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费多谢耶夫大师指挥莫斯科柴可夫斯基交响音乐会

 阿里山图书馆 2016-11-06

微弱的弦乐,飘渺的木管,在我们面前仿佛出现了皑皑白雪覆盖下的广袤原野,画面在延伸在移动,这就是柴可夫斯基第1交响曲“冬日的梦”第1乐章开始的场景;这音乐来自1026日,北京保利剧院,第19届北京国际音乐节莫斯科柴可夫斯基交响乐团为期3天的柴可夫斯基交响音乐会的第1场演出;从这天起。84岁高龄的世界著名指挥家弗拉基米尔·费多谢耶夫将带领这支乐团,连续三天把全套6部柴科夫斯基交响曲奉献给北京的观众。1场的作品是g小调第1交响曲冬日的梦b小调6悲怆交响曲

1交响曲“第1乐章”的标题叫做冬日旅途的梦幻它描绘的是柴科夫斯基在某个冬季从莫斯科到彼得堡旅途中的感受,描述了冬日里俄罗斯的自然景色,有人称之为独特的旅途音乐日记。其中有对暴风雪,森林,凄凉的民歌旋律以及马车奔驰的铃声的描述。有人说它的基调是忧郁的,但实际听起来却是另一种感觉,就如同禁锢了多年的人突然获得自由,骑着奔驰的骏马驰骋在茫茫的雪地森林中,那是一种多么的欢快奔放的感觉。

现在听到时是1交响曲“冬日的梦”第2乐章,不太慢的如歌的柔板,这个乐章的标题叫做阴暗潮湿的疆土。双簧管首先奏出一支凄凉的俄罗斯民歌旋律,在变奏中加入了柴可夫斯基喜爱的圆号来衬托,气氛有些惆怅,但却体现出温暖、舒展的情怀。据说这是柴科夫斯基夏日在北方一个小岛旅游时,对雾蒙蒙的天色中黝暗的峭壁,黝黑的湖水和古老的针叶树林的记述。这个乐章有一段不长的引子,它的旋律是《暴风雨》幻想曲中的一个叫做伏尔加河岸寂静的夜晚的爱情主题。

柴科夫斯基交响乐团是俄罗斯著名交响乐团之一,也是目前世界公认的演奏柴科夫斯基音乐作品最具权威性的乐团;该团成立于1930年,原名莫斯科广播交响乐团1993年经俄罗斯文化部批准,以俄罗斯杰出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的名字命名为莫斯科柴科夫斯基交响乐团。亚历山大@奥尔洛夫是该团的首任指挥,他注重发展曲目的多样性、广泛性,使该团建立不久就成为一支能够演奏世界众多名曲的优秀乐团,如今除了在国内外参与各种音乐活动之外,这支乐团仍然是俄罗斯首屈一指的广播交响乐团。通过广播媒体向大众传播俄罗斯以及世界范围的古典音乐名作

现在音乐来到了柴科夫斯基第1交响曲末乐章,终曲阴郁的行板-庄重的快板,它承接了上个乐章的精神,最终出现群众性欢腾的场面,从对俄罗斯自然景色阴暗的描述转为对民族欢乐的描写,表示通过战斗获得最后胜利的结局。乐章结尾充满节日气氛,出现了古老的俄罗斯民歌《花儿开了》的主题,最后出现洪亮的节庆钟声,以欢腾的景象结束大家还记得,中国的乐迷许多人是从原苏联旋律唱片中开始接触老柴的交响曲,随着改革开放,大多数现代的爱乐者更多的是从西方的唱片和乐团的演出中聆听老柴的作品,虽然在几年前杰基耶夫率领的马林斯基剧院交响乐团就曾经为中国的听众带来了全套柴可夫斯基交响曲但这次费多谢耶夫的莫斯科柴可夫斯基交响乐团演奏的老柴交响曲却给我们带来完全不同不同以往的听觉感受和音乐冲击,究竟他们的区别和联系在哪里?我们的节目中还有后面作品的聆听体验,慢慢您就会有自己的评价和体会了。

 

