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灰笼暖袖先知,银丝香飘篆一丝。 顶伴梅花平出网,展环竹节卧生枝。 不愁冻玉棋难捻,且喜元霜笔易持。 纵使诗家寒到骨,阳春腕底已生姿。 围炉对酒,在我看来是相当具有东方美学的一幅“嬉皮士”画面;握炉闲聊,自然是另外一番景象,全然不同,虽说都是取暖。 应该要有纤纤玉手和脂粉香气,小姐或夫人端捧着那掌上玩意儿,晕不出像前者那样的大片豪言壮志,只能暖个片面儿袖珍。 事出有因,不仅仅是因为最近到小雪了。 前些日子在旧货市场,淘到一个铜制暖手炉,不过是在一个艳阳高照的南洋冬日市场里,大家穿着沙滩装挤来挤去,略微诡异的场景。除了摊主甚少看到其余亚洲面孔,老外都喜欢这些“made in China”,但抱怨得到旧货市场来寻,价格才美丽。 老板说是晚清时留下的铜手炉,南瓜型的小盒子,盖上有密密的孔眼,放进一点木炭,点燃了,有孔的盖子可以通气助燃,也可以散发热气。手炉还有系,把手儿,拎着就行。我买的这个朴实无华,一看就是小户人家的姑娘用的,和贵妃扯不上干系。 因为是个门外汉,仅对造型奇巧的小物件感兴趣,没有藏品,也没有闲钱,观摩和品味只能放到市场和博物馆,考究只能跑跑图书馆,翻翻文本,但又怕写杂了惹人嫌或耻笑,所以本本分分引经据典,同时谨记小手炉“短小精干”的特点,须以秉承。 手炉的称号很多,“袖炉”、“捧炉”、“火笼”,我以为它算是在林林总总的各类收藏品中较为冷门的一块。因为比起剔透纯粹的瓷器、玉器,或是发金发灿的金银、珠宝,它的确是小家碧玉,可再对比起来又觉得只有它是实用的。 苏州的姜晋学者,著有一本《中国传统手炉》,里面提到民间手炉的最早蓝本,应是汉晋时期焚香用的博山熏炉,集器盖和炉身为一体,成了暖手炉的基本形态代表。 “博山熏炉造型奇特,尤如一只硕大的花蕾矗立在盆盏上,细看花蕾上山峦起伏,山势峻峭,云雾叠嶂,神兽隐现,这就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也是博山熏炉名称的由来。” 而真正炙手可热,要等到明清以后了。 江浙地区素来以手工艺发达闻名,且又是如此精雕细琢的玲珑之物,跟江南水乡配成一套。此地的民间工匠是在宣德炉工艺的基础上,制作出的铜手炉,例如明代嘉兴制炉名匠张鸣岐的炉子,名家典范,说是“铜质匀净,光泽古雅,花纹精细,整炉不用镶嵌或焊接,全用榔头手工敲击出来,炉盖上的雕镂很细,但用脚踏不瘪”,收藏意义大于取暖,达官显贵家的女子们,乐意从袖中掏出炫耀。 关于“张炉”为何不烫手,行家说是因为张鸣岐用的是上等的红铜,热导性佳,特别讲究炉壁厚薄均匀,炉盖镂的每一个孔都经过考究,即使用久了,盖与炉身也紧扣不掉,但得记着预先铺一层香灰,炉内火旺外才不烫手,一竿子打倒浩浩荡荡的伪劣次品。 (据南方MIND艺术美学) 精彩资讯,福利多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