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业科学漫谈(四)——酶肥发明人孙立文教授著

 丙丁寅卯 2016-11-06

中国土壤缺什么
中国的耕地只占世界7%,却消耗了全世界1/3的化肥,而平均亩产量却不是世界第一,作物品质更是让人担心。作为农业大国,有必要思考下,我们的土壤缺什么?导致我们单产量低下,而品质堪忧。
首先要明白,中国的土壤不缺肥料。因为中国大部分肥料利用率低,土壤的富氧化和盐渍化很重。
其次要知道,中国的土壤缺肥力。中国土壤越施肥,越没力气,往往形成恶性循环,中央电视台《被肥料喂瘦的土地》中详细阐述了中国土壤,肥力下降的原因。国外一般采取休耕的办法养地力,而作为人口大国,我们没有办法休耕土壤,只能采取其他办法养地力。
在中国现实情况下,要提高土壤地力有哪些办法是切实可行的呢?
一、 施用生物菌肥,生物菌剂。中国由于大多数土壤污染和盐渍化超标,有机质含量低,生物菌施用要土壤中,由于环境恶劣,大多数不能成活,更别说繁殖,活菌只能成为死菌。每亩土地用50-100公斤菌肥,基本很难起到应有效果。
二、 秸秆还田和施用有机肥。秸秆还田后由于生物菌少,分解慢,进而影响作物生长。普通有机肥,施用土壤中,如果每亩用量少于100公斤,很难抵消土壤中自身有机质消耗,也难起到真正补偿作用。国外发达农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达4-6%,我们国家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低于2%,并且年年下降。怎样合理补偿有机质成为当前提高地力主要手段。
微生物菌在土壤中作用主要是产生酶,分解各种养分,产生各种酸和二氧化碳,给作物提供更多养分。而微生物菌要成活和繁殖,土壤中要有足够的有机质才行。
所以要提高土壤肥力,最主要是补充土壤中有机质,其次补充生物酶,用工业生产的方式代替微生物菌生产酶,来促进作物对养分吸收消化。含酶有机肥能真正降低土壤盐渍化,为微生物菌生存繁殖创造条件,进而形成土壤良性循环。
总之,中国土壤不缺肥,而是缺酶。
不是微生物菌少,而是生物菌存活条件,有机质含量少。
不是缺普通的有机肥,而是缺含酶的有机肥。
编外话:
农资界尽力的较多,尽心的较少。
讲究外包装的较多,真正有芯的较少。
炒概念作宣传较多,讲究实效的较少。
化学肥料投入的较多,有机酶肥施用的较少。
考虑成本投入的较多,计算秋后算账收入的较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