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权威是什么鬼?我们真的需要它吗? 新新家长

 昵称36465407 2016-11-06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必须绝对遵从父母的权威,有的父母认为要充分给孩子自由。我认为可以在这两者之中找到一种平衡,父母与孩子进行平等、真诚、互相尊重的沟通。那我们到底如何去做这件事情呢?

权威与自由的误区

咱们来聊聊烫手的权威这件事情。很多时候,父母的观念里边有一个约定俗成、或者说默认的想法,认为“我是老子,你是孩子,我生你养你,你就必须要听我的”。

如果孩子表现出了不想听你的,或者是说反抗的意味,父母要不然就觉得很愤怒,“你小子翅膀长硬了,居然都不听我的了”;要不然就会表现的很悲伤,“真是儿大不由娘呀!我怎么能养了一个白眼狼呢?”

当我们想让孩子放下他手中的棒棒糖,乃至以后让他放弃他深爱的、可你不满意的那个对象的时候,就是“我要使用我的权威,我要让你听我的”这样的观念一直隐藏在背后。

几个世纪以来,成年人对待孩童的方式一直没有很大的变化。而另外一个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父母的权威到底是什么呢?

成年人确实比孩子高大很多,这种高大不仅是指身体上的,身高高很多、强壮很多,同时也是指心理上的。

毋庸置疑,我们比孩子拥有更多的经验、经历、知识和能力。我们必须要让他们听我的,才会显示出我让孩子少走了许多弯路。于是我们就会不停地对孩子说些预言似的话:你不刷牙就会蛀牙,你跑得太快就会跌倒,你不好好做作业、不好好学习,考试就可能通不过……

当这种预言累加起来,就会让家长形成一种想法:我说得多对呀,你看我说得这些都成真了,如果你不听我的,你会被这个社会欺负的头破血流。

家长不仅在身量和心量上都比孩子要高大很多,同时他还掌握着孩子的“国计民生”——吃的、喝的、用的、住的。如果没有家长,孩子无法生存。这一点让家长们更加确信,我必须要对你使用“我认为好的方式”去对待你,你才能生活得更好。同时,我还可以选择给予你或者不给予你。

很多家长觉得自己是新式家长,接受了新式的教育理念,我们不惩罚孩子,改成奖励孩子。其实,惩罚和奖励其实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而已。

你表现得好、听话,我就奖励你,我把我有的东西给你,这就是奖励;如果你不听话,表现得不好,你做得不能让我满意,我就要把本可以给你的东西收回来,这就是爱的撤销,就是惩罚。它们两个本质上是一样的。

还有另外一种家长,他们听了很多专家的意见之后,决心不使用权威,不对孩子使用强迫性的教育方式,给孩子自由。孩子说不刷牙,好,咱们今天就不刷牙;孩子说我现在不困,我想玩,那行,咱们今天就十二点钟睡觉,你说了算。

我们要知道,作为父母对孩子是有责任的,你不愿使用权威,害怕强迫孩子去做事情,并不代表你要放弃你的责任。孩子需要在我们成年人有责任的、全力的照顾下成长起来。

可是,不管你是选择了权威,还是选择了自由,现实中生长起来的那个孩子都离我们心目中的那个孩子越来越遥远了。

有没有双赢的办法?

说到这儿,可能有的家长会说,难道没有一种方式可以双赢吗?没有一种方式可以让我们的亲子关系更加密切吗?当然有。比如,孩子遇到了困难、他有困扰、有一个需求没有被满足、需要我们协助他,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去倾听孩子。

倾听孩子,实际上是守好家长界限的最好的方法。我们要的是双方真诚、尊重、平等,平等地沟通、平等地交流,而不是强迫对方去做什么事情。

如果孩子遇到了一个困难,我们不应该直接给予孩子一个解决方案,而是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智慧,看到自己的情绪,让这个孩子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走出自己的情绪,运用自己的智慧解决他遇到的这个困扰。

孩子需要家长用权威的方式来给他划定一定的界限,约束他的行为,可不仅孩子有可能遇到困扰,家长也有可能遇到困扰。那当我们家长遇到困难的时候怎么办呢?

