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高考地理难题秒杀技巧汇总(下)| 收藏帖

 犁地龙 2016-11-07
61、产业转移原因=劳动力+地价+内部交易成本+其他因素

62、产业转移的影响=产业+就业+市场+环境

63、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差异的成因分析方法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3)水文差异的形成

①气候因素中的降水量差异直接造成河流水量的差异。

②地形条件决定了河流支流多少、流域面积大小和流速大小的不同。

③流域内的植被状况不同造成河流含沙量的不同。

④河流所处的纬度及流向决定了有无冰封期、冰封期长短及有无凌汛现象。

(4)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64、“3S技术”运用的秒杀方法——“点”“想”“看”三字诀判别“3S”

(1)“点”与“面”判断GPS

GPS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它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点”或“多个点”,明显区别于RS和GIS技术的工作对象——“面”。在“3S”技术中选取适当手段时,要看其工作对象是“点”还是“面”。如果是“点”,则选用GPS,如果是“面”,则选用RS或GIS。

(2)“想”与“看”区分RS、GIS

GIS是地图的延伸,主要功能是进行空间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对事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评估,需要计算、思考,即“想”;凡是需要“想”的选GIS。RS是人的视力的延伸,主要功能是收集信息,即“看”,只“看”不用“想”的选用RS。

65、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方法

(1)根据材料信息判断

材料中如果出现“干旱”“过度农垦、放牧”等词语,则初步判断是荒漠化;材料中出现与“植被破坏”“过度樵采”,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材料中出现与“围湖造田”类似的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湿地破坏等。

(2)根据区域来判断

如果试题以区域图为切入,先要进行区域定位,通过区域环境特征判断环境问题。具体如下:

(3)根据统计图表来判断

通过分析图表所包含的地理要素来判断,如图表材料显示的是耕地面积和湖泊、河流面积变化,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湿地减少或破坏;如果显示的是森林与河流含沙量的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如果显示的是放牧数量与植被疏密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荒漠化等。

66.生态问题成因的分析方法

67、区域资源、能源开发条件的分析思路

68、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分析思路:资源跨区域调配→原因分析(资源的地区分布差异、资源的地区供求关系差异)→线路选择(沿线自然环境特点、人口密度、城市分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重要意义(调入区、调出区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案例分析】(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1)原因

①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不平衡。

②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③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2)影响

69、区域资源开发和环境问题分析类试题的答题技巧

综合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对区域资源开发和环境问题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与区域图相结合,以地理统计图表为载体切入,分析某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其答题思路如下:

(2)多以区域图为载体,以区域特征与发展状况为背景材料,分析区域能源、矿产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其答题思路如下:

(3)多以区域环境问题分布图为载体,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类型、分布及成因。其答题思路如下:

(4)多以区域图为载体,以区域发展为背景,分析区域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其答题思路如下

70、旅游资源的类型判断——二者相得益彰

列表比较旅游资源的分类、特征、价值

71、旅游景观的欣赏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1)天时——把握观赏时机

(2)地利——选择观赏位置

(3)人和——自然与人文和谐

72、旅游资源的开发评价=价值+地理位置及交通+市场距离+基础设施与接待能力+环境承载量+知名度和影响力+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国家政策支持

73、旅游活动设计=选择旅游地+设计旅游线路+保证旅游安全

74、旅游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


(1)健全环保法规,强化环境管理。

(2)加强全民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3)搞好环境评价,制定环保规划。

(4)加强生态建设,防治环境污染。

(5)依靠科技进步,增强环保效果。

75、旅游活动对区域环境的影响=经济+社会+文化交流+环保意识

【案例分析】简述发展旅游业对埃及的积极影响。(12分)

促进相关产业和经济发展,增加外汇收入;促进社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使当地的文化更趋多元化;提高保护文物的意识,促进文物古迹的保护。

76、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的特点分析——总分思维,先讲整体,再谈局部分类

77、自然灾害的成因分析——三大灾害类


(一)地质灾害类

1.分析某地地质灾害多发的方法

最常发生的地质灾害有地震、滑坡和泥石流,而这些灾害的发生与地质构造、地形、气候和人类活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

2.泥石流的发生机制

3.滑坡的发生机制

(二)水文灾害

1.河流洪涝灾害发生原因的分析方法

(1)来水量大。影响因素:气候——降水多,降水变率大,如季风气候;水系——流域面积大,支流多,入海口少;植被——植被覆盖率低。

(2)排水不畅。影响因素:地形——地势低洼,不易排出;河道弯曲,排水不畅;河道淤积;占用河道。

(3)调洪蓄洪能力差。影响因素: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2.我国河流洪涝灾害成因的分析

(2)人为原因流域内中上游不合理垦殖,导致植被破坏,造成水 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大中游河段泥沙淤积,围湖造田等,使湖泊调蓄功能 减弱水利设施长期失修,蓄洪能力不足,下游乱挖河道, 水流不畅等

(三)气象灾害

1.我国几种常见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

2.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

(1)加强对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建立灾害预警系统。

(2)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3)加强防灾演练。

78、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79、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自然原因+人为原因(重点讨论)

80、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宣传教育+建立健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生物措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