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歙砚的石质与品目

 玉德堂主 2016-11-07

图文/胡中泰


 (此文以“石质与品目”为题,发表于本人所编著、江西美术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歙砚新作集》中)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对我国的古典家具、实木家具颇感兴趣,因此,红木家具的加工业一路走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每当我们走进红木家具市场,面对着各种各样的红木家具的时候,一些精湛的制作工艺,一些精美的天然材质,无不令人赞叹!一件好的红木家具,往往是材质与工艺的完美结合。而就其档次而言,材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黄花梨、紫檀则是木材中的名贵品种,其数量稀少,价格不菲。用这类木材制作的家具,无疑是红木家具中的上品。红木家具是这样,其它采用天然材料制作的产品也是如此,如玉器、石砚等等。

我国的石砚种类很多,与木材有着相似之处。作为一个砚种,其档次的高低与砚石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一方具体的砚来说,其档次的高低就不仅仅在于砚石还有制作工艺,而就一方名砚来说,首先应该是砚石的精良。因此,无论是一个名砚种,还是一方名砚,都是基于其所采用的名石之上而形成的。

      歙砚之所以成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成为历代朝廷的贡品,则取决于所采用的材质——龙尾石。

歙砚又称龙尾砚,产自江西婺源的龙尾山,迄今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婺源古属歙州之辖地,以州名物,故龙尾砚又称作歙砚。龙尾石因产于龙尾山而得名。龙尾石,从地质学来说属变质岩。这种变质岩是因火山岩与积成岩在地壳内受高温的作用,改变原来的结构所形成的一种新岩。龙尾石的地质年代为震旦纪,距今已有10亿年左右。

      能用于制砚的龙尾石往往藏于岩层的深处。如古人云:“麻石三尺,中隐砚材数寸而已。”而这种现象,就是地壳内受高温作用所改变原石结构所出现的一种新的岩石,这种新的岩石就是所谓的变质岩。这种变质岩的岩层属性为片页状板岩,其矿物成分有蠕绿泥石、白云母、石英、金属矿物、微量炭质等。龙尾石的硬度经测试,平均为莫氏4度左右。它往往出现在某个局部,或是一个变质块,或是一条变质带。因此,龙尾石开采起来就很艰难,好的砚石也就显得十分珍贵了。

龙尾石结构坚紧、纹理缜密、石肤温润、发墨如砥,具有“坚润“之美。而这种美,是人的一种感觉。而这种感觉,则来自于我们的眼和手对龙尾石的感触。用眼观看,好的砚石莹洁如玉,有透明感;用手抚摸,好的砚石尤如婴儿的皮肤一样娇嫩,故有“孩儿脸”、“美人肤”之喻;用手弹扣,好的砚石其声如铜如磬,清脆悦耳。

对此,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感触颇深,他在《孔毅夫龙尾砚铭》中云:“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縠理,金声而玉德。”“涩不留笔”,指龙尾石有细微的锋芒,既发墨,又不损伤笔毫;“滑不拒墨”说的是龙尾石既细坚光洁,又易于发墨;“瓜肤”、“縠理”指的是龙尾石的手感如瓜肤般的细嫩,其纹理又如丝绸一样柔美;“金声”、“玉德”指龙尾石扣之有金属般的声音,其内在质地又如美玉那样温润。宋代“四大家”之一的蔡襄,还将龙尾石比作价值连城的“和氏璧”,他在《徐虞部以龙尾石邀余品第》中云:“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黄庭坚在《砚山行》中对龙尾石也有类似的评说:“不轻不燥禀天然,温润重实如君子。”苏辙对龙尾石也有十二字评语:“声如铜、色如铁、性滑坚、善凝墨。”

龙尾石的颜色为青黑色。从开采出来的砚石看为青灰色,但经人工细磨(指砚石加工制成砚坯和制成砚台)后,石色变黑,为青黑色。青黑色为龙尾石色彩的主调,因此,人们称其为“黑龙尾”。如现代国画大师刘海粟在题龙尾砚的诗中曰:“鸾刀夜割黑龙尾,碾作端溪苍玉子。花雕铁面一尺方,紫霞红光墨花飞。”诗中的“铁面”也是对龙尾石色的形容。