当我们遇到困扰的时候,我们希望在一种互相平等、真诚和尊重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孩子是自愿帮家长解决这个问题,协助家长走出困扰,而不是接收到了家长的命令和建议,受迫帮助家长。

家长遇到困扰了,可以给孩子发送一条信息:我被困住了,请你帮助我。孩子在接收到这样的信息之后,他会出于自愿来帮助家长。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沟通、交流、相处才是一种真诚和平等的关系。

两个可以学习的经典案例

我在和很多与家长交流的时候,会听到他们说一些事例。比如,有一天早晨,一个妈妈要送孩子到幼儿园上学,但是这个孩子早晨起得比较早,自己玩得非常开心,一边唱歌一边堆积木。妈妈就叫这个孩子,说:“宝贝,过来了,咱们刷牙洗脸,时间来不及了,要走了。”

叫了几遍孩子都没有任何反应,于是这个妈妈就急了:“赶紧给我过来,干什么呢?”孩子的歌声戛然而止,他跑过来对妈妈说:“妈妈,你刚才那样对我说话让我觉得很难过。”

孩子有一点小情绪,但是他向妈妈直接表达了他的这种情绪。妈妈马上意识到自己刚才那样的方法可能有问题,于是她说:“啊,宝贝,刚才妈妈吼你了,你觉得不太舒服,是吗?”孩子说:“嗯,是的。”

孩子表达的那句其实就是我们刚才说的——我被情绪卡住了,我遇到了困难,我告诉你。他说的话让妈妈很快认识到了孩子被困住的感觉,于是她倾听了孩子,孩子给了她确认的回应。

妈妈这个时候说:“宝贝,咱们现在时间有限,妈妈要送你去幼儿园,如果你继续玩,不刷牙、不洗脸,时间就来不及了,妈妈上班可能迟到。”

孩子在听到妈妈的这个比较真诚、平和的表达之后,孩子也认识到自己现在需要抓紧时间。于是孩子说:“好的,妈妈,我现在咱们一起刷牙洗脸吧。”

不仅面对年纪小的孩子,其实面对大一些的、包括青春期的孩子,甚至是成年人,我们都可以用这样平等尊重的方式去交流。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才可以更加促进彼此的关系。

还有一个例子。这个女孩大约十来岁,今天晚上要上跳舞课,但她又跟同学约好了出去玩。于是她跑回来跟妈妈说:“妈妈,我今天晚上不想去上跳舞课了,我想去跟同学一起出去玩儿。”

妈妈听了以后,如果说:“你今天要去上跳舞课,怎么能跟同学出去玩呢?”就成了我们常见的沟通的模式。

而妈妈说:“你很想跟同学一起出去玩儿,所以今天的跳舞课你不想去了。”这个孩子回答:“是啊,妈妈,你不知道,有个同学发现了一个特别好玩的地方,我们约好了想一起去。”妈妈接着说:“这个地方真的很好玩,你们想一起去看一看。”这个女儿说:“对,妈妈,他们说特别好。”

这个时候妈妈沉默了,女儿是十几岁的大孩子了,她也知道今天晚上是有舞蹈课的,此时妈妈的沉默就给了孩子一定的空间去考虑整个问题。

于是女儿说:“我知道今天晚上还有舞蹈课。哎呀,真麻烦,想去玩又不成,还得去上课。”妈妈在这个时候仍然没有马上跳出来给孩子一个建议,“你可以请假”或者是“你可以改天再跟同学去玩儿”。

妈妈还是表示了理解孩子的情绪,去倾听她,“真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呀,又要上舞蹈课,又想去玩儿。”女儿这个时候的情绪已经没有那么激动了,她就会考虑之后说:“好吧,妈妈,我还是去上舞蹈课吧。”

女儿在向妈妈表达了自己这样的困扰之后,接收到的并不是妈妈对他的命令,“你必须去上课”,或者指责,“你怎么能总想着去玩呢?”

妈妈充分给了孩子思考的空间,并且进行了倾听,于是孩子在得到这样的空间之后自己得出了自己想要的结论:“我还是去上课吧,同学随时都可以约,好玩的地方永远都在,但是课程错过了可能就真的错过了。”

希望大家都能够和自己的孩子进行真诚、互相尊重,以及平等的沟通,收获一份良好的亲子关系。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壹父母”(ID:loveyifumu)。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