人不会写论文,但悟性极高,作品巧思妙构,物我交融,出奇制胜,实际上已得根雕艺术的真趣妙谛,这就是“用作品来讲话”,有道“艺品即人品”,尤其是与众不同的根雕艺术,重在发现、贵在自然,微妙之处不在用手,而靠用心。根雕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点化”,不是塑造,只有得于心,才能应于手。而大自然的根,就像天书,有序有章,自然而然,只是人类无法读懂,这就需要艺术家用“心眼”去发现,用智慧去“点化”,因此只能意会,很难言传、手教。可见,要想创造出高境界的根雕作品,必须要禅意、匠心和巧手三者高度融汇、默契配合。

“根宫佛国”之所以能成为以“根雕艺术”为主题的国家5A级景区,除政府支持、领导卓见之外,主要是因为把禅意和匠心用根雕这一载体,巧妙地嫁接和运用到建筑、装饰及实用器具上,即通过“艺术生活化”的手段,最终达到“生活艺术化”的目的,这就是徐谷青先生为之多年探索的成果。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解决了“艺术如何贴近生活”这一难题,也找到了一条根雕艺术的出路。




也许有人会有不同的看法,认为根雕是门高雅、独特的艺术,这类做法是否太生活化,有损艺术品位?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一切艺术都是在为生活服务。如果说,创作欣赏的作品陈列在案头是为了让观众得到审美愉悦或思想启迪,那么,把它结合在建筑装饰和实用器具上,在产生审美功能和教化作用的同时,还增加了实用功能,甚至可以直接使用,经常触摸,自然更能产生亲近感和融合感。器物如人,越接触越交流越有感情,这就是古董之所以宝贵值钱的道理。况且现代人大都生活在城市这个冰冷坚硬的钢筋水泥森林里,远离大自然的温暖祥和的怀抱,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情感越来越淡化,久之难免产生畸形、冷漠的心理。这样的生活环境,对人类尤其对儿童的成长非常不利,要知道,人既有社会属性,也有自然属性。说到底,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产物,和动、植物没太大的差别,只是人类多了点想象力而已,而大自然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祖先本就是从巢居、穴居中过来的,在大自然中获得灵感和智慧,无数的发明创造也都是受大自然的启发,人类和自然有一层割舍不断的关系。其实,如今,越是文明发达的国家越想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这是人类反思后作出的正确选择,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明和智慧;只有那些愚不可及者才会为了“现代化”去肆意破坏自然、远离自然……




尤其值得肯定的是“根宫佛国”的“醉根山房”,成功地把根雕艺术直接融入了吃住游。当今这个时代吃住游是人类生活中的三大主题,也是消费的重头戏。任何行业、门类,若能接好这几条线,就会有无限的生存发展空间。东阳木雕之所以能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主要原因是它可以与建筑和家具结合在一起,如宾馆、饭店、KTV、茶室等室内装饰以及床、柜、椅等实用家私雕刻,都有东阳木雕的身影,故东阳木雕至今依然红红火火,甚至比过去更繁荣。这里所说的红火、繁荣,主要是指浮雕,由于是平面雕刻,图案可以附着在建筑和家具的木面上进行雕刻,这样就可以与建筑和家私结合,成为实用兼欣赏功能的器物,所以量大面广;而同样是东阳木雕,圆雕就没那么幸运了。圆雕是三维空间,独立成器,大多作为案头摆件,属于纯欣赏品,不是生活必需品,可有可无。遇上不差钱又懂欣赏的买家,可能会偶尔买几件,除此之外很少有人感兴趣。所以,除了图案装饰类的木雕,一般木雕、根雕购买的人极少,自然会制约根雕艺术和产业的发展,而徐谷青先生的“醉根山房”直接把根雕艺术嫁接到建筑构件和实用装饰器物上,这是个大胆的尝试,既开拓出一条前人几乎没有走过的新路,也是在探索根雕艺术的发展之“道”。




说到底,“禅意”这个词并不是高不可攀,它必须在生活中有所体现,如禅宗的“德山棒”、“临济喝”、“云门饼”、“赵州茶”,所以也可以说是最务实的。反观“醉根山房”的构件和装饰,选用的很多都是树根原汁原味的部分,根瘤、树身、也有锯开呈片状的树根的切面等等。也许单独作为一个物件可能完全不起眼、派不上用场,但通过独到的设计、合理的摆放、精心的布排、巧妙的点化,产生了与众不同、甚至“惊心动魄”的艺术美,这本身就可以看作是一种“禅意”与“根趣”的融合。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悟者头头皆是“道”,觉人处处不无“禅”。其实,“道”和“禅”无时无处不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自己没有“慧眼”与“佛心”去发现而已。关于“道”和“禅”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如果“道”是宇宙运行的道理和事物生存发展的必然规律,“禅”就是人类探索和见证宇宙奥妙及自身生存、生活的哲理和智慧。那么,“根雕”与“禅意”的融会贯通就是天趣、工巧、智慧三者的有机结合与完美统一。



 

   张德和浙江省象山人,1955年出生,中国竹工、中国、浙江省、中国根学会理事、中国民会会、浙江省根学会副主席、浙江省工业协会学会副主任、浙江省竹根雕专业委员会主任

 



感谢阅读 · 欢迎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