所谓黑龙尾,指的是龙尾石颜色的一种基调。而龙尾石在青黑色的主调中,相比之下.又有着不同色相的砚石,归纳起来共有五种:黑色、红色、青色、黄色和绿色。这里所说的色彩均指砚石的底色,但这些底色的色相纯度很低,只是泛红、泛青而已。而这些石色不包括砚石中纹理的色彩。

龙尾石的天然纹理多种多样,美妙异常,为龙尾石的一大特征。根据古人对龙尾石天然纹理的赋名和现存的实物,两者对照,可将龙尾石的纹理归纳为罗纹、眉纹、金星、金晕、鱼子等五大类。

一、罗纹,纹理如丝绸般的旖旎,给人一种莹洁、素雅之美。罗纹的纹理有着粗与细、疏与密、明与暗的区别,形成了多种形象特征。如粗罗纹,细罗纹,暗细罗纹,水波罗纹,角浪罗纹,刷丝罗纹,牛毛罗纹,古犀罗纹(也称犀角罗纹),泥浆罗纹,金星罗纹,金花罗纹,金晕罗纹,算子罗纹(也称算条罗纹),乌钉罗纹,鳅背罗纹,松皮罗纹(又称松纹罗纹),石心罗纹、倒地罗纹、卵石罗纹等等。

残碑砚(20x15.8x2.4)cm   龙尾石,细罗纹,产自江西婺源龙尾山。2009年作。

  秦汉时期,我国的石雕工艺十分发达,书法艺术也是我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之一。秦代的小篆,汉代的隶书,在我国书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成为后人学习研究书法和文字的珍贵范本和宝贵资料。今天,我们所见到的许许多多的碑帖印刷品,虽然不能窥其原貌,其书法艺术的繁荣程度,却由此可见一斑。由于年代久远,如今,一些碑文模糊了,一些碑石残缺了,而每当我们遇见那些模糊的碑文、残缺的碑石时,无不为之感叹:虽然如此,它依然在传递着我国悠久的历史与文明,留下的是一段历史,是一种文化,还有一种残存之美。
     
二、眉纹,也称眉子。呈黑色,为条状,如人的眉毛,眉纹的底色青莹,石质坚细温润.既发墨,又雅静,深受历代文人雅士推崇。眉纹有阔有细、有长有短、有疏有密、有聚有散,各具风采。如阔眉纹(又称粗眉纹),细眉纹,长眉纹,短眉纹,对眉纹,绿豆眉纹,鳝肚眉纹,雁湖眉纹,海浪眉纹,金星眉纹,金晕眉纹(又称锦蹙眉子)。簇眉纹,虎斑眉纹,白眉子,金眉子,枣心眉纹,重眉纹(即两条眉纹相同大小,成上下紧密排列的),线眉纹等等。
     
初梦砚 (33 x 21.6 x 4.2)cm   龙尾石,对眉纹,产自江西婺源龙尾山。此石出自龙尾山芙蓉溪涧中,应属唐宋时遗留之物,为卵石,上有一对眉纹,尤为珍贵。利用自然形态和天然双眉,刻一婴儿头像,似醒似睡,如在梦中,令人遐想。2009年作。

三、金星,色金黄,成点状,分布在青黑色的砚石中如天空闪烁的星斗显得十分耀眼。金星有大有小,有聚有散.其形态多样,因此,金星又细分为多种品目。如雨点金星,凤眼金星,葵花金星,金圈,金花,粟米金星,谷粒金星,鱼子金星,水浪金星,眉纹金星,金晕金星,绿豆金星,雨丝金星,金线,玉带金星,银星金星.刷丝金星等等。

天女散花砚(24 x 20 x 3.5)cm  龙尾石,金星金花水波纹,产自江西婺源龙尾山。以砚石中天然纹理金星、金花的飘洒之势,取我国传统题材“天女散花”相应,砚堂中的水波纹,折光粼粼,仿佛天空之云层,具有空灵之感,耐人寻味。2006年作。

