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的电影都这么单纯,心里一定住着位小王子吧

 昵称535749 2016-11-07

2016-11-06 15:00 | 豆瓣:方枪枪 

每一个大人,都曾经是孩子,但很少有人记得这一点。

——《小王子》

伟大这个词,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乱用的。所以我不会说,马基德·马基迪是一位伟大的电影导演,因为在世界电影版图中,牛掰的导演真的是多了去了。但我如果说,马基德·马基迪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儿童题材电影导演的话,相信一定没人对此有任何疑问。


他的电影都这么单纯,心里一定住着位小王子吧

他曾经在采访中说过,“我对儿童世界特别感兴趣,我的童年也是我思路的泉源,我也经历过‘天堂的孩子’的童年,拍摄儿童电影你不用墨守成规,可以浑洒自如。纯真是儿童世界中最令人折服的。”

坦白说,马基德·马基迪有点晚成,1959年出生的他直到1992年,自己33岁的时候才拍出自己的处女作《手足情深》——又名《巴都客》,讲述的是兄妹两人因为家庭变故沦为孤儿,最终被人口贩子拐卖而离散他乡,哥哥为了找寻妹妹而不断努力的悲惨故事。

所谓的巴都客,指的是伊朗东南部邻近巴基斯坦边界的一批走私客。

作为导演的处女作,和其后来的作品比较起来,当然免不了生涩,但是导演在主题上却极有想法,电影以小见大,从兄妹情这一主线说去,讲述了关于政治、人性与生活。然而可惜的是,过于精心计算带来的只是给人观感上的压抑与排斥,反而没有后来《小鞋子》等片来的自然纯粹。

于此同时,马基德·马基迪也并非一位高产的电影导演。迄今为止,也不过十多部电影长片。而其中最独特的地方在于,他的电影中几乎总是少不了孩子。在他的电影世界,孩子常常是故事里的主人公,并且在世界观的构建与主题的阐释上,用的都是孩子的视角。稍微了解一下他的作品,你就会明白世界在你童年的记忆中就该是这个样子:单纯、简单又十分美好。

帮助马基德·马基迪赢得巨大世界声望的是电影《小鞋子》,该片曾入围第7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并在美国获得近百万美金的票房,创下伊朗电影在美国的票房纪录。而在世界范围里,不少观众更是被电影中的主人公——单纯可爱的小男孩——阿里所深深感动。这种感动不是被导演刻意煽情而来的感动,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

很奇怪,《小鞋子》并不是一部有着过度情绪转换的电影,在这部电影中,没有太多的为了煽情而煽情的桥段。一定程度上而言,这是部如小河淌水,风行水上这般自然的儿童电影。

在我看来,《小鞋子》就像是一部现实主义外壳包裹下的童话故事,美好简单。


他的电影都这么单纯,心里一定住着位小王子吧

相信很多人都忘不了那个情节:跑了第一的阿里竟然因为错失了第三名的奖品(其实只是一双鞋子)而流出眼泪。在孩子单纯的世界里,一双鞋子远比跑第一名得到更好的奖品重要。而这,成年后的我们是不能理解。但如果将时光退回到我们各自的童年时候,你就会发现,阿里的那令人啼笑皆非的想法我们曾经都有过,只不过后来丢失了。

关于《小鞋子》,以前曾经聊过很多,在此不多赘述。

更多关于《小鞋子》的信息,请戳这里:《奔跑的孩子》。

在《小鞋子》取得巨大成功之后,马基德·马基迪接连拍摄了《天堂的颜色》(1999年)、《巴伦》(2001年)以及《麻雀的颜色》(2008年)等多部反应现实的儿童题材电影,并都取得不俗的口碑,进而更加奠定了他儿童题材电影大师的地位。

马基德·马基迪的电影其实在情绪的感染上大多是偏苦情与悲伤的,他镜头对准的永远是社会生活中的小人物,或者可以说是弱势群体,比如《小鞋子》中穷苦的一家人、《天堂的颜色》里那个差一点被父亲抛弃的盲人小孩。

在他的电影中,人物都有不得已的苦衷,父亲想要丢弃盲人孩子,只因为他想再度娶妻而萌生出的坏念头。但在电影中,他又没有过分渲染这种悲伤,《小鞋子》里的两兄妹为了一双鞋而想出轮流穿的可爱想法,《天堂的颜色》中,父亲最后一刻会选择去救不慎落水的孩子,让观众在绝望中看到希望。这种恰到好处的反差会给观众以一种苦中有乐、乐观积极的表达,就像是阴柔的绵里藏针一样,刺入观众的内心。


