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冲冠一怒为红颜。 说的便是吴三桂为了陈圆圆,引清军入关的故事。似乎,之所以入关,就是因为红颜女子陈圆圆。 那么问题来了,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到底赖不赖陈圆圆? ![]() 人要叛离国家,看似鲁莽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得从人性去分析。 人要叛离国家,看似鲁莽,实则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要让一个人叛离国家,一般来看只有在自己的国家生存没有希望。或者说感觉自己将要被迫害,才会有那么个投生敌国求生存的想法。他的离开,可能不被很多国人所理解,国人习惯上的就说他们这是“叛逃”。 叛逃者叛逃了,虽然获得了敌国求生存的机会,但他是需要想很多事儿的,要算计的更多。敌国不比以往的人、事、环境,他需要跟过去告别。所以没有什么“冲冠一怒为红颜”看起来简单浪漫的故事。 ![]() 叛逃者逃不过“历史评价” 可能没人知道后世历史由谁来写,写成的历史又会由谁来翻案。所有就有了叛逃者即使一时受诽谤,在后世也不见得在能够在较大尺幅的历史叙述上吃亏。 比如田单,比如杨继业,比如吴三桂。 历史评价有太多的不定性,而且很高。那么就会产生一种造反有理起来盗亦有道的松动。 吴三桂就是个例子。 想那吴三桂凭借多年军功得以不断高升,可谓是平步青云。 李自成攻打北京城,崇祯帝给了吴三桂一个平西伯的帽子,入京“勤王”。几十万军民西向,他犹豫不决,举棋不定,到底要不要去救驾? 京师陷落、崇祯殉难。作为一个军阀,吴三桂遂掉转马头返回山海关,很明显,权利太诱惑。为了既得利益,他不是归降李自成,就是投靠清军。 吴三桂自己举棋不定,李自成如此,多尔衮也是如此。 对多尔衮而言,是绕道蒙古迅速出兵,还是保存实力缓兵徐图,多尔衮搞不定的是怎么打。 对李自成而言,吴三桂的重要很关键,宛如背上的芒刺,是剿杀还是安抚,李自成搞不定的是两难。 终究,李自成为了休养生息,派人劝降了吴三桂。吴三桂投降了,可走到永平府西沙河驿的时候,又返回了山海关。 他为什么返回山海关,后世有三说: 1李自成狠狠修理了吴三桂他爹吴襄一顿 2吴三桂爱妾陈圆圆为刘宗敏劫去 3吴三桂在西沙河驿遇上了一个道士 哪个是吴三桂引清军入关的原因? 笔者认为是这样的: 李自成修理吴三桂他爹吴襄,着实是让吴三桂很气愤的; 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为大顺军将领刘宗敏劫了去,也是让吴三桂很恼火的。 但真正,让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却是因为那个道士的点化。 破庙门口,道士见大将军仪仗不回避,吴三桂心实异之,站立不坐。道士的一句“将军是挨着箦(贼)坐?还是捱着垆(虏)坐”?吴三桂一听即明。 以箦扑垆,火势越盛;以垆焚箦,顷刻间灰飞烟灭。看似滑稽可笑,说的可不是当时吴三桂的处境?一个两难境地。 ![]() 无论投靠哪一边,都不具备道德的正当性 吴三桂需要一个道德的正当性。即便要不道德了,也得由力量而定夺道德评价。很显然,一个以军事行动之成败考虑的结果,吴三桂只能选择满清。 吴三桂不是宋初的曹彬,愿意被政治领袖玩。他宁愿自己玩,于是才有了所谓的,浪漫主义色彩的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 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到底赖不赖陈圆圆? 很显然,与道士点化相比,陈圆圆不过是一个幌子而已。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