 

b小调6悲怆交响曲, 第一乐章慢板转不很快的快板,乐章开始低音提琴以空虚的重音为引子,管在低音区演奏出呻吟般的旋律,其他乐器叹息般延续这种情绪乐曲开始就笼罩在烦躁不安的阴沉气氛中。这部交响曲大约在18938月至9月间完成,柴科夫斯基本人认为这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成功和得意的作品。本曲首演于同年1028日,最终成为作曲家的天鹅之歌。作品如标题所示,表现出强烈的悲怆情绪。柴科夫斯基音乐中旋律的美感,形式的均衡以及管弦乐技法的精妙,都在本曲中得到清晰的体现

在欣赏柴可夫斯基交响乐团演奏的悲怆交响曲时,我们可以对比过去听过的版本,来找到他们最核心的艺术特质;这部作品第一乐章中,主部的第一主题快速而富有节奏感地奏出,给人以苦恼、不安和焦燥的印象。之后乐曲的速度转为行板,第二主题哀怨而优美,好像暂时抛却烦恼而沉迷于幻想之中。本乐章的终结部十分柔美温婉的旋律在平静的伴奏下伸展,形成谜一样的结尾。这里费多谢耶夫在乐章的开始赋予音乐非常沉稳、凝重的情绪,对忧郁的抒情乐段用宽广、舒展的风格展开,在乐章中段戏剧性极为强烈的部分处理得线条粗放、扣人心弦。音色和风格有相似于穆拉文斯基时代的列宁格勒交响乐团的地方,尤其是铜管的撕裂音响撼人心弦,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我们可以仔细听听这段让人印象深刻的演奏。

音乐来到2乐章温柔的快板。乐章自始自终呈现的是单纯的色彩,音乐的元素来自俄罗斯民谣但却表露出昏暗、低迷的情绪。这段音乐的主要旋律具有舞蹈般的节奏,却又荡漾着一丝不安的空虚感听众在优美的旋律下感受到的是一种对未来命运的忧虑刚才说到费多谢耶夫对老柴交响曲的演绎,让我们感受到老派俄罗斯优秀乐团的风采,而这些是和这支乐团以及费多谢耶夫大师的艺术生涯紧密关联的。1932年出生的费多谢耶夫是俄罗斯指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早年曾受到指挥大师穆拉文斯基的赏识,获邀与列宁格勒爱乐乐团合作。如果说他的风格有穆拉文斯基的影子应该是合乎逻辑的。

费多谢耶夫曾经在德国学习指挥,也是少数几位在西方获得广泛认可的俄罗斯老一代指挥名家,他不仅曾与柏林爱乐乐团、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苏黎世音乐厅管弦乐团等许多世界一流乐团有过合作,还曾担任维也纳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因此,他的声音美学观点不可避免受到西方的影响,但骨子里那种俄罗斯的气质仍然深深贯穿在他对音乐的处理之中;听到耳边《悲怆》“第2乐章”深沉、宽广的旋律时,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大师心中是怎样理解这段音乐的内在含义。

最后我们来听听“悲怆”的最后乐章,终曲,哀伤的慢板,本乐章的主题阴沉、晦暗大多数交响曲的终曲多为快速、壮丽的乐章,而本作品恰恰相反,充分强调悲怆的主题悲伤的旋律在圆号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凄凉。音乐在无限痛苦的情绪当中画上句号正如本作品的标题,描写的是人生的哀伤、悲叹和苦恼,柴可夫斯基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里,给他的好友梅克夫人写信说,我想用一个大作品来了结我的一生,看来这就是著名的6“悲怆”交响曲》;作品完成之后,由作者亲自指挥首演而仅仅6天后柴可夫斯基就与世长辞,给作品蒙上神秘悲伤的色彩。

我们注意到费多谢耶夫大师和许多俄系指挥一样是徒手指挥而不用惯常的指挥棒,这似乎已经成为许多俄罗斯指挥家的标签——。在演出前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柴科夫斯基曾经说过,语言苍白的时候,音乐就该发挥它的作用了,”这句话成为大师解读老柴交响曲的支点;在第4乐章的处理中,费多谢耶夫大师比大多数传统演绎更加凝重而迟缓,音乐呈现出暮年般的伤感和惆怅,让整部作品的悲伤情绪积聚、延展,最后消失在无垠的天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