他的电影都这么单纯,心里一定住着位小王子吧

不得不说的是,《天堂的颜色》真的是一部用心良苦且精心计算的作品,电影的主人公是8岁的盲人小孩墨曼,一个看不见五彩世界的人。在这部电影中,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和导演以往色调素淡的片子相比,这部讲述盲人孩子的电影中却用足了世间所有色彩的美好,绿油油的乡间道路、五颜六色的开满花朵的山坡,用采来的各种颜色的花朵来为布着色等等。导演无时无刻不在通过对比来展示主题,显得这部片子既美好又悲伤。


他的电影都这么单纯,心里一定住着位小王子吧

墨曼在花丛中欢快奔跑,一切都十分美好。似乎导演在告诉人们,有些美丽是用心才能看的到的。在《天堂的颜色》中奶奶和孙子那段戏份最让人感动也最温馨。此外,井里的明月,放生的鱼,如此这样诗意的镜头,里面还有不少。不过整体而言,这片子给人的感觉还是太悲惨了,要不是最后一抹希望,简直会让人压抑到死。

有一种说法是,马基德·马基迪的影片中多有好莱坞情节剧的痕迹,而且他相当会煽情和制造戏剧性的高潮,甚至被称为“伊朗的斯皮尔伯格”。《天堂的颜色》算是个极至,其煽情力度以及格外精美诗意的画面多少都有过火之嫌。他自己在接受采访时也承认他将以情动人视为目标。


他的电影都这么单纯,心里一定住着位小王子吧

电影《巴伦》是一部让我感到意外的作品,尽管导演的视角还是定焦于底层的那些卑微的人民,表达其生活无奈的同时展现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那些光辉品格,比如单纯、善良、责任与包容。

虽然主角还是孩子,但是和他以往电影中单纯讲述亲情不同,在《巴伦》中出现了难得爱情故事。准确说,是两个懵懂少年之间的故事,是一个男孩暗恋着一个女孩的故事。虽然最终结尾不尽如人意,但这残缺却总能给人难以磨灭的记忆。


他的电影都这么单纯,心里一定住着位小王子吧
他的电影都这么单纯,心里一定住着位小王子吧

2008年的《麻雀之歌》也是多少有点另类的作品,虽然还是现实主义,虽然也还有儿童,但在这部电影中,孩子已经沦为配角的存在,但在主题上讲述的却是作为孩子的父亲、妻子的丈夫在面对困苦生活时候勇敢担起家庭的责任与默默付出的感人故事。


他的电影都这么单纯,心里一定住着位小王子吧

在这部电影中,池塘和鱼代表的是孩子们最纯洁的愿望和童真的想法,而最让人触动的无疑是那洒满一地的金鱼,孩子们含泪告别,将洒满一地的金鱼放生与路旁的小河中。

马基德·马基迪对红色金鱼真是偏爱,在电影《小鞋子》、《巴伦》以及《麻雀之歌》中都有过展现。也许在导演的世界中,红色的金鱼代表的就是孩子们的纯洁与美好吧。


他的电影都这么单纯,心里一定住着位小王子吧

人们说,重复很容易,改变很难,被冠以儿童电影题材大师的称号对马基德·马基迪而言是一种赞扬和褒奖,但被标签化多少会造成刻板印象,毕竟导演都会有尝试多类型电影的想法。

风吹柳树静》或许是马基德·马基迪风格与主题表达的一个转折点,因为这部电影关注的是成人的情感问题(儿童只是配角又配角的存在)。这次导演关注的是婚姻生活,借由一个男人从失明到再见光明,剖析了人性的复杂与人心薄凉。不变的的是富有诗意的镜头,变了的是与以往作品的疏离感。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四句话,或许是对电影《风吹柳树静》的最好注解。

为何他的电影中总是以儿童为主人公来表达,对于这样问题,

马基德·马基迪曾经在采访中说的一段话或许可以给出答案。

“孩子的世界总是非常透明和亲近的,我们可以很容易地从孩子们的世界搭一座通往大人世界的桥梁。孩子们的世界是真诚的,我们愿意同这种真诚发生各种联系。我认为从孩子的世界,可以进入到另一个世界,通过它向大人世界传达我们想传达的信息。”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