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帕格尼尼的《二十四首随想曲》到电影《时光倒流七十年》里的“帕格尼尼”

 红豆居士 2016-11-06

纪念帕格尼尼

Niccolo Paganini

1782.10.27—1840.5.27 

米尔斯坦改编的《帕格尼尼偶记》

米尔斯坦《帕格尼尼偶记》(Paganiniana)是小提琴技巧方面的登峰造极之作。改编自帕格尼尼作品随想曲第六、第十四第二十一、第二十四、女巫之舞、第一协奏曲首乐章

宜听宜观的帕格尼尼《二十四首随想曲》

 意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家尼科洛?帕格尼尼(Niccolo Paganini,1782.10.27——1840.5.27)在所有学琴者眼中都是一个魔鬼。笔者自幼习琴,至今十载有余,在这方面也是深有体会。他的作品中大量出现的跳弓、飞跃断奏、十度、双泛音等技术实在难以驾驭。帕格尼尼能够创作出这样的高难度作品,自然首先得益于他那登峰造极的小提琴演奏技巧。相传,年仅13岁的帕格尼尼曾和父亲一同前往帕尔马拜意大利著名的小提琴家、作曲家罗拉(Alessandro Rolla 1757—1841)为师,当时父子俩在隔壁一间房里等候卧病的罗拉接见时,父亲看见桌上放着一把小提琴和罗拉新创作的协奏曲谱子,就让儿子视奏。罗拉闻声惊起,当他跑出卧房发现拉得如此出色的竟是个孩子时,他叫道:“我没有什么可教你了,我的孩子……” 


 《二十四首随想曲》(Paganini,24 Caprices, Op. 1)在帕格尼尼不到20岁的时候便问世了,在他毕生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这部作品充满了年轻的激情,曲调优美,既反映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又显示出作曲家丰富的想象力及精妙绝伦的演奏技术,故成为了现代小提琴演奏者的“试金石”。 

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全集 

亚历山大·马科夫(Alexander Markov)独奏

 世人都知道绘画是视觉的艺术,音乐是听觉的艺术,然而帕格尼尼的作品不仅具有可听性,同样具有可视性。这点从何谈起呢?假如说你有机会到现场聆听提琴家演奏帕格尼尼的作品,或是从音像资料中观摩大师的演奏,你就会被演奏者左右手协调的配合,技巧与力度完美的结合所征服。《二十四首随想曲》中第一首随想曲便是很好的例证。演奏者右手快速地上下起伏使弓子来回往复于E弦和G弦之间,弓子俨然成为了演奏者身体的延伸,急速而灵巧地跳动在四根弦之上,小精灵般轻盈。第五首随想曲中,演奏者左手胜似飞火流星,在指板上“移形换位”,仿佛一个武林高手,速度、力度、准确度无不让人叹为观止。更令人叫绝的是第二十四首随想曲中的一段“左手拨奏”,演奏者的右手已经失去了传统上的意义。左手或按或拨,忽上忽下,仅使用一只手便制造出了“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效果,华丽且精致。

     

   当然,从视觉上欣赏帕格尼尼的《二十四首随想曲》未免有“外行看热闹”之嫌,细品味音乐的内涵,你才会感受到这部作品的真谛:在炫技中流露音乐之美。

  1. 第九首随想曲《狩猎》(The Hunt)的第一个主题模仿的是长笛和圆号的音色,时而灵巧机敏,时而雄壮豪迈;

  2. 第十三首《魔鬼的狞笑》,旋律诡异而又充满韵律,似乎与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夜》有异曲同工之妙;

  3. 第十四首《进行曲》(March)节奏坚定有力,像阅兵式上的军队,步伐整齐。帕格尼尼用和弦的方式来表现这种步伐感,因而使声音充满了弹性和张力;

  4. 第二十首《牧歌》(Pastoralle)旋律优美如歌,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情,为我们勾勒出一派田园风光:闲雅、恬静、幽远。

  5. 最后一首随想曲是整部作品压轴好戏,共由12段变奏曲组合而成。每一段变奏自成体系,形疏神聚,而组合到一起又天衣无缝,难怪钢琴大师拉赫玛尼诺夫会将这首随想曲移植到钢琴上演奏。 

 20世纪上半叶,虽然诞生了许多伟大的小提琴家,如海飞兹(Jascha Heifetz),克莱斯勒(Fritz Kreisler),米尔斯坦(Nathan Milstein),却一直未有人公开演奏过帕格尼尼全部二十四首随想曲,更没有人将之全部录音;直到70年代,新生代的小提琴家如阿卡多(Salvatore Accardo)、里兹(Ruggiero Ricci)、帕尔曼(ltzhak Perlman)、拉宾(Michael Rabin)、美岛莉等,才完整地演奏了这部作品。


   这里向大家推荐的版本是帕尔曼于70年代录制的《二十四首随想曲》(EMI7 47171-2),和收录在拉宾全集之中的这部作品(EMI CMS7 64123-2 5CD)。

