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帕格尼尼 Niccolo Paganini 1782.10.27—1840.5.27
宜听宜观的帕格尼尼《二十四首随想曲》 意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家尼科洛?帕格尼尼(Niccolo Paganini,1782.10.27——1840.5.27)在所有学琴者眼中都是一个魔鬼。笔者自幼习琴,至今十载有余,在这方面也是深有体会。他的作品中大量出现的跳弓、飞跃断奏、十度、双泛音等技术实在难以驾驭。帕格尼尼能够创作出这样的高难度作品,自然首先得益于他那登峰造极的小提琴演奏技巧。相传,年仅13岁的帕格尼尼曾和父亲一同前往帕尔马拜意大利著名的小提琴家、作曲家罗拉(Alessandro Rolla 1757—1841)为师,当时父子俩在隔壁一间房里等候卧病的罗拉接见时,父亲看见桌上放着一把小提琴和罗拉新创作的协奏曲谱子,就让儿子视奏。罗拉闻声惊起,当他跑出卧房发现拉得如此出色的竟是个孩子时,他叫道:“我没有什么可教你了,我的孩子……” 《二十四首随想曲》(Paganini,24 Caprices, Op. 1)在帕格尼尼不到20岁的时候便问世了,在他毕生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这部作品充满了年轻的激情,曲调优美,既反映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又显示出作曲家丰富的想象力及精妙绝伦的演奏技术,故成为了现代小提琴演奏者的“试金石”。 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全集 亚历山大·马科夫(Alexander Markov)独奏 世人都知道绘画是视觉的艺术,音乐是听觉的艺术,然而帕格尼尼的作品不仅具有可听性,同样具有可视性。这点从何谈起呢?假如说你有机会到现场聆听提琴家演奏帕格尼尼的作品,或是从音像资料中观摩大师的演奏,你就会被演奏者左右手协调的配合,技巧与力度完美的结合所征服。《二十四首随想曲》中第一首随想曲便是很好的例证。演奏者右手快速地上下起伏使弓子来回往复于E弦和G弦之间,弓子俨然成为了演奏者身体的延伸,急速而灵巧地跳动在四根弦之上,小精灵般轻盈。第五首随想曲中,演奏者左手胜似飞火流星,在指板上“移形换位”,仿佛一个武林高手,速度、力度、准确度无不让人叹为观止。更令人叫绝的是第二十四首随想曲中的一段“左手拨奏”,演奏者的右手已经失去了传统上的意义。左手或按或拨,忽上忽下,仅使用一只手便制造出了“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效果,华丽且精致。
当然,从视觉上欣赏帕格尼尼的《二十四首随想曲》未免有“外行看热闹”之嫌,细品味音乐的内涵,你才会感受到这部作品的真谛:在炫技中流露音乐之美。
20世纪上半叶,虽然诞生了许多伟大的小提琴家,如海飞兹(Jascha Heifetz),克莱斯勒(Fritz Kreisler),米尔斯坦(Nathan Milstein),却一直未有人公开演奏过帕格尼尼全部二十四首随想曲,更没有人将之全部录音;直到70年代,新生代的小提琴家如阿卡多(Salvatore Accardo)、里兹(Ruggiero Ricci)、帕尔曼(ltzhak Perlman)、拉宾(Michael Rabin)、美岛莉等,才完整地演奏了这部作品。 这里向大家推荐的版本是帕尔曼于70年代录制的《二十四首随想曲》(EMI7 47171-2),和收录在拉宾全集之中的这部作品(EMI CMS7 64123-2 5CD)。 帕尔曼和拉宾同为加拉米安(Ivan Galamian,1903-1981)的学生,但对这部作品的理解与处理上却各有特色。 Ivan Galamian
帕格尼尼,作为所有习琴人的“祖师爷”,为小提琴这件乐器赋予了非凡的生命力。《二十四首随想曲》――小提琴演奏曲目中的极品,将永远散发着迷人的光彩。(本文原载《视听技术》2004年第01期) 王羽佳演绎拉赫玛尼诺夫《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Op.43 拉赫玛尼诺夫的“帕格尼尼” 俄罗斯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Op.43),是于1934年完成的一首钢琴与管弦乐队作品,这是他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根据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第24首小提琴随想曲的主题而作,称为“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这是一首变奏曲,包含主题和二十四个变奏。它的独特之处在于第一变奏出现在主题之前,勾划出了主题的轮廓。二十四个变奏分为三组:第一组十个变奏都在a小调上;第十一变奏是一个即兴性的变奏。在第一组变奏和第二组变奏之间起着桥梁作用;第二组七个变奏在d小调、F大调、降b小调、降D大调等不同的调上,是全曲的中间部分;最后六个变奏回到a小调,是全曲的再现部。拉赫玛尼诺夫在创作这个作品时,发现帕格尼尼的《随想曲》主题和中世纪的圣歌曲调《愤怒的日子》,在旋律上有相似之处,因此就把这个曲调用在第七变奏和第十变奏中。《愤怒的日子》是象征死亡的,这个曲调的出现,使这首狂想版蒙上了悲剧的色彩。 电影《时光倒流七十年》里的“帕格尼尼” 需要介绍的是,作品广为流传的是其中的第18变奏曲,这首变奏听上去委婉动人而又热情奔放,最受人喜爱,以至于成了整部作品——“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代名词。在影片《时光倒流七十年》中,这首乐曲不但被导演和编剧拿来作为一件重要的音乐道具,起到了跨越时空、在男女主人公之间沟通心灵的作用,而且在作曲家约翰·巴里手中,它还是全片配乐的灵感与源泉。对比影片音乐主题,就会感到它们是何其相似,以至于我们几乎无法察觉到其间的过渡!实际上,《时光倒流七十年》主题就是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第18变奏曲。作曲家约翰·巴里在旋律的情绪和节奏以及曲调的走向和速度上,都与原曲既保持相近又有区别,使观众自始至终感觉到由一首不断出现的动人乐曲所折射、所辉映的两个艺术家之间那种心心相印的高尚激情的存在。所以,从非严格的意义上说“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就是电影《时光倒流》的音乐主题也并不为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