四、金晕,金晕为金黄色,成片成块状。金晕与金星都属一种硫化铁之类的物质,在砚石中自然渗透所形成的形象。所谓“晕”,本指日光或月光通过云层时,因折射作用而在太阳或月亮周围所形成的光圈。

       金晕从形状上看,可谓是千姿百态。古人对砚石中各种各样的金晕取了许多有趣的名称,如“长寿仙人”“鹤舞”“双鸳鸯”“枯槎仙人”“金云气”“湖中寒雁”等等。这些名称,来自于金晕的具体形象,金晕的具体形象属砚石天然纹理,而天然纹理的形象是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如果将金晕以形象来分品取名,可就不是十几种或几十种的概念了。如果对金晕的品名以其具体形象来分的话,那是难以穷尽的。因此,将其形象归纳起来分成两类属象比较合适。1,山水金晕 ,晕的形式如云气、山川、河流之类的。2,物状金晕,晕的形态如人物、动物、植物和其他物象的。
       
秋韵砚(20.1 x 12.8 x 3.4)cm  龙尾石,眉子、银晕、金晕、金星水波罗纹,产自江西婺源龙尾山。

  这是一方山水砚,一方人工与自然共同绘就的山水画。金色的山,金色的树,金色的骄阳和远方银色的流云,还有波光粼粼的水面,这一切都来自于自然,而人工仅作了具象与意象的连接。

  此砚汇集了金星、金晕、银晕、银星、眉纹(砚背)、水波罗纹等多种龙尾石中之名品于一身,实属罕见。2008年作。

五、鱼子,砚石中有细小的黑点,分布均匀密聚.其形式如鱼卵状,卵也称子,如我的家乡婺源对鸡蛋的称呼为“鸡子”。由于鱼子石的石色不同,具体分作以下几个品目:1、鳅背纹,青灰色的砚石与黑点所形成的纹理如泥鳅背上的斑纹。 2、茶叶末,青绿色的砚石与黑点相间,其纹色如茶叶末。也称茶末绿。3、鳝鱼黄,也称鳝肚,偏黄色的砚石中有细小的黑点,.其纹色如鳝鱼腹部的肤色。4、碎冰纹,石中有不规则的细白线相互交织,如冰块受击后出现的碎纹,此白线纹不是白石英,其硬度与无冰纹处的砚石相同。见于青灰色、青绿色的鱼子石中,但不多见。5、石眼.也称石核。多为长圆形,色深于砚石,质硬于砚石,外围有一淡黄或淡青的色边.有的石眼中有一亮点,这点的颜色与外围的边色相同。由于石眼的质地较硬,从实用来说,是砚中杂物,但从欣赏的角度看,它的形色都很美,如能巧妙利用,可使砚增辉。
     
古韵砚(19、19.8、2.2)cm龙尾石,鱼子纹,产自江西婺源龙尾山。

这时一方黑鱼子,又称鳅背纹,左下方有少许碎冰纹,自然成型,表面肌理斑驳,颇具沧桑古雅之感。顺其周边自然残缺,刻上汉代画像石中“乐舞”之图案,以求残存古韵之美。2000年作

六、稀品,所谓稀品,是指没有归类到龙尾石五大类之中的一些特殊的、少见的石品。如银晕,银星,玉带,彩带,龙鳞,庙前红,庙前青和龟甲纹等。

      庙前红,石质坚紧温润,在清代以前已被采用.如清代学者程瑶田在《纪砚》中载:“庙前红石色微红,似端石,质甚佳。”而今人发现此石还是在80年代之后。在此之前,多数人只知其名而不知其形,如现代已故著名歙砚鉴赏家李明回先生,在《歙砚》一文中就留下了这样一段话:“今各博物馆藏砚中,未见有色红之歙砚,而歙婺诸坑中,近年来所产,亦无此品,殊令人叹惋。或世间流传,尚有存者,亦未可知。附此一笔,望有心人注及之,勿使此异品沦没也。

