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不知道的长平疑云!长平之战全面解析

 好了明理 2016-11-05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的一条分界线,此战之前,赵国是秦国统一道路上的最大对手,数次大败秦国。此战之后,赵国一蹶不振,从此失去与秦对峙的实力,六国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由于长平之战决定了战国历史最后的走向,因此这场战争由于意义重大,历来受到各方人士的关注与议论,人们对赵国失败的责任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不是讲述长平之战的过程,而是通过分析还原一个更真实的长平之战,以下将逐条解析长平之战的种种疑云。

你不知道的长平疑云!长平之战全面解析

一、赵国是否应该接受上党

赵国接受韩国上党是引发长平之战的直接原因。有一种观点是既然赵国在长平惨败,那么接受上党就是一个错误,是赵国君臣贪图眼前利益的表现。这种观点非常符合生活中的一些习惯性思维,既然失败了,那么以前所做的一切都是错误的。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可惜,都是事后诸葛亮。影响战争胜负的事件有很多,不能武断地认为战争失败了就否定战争的决策正确性。

赵国接受长平只是造成了秦、赵交战局面,而是直接导致了赵国战败。因为秦、赵之间,军事实力相差不大,从历次交战记录上也看不出哪方更强。在秦、赵最近的交锋中,赵国在阏与和几连败秦军。

赵国是山东六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而秦国又以统一四海为己任。所以两大强国之间的对决终究会发生,这是历史的必然。在对决之前,谁获取的资源越丰富,谁在对决中就越有优势。秦国如此,赵国亦是如此,所以才会有渑池之战,秦赵两国联合瓜分中原,赵攻齐、魏,秦攻楚来各自壮大,为将来的对决做准备。鄢郢之战楚国被削弱后,秦国的首攻目标又放在了韩、魏。

秦国攻长平本意是要消灭韩国,没想到赵国却突然接受韩国的上党,打乱了秦国的规划,秦国不得不提前考虑与赵国进行大决战。上党郡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它据守着邯郸的门户。一旦上党落入秦国,就会给赵国都城邯郸造成威胁。如果赵国接受上党就能在与秦国的最后对决之前不费吹灰之力占据一块战略意义极重的区域。不利之处是,上党郡无法为庞大的驻防军提供充足的口粮,与赵都邯郸之间又隔着太行山,只有一条小路可以通过,运输粮食效率低下,粮食问题将会成为制约赵军战斗力的瓶颈。

秦、赵对决是大势所趋,接受上党只是导火索,不是根本原因,就像说萨拉热窝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所以,赵国想接受上党没有问题,问题是赵国可曾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做好与秦国对决的准备了么?

二、如何接受上党

对长平之战的争论中,有一个环节不曾被他人注意。抛开赵国该不该接受上党这个问题不论,赵国接收上党的心态很值得怀疑。从进展的速度,我们有理由怀疑,赵国单纯地将上党看做韩国送上的大礼物,而忽略了背后的秦国危险。如果说该不该接受上党还存有争议,那么赵国接受上党的具体做法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了。关于上党问题的争论与其说是赵国该不该接受上党毋宁说是如何接受上党。

如果赵孝成王能够深刻认识到接受韩国上党便意味着与秦国开战,赵军无论如何也不会两个月才送去迟来的爱,上党也不会在秦、赵交战初期便轻易地落入敌手。赵国恰当的做法是,第一时间派军队接管上党,广积钱粮,厉兵秣马以待秦军的到来。如此上党才能发挥出它的战略价值。

你不知道的长平疑云!长平之战全面解析

三、换将

赵国用赵括代替廉颇历来被史学家看做是赵国失败的直接原因。不否认赵孝成王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赵孝成王确实是政治经验不足,同时也是军事上的门外汉。一般说法是说他不听赵括母亲等人的忠告,仅凭范雎别有用心传播的一些街谈巷议就作出了改变国运的一项人事决,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赵孝成王自持力不强是一个方面,但最主要的是范雎散布的谣言正好切中赵孝成王和大臣们内心的想法,赵孝成王绝不是傻瓜,从长平之后的作为来看,他也绝不是昏君。

赵国换将的根本原因是赵国的综合国力不如秦国,此时的赵国出现粮荒,赵孝成王四处求救,均遭拒绝。赵国与秦国在前线僵持已过三年,而廉颇又迟迟未能与秦决战,这种高强度、长时间的军事对抗对年轻的赵孝成王来说无异于煎熬。死亡是痛苦的,比死亡更痛苦的是等待死亡。赵孝成王已经乱了方寸,只是为了打破僵局而打破僵局。在这种情况下,换将是必须的,问题是换谁?

当时赵国能拿得出手的名将大有人在,问题是能不能用于长平?名将赵奢已死,齐将田单、燕将乐毅都在赵国,但不能用,谁放心将决定本国命运的大战交给外国人指挥,何况还是在不是万不得以的情况下。因此,久负盛名的赵括便成了唯一的选择。

四、赵括的抉择

赵括作为长平之战赵军的最高指挥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战争是一门非常实际的学问,对待战争,最优秀的统帅表现出来的是深深的敬畏。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很多,没有谁敢保证一切尽在掌握中。赵括所了解的战争是抽象的战争,而不是真实的战争,但不代表赵国没有应对真实战争的能力。赵括他骄傲自大的性格又使其对自己的缺陷缺乏清醒的认识才是根本。

赵括接手兵权之后,在没有做太多的侦察工作,连对方将领都没有弄清楚的前提下,便草率地选择了中央突破。赵括的军事理论依据是“以逸待劳”,“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然而他的一切结论都是在不了解秦军动向,或者说想当然地认为秦军不会发生变化的前提下得出的。