   帕尔曼和拉宾同为加拉米安(Ivan Galamian,1903-1981)的学生,但对这部作品的理解与处理上却各有特色。

Ivan Galamian

加拉米安的执教生涯长达半世纪,门下门徒众多。加拉米安的三大嫡传弟子帕尔曼、朱克曼以及郑京和,均是莱文特里德音乐大赛(Leventritt Award)的金奖获得者,后来都成为声震国际乐坛的小提琴家。其他中有诸多同样杰出的小提琴家,如拉宾(Rabin)、拉雷多(Laredo)、弗里德曼(Friedman)、霍尔舍(Hoelscher)、卢卡(Luca)、斯坦奇(Standage)和巴斯韦尔(Buswell)等人。人们都称赞加拉米安的“三大弟子”,可是他自己却认为学生中才气最高的是拉宾。可惜正当拉宾的事业蒸蒸日上,如日中天之时,却染上了毒瘾,于1972年1月19日因毒瘾复发,在家中滑倒,头撞桌角,不幸身亡,年仅三十六岁。拉宾的过身,让世人为之扼腕痛惜,更令老师加拉米安痛心不已。加拉米安的学生喜欢戏称他是「恐怖的加拉米安」,其教学系统普影响整个小提琴学界。加拉米安不只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强调日常练习的重要性,追求均衡表现与持之以恒,也相当重视培养与提升学生的艺术趣味与风格。学生有任何问题,加拉米安总是能直指核心,对症下药。他认为,学习演奏乐器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表达音乐,这也是技巧存在的唯一理由。而技巧则不只是一种手段,也是艺术表演的工具。一场成功的演出,光是拥有过人技巧是不够的。彻底理解音乐的意涵,有创意的表现力,养成个人独特的演奏手法,演奏才不至于干枯迂腐,个性既不能不足,也不能过于浮夸。加拉米安著有许多小提琴教学书籍,其中包括《小提琴演奏与教学要点守则》(Principles of Violin Playing and Teaching)和 《现代小提琴演奏技法》(Contemporary Violin Technique)等书籍。加拉米安的助教后来都独立成为优秀的小提琴名师,其中最著名的是迪蕾(、(Dorothy DeLay, 1917-2002)。


  1. 帕尔曼双手粗壮有力,但却将作品处理得轻松欢快,他琴声饱满,技术扎实,处理高难度的技巧游刃有余。他录制的《二十四首随想曲》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被推崇为正宗的标准版本。

  2. 才华横溢的小提琴家拉宾琴声如伏特加酒一般浓烈,富有表现力,技术上更是应付自如。拉宾对这部作品的诠释显得潇洒无比同时又充满阳刚的野性,欣赏起来感到魅力无穷。 

美国小提琴家拉宾(Michael Rabin,1936-1972) ,4岁从父母学琴,有神童之称,9岁进朱利亚德音乐学院,是加拉米安的得意门生。1947年还不满11岁就作首次职业性公演,1949年在美国音乐俱乐部联盟举办的音乐比赛中获一等奖,1950年两次与美国国家交响乐团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出获辉煌成功,从此引人注目。拉宾的演奏,音色浓烈,富有激情与动力感。他演奏的帕格尼尼、维尼亚夫斯基、伊萨伊是他激情与辉煌技巧的结晶。拉宾成名后,很快就染上毒瘾,因吸毒而引起神经系统疾病,因神经系统不平衡而英年早逝。

 帕格尼尼,作为所有习琴人的“祖师爷”,为小提琴这件乐器赋予了非凡的生命力。《二十四首随想曲》――小提琴演奏曲目中的极品,将永远散发着迷人的光彩。(本文原载《视听技术》2004年第01期)

王羽佳演绎拉赫玛尼诺夫《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Op.43


拉赫玛尼诺夫的“帕格尼尼”


   俄罗斯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Op.43),是于1934年完成的一首钢琴与管弦乐队作品,这是他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根据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第24首小提琴随想曲的主题而作,称为“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这是一首变奏曲,包含主题和二十四个变奏。它的独特之处在于第一变奏出现在主题之前,勾划出了主题的轮廓。二十四个变奏分为三组:第一组十个变奏都在a小调上;第十一变奏是一个即兴性的变奏。在第一组变奏和第二组变奏之间起着桥梁作用;第二组七个变奏在d小调、F大调、降b小调、降D大调等不同的调上,是全曲的中间部分;最后六个变奏回到a小调,是全曲的再现部。拉赫玛尼诺夫在创作这个作品时,发现帕格尼尼的《随想曲》主题和中世纪的圣歌曲调《愤怒的日子》,在旋律上有相似之处,因此就把这个曲调用在第七变奏和第十变奏中。《愤怒的日子》是象征死亡的,这个曲调的出现,使这首狂想版蒙上了悲剧的色彩。

电影《时光倒流七十年》里的“帕格尼尼”

    需要介绍的是,作品广为流传的是其中的第18变奏曲,这首变奏听上去委婉动人而又热情奔放,最受人喜爱,以至于成了整部作品——“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代名词。在影片《时光倒流七十年》中,这首乐曲不但被导演和编剧拿来作为一件重要的音乐道具,起到了跨越时空、在男女主人公之间沟通心灵的作用,而且在作曲家约翰·巴里手中,它还是全片配乐的灵感与源泉。对比影片音乐主题,就会感到它们是何其相似,以至于我们几乎无法察觉到其间的过渡!实际上,《时光倒流七十年》主题就是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第18变奏曲。作曲家约翰·巴里在旋律的情绪和节奏以及曲调的走向和速度上,都与原曲既保持相近又有区别,使观众自始至终感觉到由一首不断出现的动人乐曲所折射、所辉映的两个艺术家之间那种心心相印的高尚激情的存在。所以,从非严格的意义上说“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就是电影《时光倒流》的音乐主题也并不为过。

约翰·巴里(John Barry),1933年11月3日出生于英国英格兰约克郡约克, 2011年1月30日在美国纽约州纳苏县牡蛎湾逝世,享年77岁。约翰·巴里是英国著名作曲家,专长电影配乐,最为人熟悉的作品则是《007》系列电影的配乐。曾获得金球奖及四次奥斯卡最佳配乐奖。他的《冬之狮》,《狮子与我》,《走出非洲》和《与狼共舞》获得四座最佳原著音乐金像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