      1991年,我在龙尾山终于发现了庙前红石,从其石质与纹理来看,庙前红有两种:一种是石色与端石相似,有细罗纹,石层中间有由白色细线组成的,如龟甲纹状的石层。因此,称其为龟甲纹。这种石层的厚度一般在2至8毫米不等,一石之中常有几层,每层相隔一般在10至20毫米之间,龟甲纹的白纹线,看起来如白石英(石英很硬,为砚中石病),刻起来硬度与砚石无太大的差别,不会影响实用。龟甲纹除白色线纹外,还有灰色线、金色线,因此又可分为:白龟甲、金龟甲、灰龟甲,其中以金龟甲美妙难得。从龟甲纹来看,其纹的形状又如哥窑瓷的开片纹,又如唐僧身披的袈裟纹,又如渔翁打鱼时撒开的鱼网纹,故有人又称其为“哥窑纹”、“袈裟纹”和“鱼网纹”。另一种色如紫砂壶中的古红泥,无罗纹,少数有暗淡的刷丝纹,这种红色常与青色(青色称庙前青)相间于一石。

     庙前青,色青莹、质温润、无纹理,与庙前红同出一处,即神庙之前,故称庙前青。庙前青与庙前红在历史上都属于罕见之物,由于罕见人们对其也不甚了了。有的知道此石之美,但又不知其出于何处,如曹继善在《歙砚说》中曰:“唐公砚录云,尝过金陵,于翰林叶道卿处,见一砚,方四五寸许,其色淡青如秋雨新霁,远望暮天,表理莹洁,都无纹理,盖所谓砚之美者也。云得于歙,不知出于何坑,今不复有。”由此可见,宋人曹继善至少在写《歙砚说》之前还未见到庙前青,也不知庙前青的具体产地。清人汪微远在《龙尾石辨》中也有着关于庙前青的记述:“予尝于丰溪吴太史家,得一黻字砚,乃歙石之佳者,相传为米元章所宝,石色淡青,亦如秋雨新霁,表理莹洁,宝之十余年。予友闵君宾连酷爱之,每过必摩挲珍重……乃知龙尾之精以色青肌腻为贵,不在金星与刷丝罗纹也。”汪氏见过庙前青石,誉为“龙尾之精”,但对产地坑名也未谈及。究竟这么好的砚石出于龙尾山何处,解放后,在龙尾山多年的开采中也无从发现。这无疑成了对歙砚有心人和爱好者需要解开的一个谜。

1991年在龙尾山发现庙前红的同时,找到了庙前青。经过实地考察,实物论证,不仅确定了庙前青在龙尾山的具体位置,而且得知庙前青与庙前红同出一处,这两个石品还相互依存于一石之中。

      同时还发现,庙前青、庙前红、彩带、玉带,都出自同一砚坑。从具体的砚石层来看,为一层青、一层红的分布,各层的厚度不等,有宽有窄,在取石时,如顺层平取,就出现一面青一面红的现象,或整块青、整块红的砚石;如依层斜向取石,就会出现一石中一截青一截红,或一条青一条红重复排列的带纹,这种带纹人们就称其为“彩带”。随着岩层的深入,青色逐渐变绿,红色也因此变黑,并在砚石中出现金星、金晕、银星等,依岩层斜向取石,就产生了玉带纹。
      玉带、彩带的形成,除了对岩层的斜向取石之外,其石中不同彩色的石层需要平整,且有一定的厚度,方能体现。有些石中的色彩石层不平整,且薄,即使是斜向取石也无明显的带纹,而是另外的一种纹色。还有些因石色的不同,而出现一种灰白相间的纹色,虽然它们没有带纹,但天然纹理却很美,而且给人以奇特之感。

       在谈龙尾石的纹理时,不可忘记,在龙尾石中还有一种无任何纹理的砚石,其色黑质坚肤润,从实用而言,不失为龙尾石中之上品。


       对泰斗胡老精彩的分享,致以真挚的感谢和深深的祝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