在赵括发起主动进攻以后,秦军兵分两路,一路迂回到赵军大营的背后,从正面朝赵国东垒大本营攻去。另一路去截断了赵军通往邯郸的补给线。

赵括的想法是速战速决,在粮草用完之前,击败丹河东岸的秦军主力,然后回师夹击秦军的这两支奇兵,方可挽回颓势。这个战术本身是没有问题的,秦军分了不少兵去抄赵军后路,其丹河西面防守一定空虚,赵括三十余万大军全力猛攻,也不是没有翻盘的机会。

可惜,白起竟然学起了廉颇的龟缩战术,赵军无从进攻,同时秦军不断袭扰,搞得赵括首尾难顾,晕头转向。赵军屡战不克,精疲力竭,断粮后,秦军包围了赵军,赵括率军突围,被箭射死,赵军因主帅阵亡陷入群龙无首的混乱状态,纷纷放下武器,老老实实做了俘虏。

虽说赵括本人有缺陷,并在战争早期一度使得赵军处于不利,但一旦他发现自己的错误后做出的紧急判断还是很准确的,并为此作出巨大努力,不能一味地以“纸上谈兵”的说法去看待他。战争的结果从他一开始的盲目就注定了,之后赵军都是处处被动,直到失败。

你不知道的长平疑云!长平之战全面解析

五、五国的旁观

一般说法认为秦强赵弱,而且秦国号为暴秦,已有席卷天下之势,因此,其余五国应该团结起来对抗秦国。事实上,这个道理人家都懂,以前也是这么做的。秦国攻打魏国时,其他国家就会派援军相助,迫使秦国数次铩羽而归。这种不成文的相互救援机制在长平之战时却失灵。秦、赵对抗的三年多,其余五国眼睁睁地看着,赵军被包围的四十九天里,其余五国依然在眼睁睁地看着,或许还有点幸灾乐祸呢!曾经的友邦为什么一致选择了袖手旁观?

原因是多方面的,战争之初,秦国用土地稳住了韩、魏。战争之中,赵国试图屈服,秦昭王、范雎又从中巧施妙计,让五国感觉到赵国不是一个值得相助的盟友。

但是,所有这一切都不足以作为五国袖手旁观的理由。从地缘来说,其余五国对赵国的恐惧未必小于秦国。对他国而言,秦国和赵国都是强国,哪个都是威胁。赵国败,六国尚能重拾当年合纵,对抗秦国;若赵国胜,秦国龟缩关中,那么赵国势必扩张,而扩张的方向绝不会是秦国,只会是更好欺负的燕国、齐国和魏国。所以五国在秦赵没有分出胜负之前,是绝不会有所行动的。

六、兵力

长平之战秦赵两军先后投入兵力总计超百万,有没有可能?

当今很多人认为,《史记》中记载赵军有四十五万这个说法,是夸大之词。事实上,战国后期中国的人口保守估计也应该有近三千万。秦赵都是大国,两国的人口数加起来近一千多万,一千多万出一百万兵,完全属于正常水平。

战国时代的农业水平远超春秋,各国也非常重视人口发展,所以虽然当时战争频仍,但人口速度增长依旧很快,春秋时的大城市人口最多不过几万,而战国时大城市的人口都在几十万上下。

据苏秦说,临淄有七万户,每户可出三男子,“不待发于县,而临淄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而临淄、邯郸历来并称。等量齐观,邯郸至少也能出十万人,这是保守数字。另外,赵国还有上党郡、太原郡、雁门郡、云中郡、代郡、安平郡五个郡,其中上党郡有二十四县,太原郡有三十七县,代郡有三十六县,这是史书有明确记载的。按每郡二十个县计,则赵国六郡合计120个县。每县出兵三千人,则120县合计三十六万人。加上邯郸等大都会的至少十万人,所以,赵国凑出四十五万人马,不成问题,当然,也不排除这里面包括民夫的可能。赵国后来曾“急请粟于齐、魏、楚”,说明赵国本土已经没有粮食吃了。如果不是前线布置了四十万之众,当不至于把本土的粮食都吃光。

那么秦国损失多少人呢?

白起的一句话泄漏天机:“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如果以秦军五十万人来计,那么损失过半则至少是二十五万。

这并不光是围困赵括时的损失,而是三年长平之战的整体损失。正是因为《史记》含糊不清的记录,让后世对秦军伤亡人数也颇感困惑。白起说的“死者过半”又从何而来呢?所以说赵括突围过程中,绝不仅仅战死五万人,正所谓困兽犹斗,秦军也付出惨重的代价。

秦军另一个重大伤亡,应该是攻克西壁垒时造成的。当时秦军主将王龁在两个月的时间内,突破廉颇精心构筑的西壁垒防线,没有付出巨大的代价,是不可以做到的。

你不知道的长平疑云!长平之战全面解析

七、杀俘

现在的史书都说,秦军坑杀赵军四十五万,事实上,赵卒被坑杀的俘虏,人数当不足四十万。一开始,赵卒全军四十五万,廉颇先丧其五万(亡五都尉)。在接下来赵括指挥的战斗阶段,历经几次惨烈血战,赵卒战死沙场许多,并且使“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白起语)。秦卒死亡过半,赵军至少也应当阵亡过半。所以,赵军最后投降时,应该只有二十万。也就是说,最终被坑杀的,可能只有二十万人,而且还含有数目不小的非战斗服役人员,比如喂马的、做饭的、修车辆器械的、搬道具的。

坑杀这二十万人,秦军不至于愚蠢到一个一个地挖坑,一个一个地活埋——那得消耗多少人工小时数啊,一戟上去戳死多经济啊。从长平野外考古来看,有的白骨胳膊大腿有明显断裂的痕迹,有的胸腔内遗有箭头,还有的仅见躯干而无头颅,都堆积在自然沟壑里,当属被集体扑杀而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