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许涓讲述南日岛往事之《追溯远古家园》

 宋行 2016-11-07
追溯远古家园

       

         南日岛,一个神奇的地理符号,傲然屹立在福建东部沿海,不知有多少年的历史。虽偏隅海滨一角,在这片多姿多绕的土地上,草木茂盛,人杰地灵。尽管它是边陲之地,也绝不孤立存在历史沿革的华美篇章之中。


         我常常矗立在码头,漫步海滩,拾起那一半在沙土里,一半在地面的贝壳,细细抚摸贝壳的纹理,沿着时间的河流,仿佛听见远古海的声音,追溯着南日岛的历史源头。千百年前,谁在这里依海而生?谁在海上溯舟捕鱼,又是谁在礁上讨海拾贝?



       

         遥想南海海域,洪荒未辟,海水横流,一片混沌。冰期结束后,海平面的不断上升,到了中生代时期,海陆交替,燕山系岩浆喷涌,古兴化湾海底随着地壳的运动不断抬升,远古还被海水淹没的莆田黄石和埭头平海一带,变成了浅海和沙滩。处于大东亚沉降带的南日岛屿也在地壳隆起中拔水而出,傲然屹立于南海之上。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沉七洲,浮莆田”。

         这座岛屿脱离大陆孤悬于海面,隐于南海而得名,也有传说,大批中原人为躲避战乱,纷纷南下藏匿,寻至本岛,因地处南方,得名“南匿山”, “南匿山”这一称呼极其亲切至今都在沿用,而“南日岛”是解放后才改的名。


         听岛上的老人们说,西户村笔架山石缝中的海螺壳,尖山上的牡蛎生长痕迹,以及先前卒仔兜没有退潮时不能过去,也听闻,万湖村有一户人家盖房子打地基时发现底下有黑泥土和各种贝壳,种种迹象表明,岛屿还在缓慢的上浮中。还有更神奇的听闻:镜仔村的海底有通往乌丘岛的道路,小日岛也有通往鳌山岛的小路,后峰村“土哆礁”也有粗沙、卵石、白泥等,这些迹象又是岛屿下沉的标志。虽没有考证传说的真实性,可以判断海岛至今还在浮浮沉沉的地壳运动中。


         南日岛主岛面积有50.67平方公里,东西狭长,呈多芒形。周围有一百多座屿、礁环绕,岛上遍布粗砂、淤泥、贝壳,长年累月的风化和海蚀之后,基石裸露,丘体零乱。


         这就是我们的远古家园,可惜千百年的沧桑巨变,难以留下历史的物证。人类的足印不知从哪一只脚开始踏入?至今为止并无一纸文字,也没有一块碑文,或者一方瓦片清晰记载。


         那么这一座荒凉的海岛上,有记载的居住民的历史,究竟从何处开始?1987年6月,省考古研究队在南日岛发现两处古人类活动踪迹,一处是石盘白兰坡遗址,这处遗址位于石盘村东南向300米处,遗址面积约有800平方米,采集有残石锛和夹砂黑陶、泥制黑陶,印纹有罐、釜等。这些陶片,都是中原带来的用来打水和煮食的生活用具,这些考古成果证明,早在5千多年前的新时期时代,闽越原住民就已经在这座海岛上繁衍生息,很难想象,这一方小小的岛屿,所承载的时间长度竟然长达5千多年前。


         夏商时期,天下分为九州,莆田隶属扬州地域,七闽之一。闽越人以蛇为图腾崇拜,从北南下,带着中原先进的劳动工具迁徙。他们便是最早的南日人。闽越人的后代为躲避战乱,赤脚从木兰溪两岸出发,把木头捆成一团,任水漂流,借助季风和洋流,迁徙而来。他们没有目的地,飘到哪里,就在哪里定居,他们征服了太平洋,历经无数惊涛骇浪,找到这一方安身立命之处。

 

         那时候的海,没有横渡的先进木舟,闽越人带着战乱的罪罚,逃难迁徙到莆田,再到南日,历经了无数艰辛。那时期的南日岛,荒芜苍凉,人烟稀少,到处是毒蛇、水中随时有鲨鱼出没,生存条件十分严酷。

 

         从这处遗址上,我们还捕捉到了古南日人的劳动身影。那时期的先民,从事刀耕火种的初始农业,用简陋的农具,只能在洞穴中过着群居穴处的生活。


▲1987年省考古队发现的石盘白兰坡遗扯和海山乱石山遗址

   

        我仿佛看到,女人席地而坐,捏土为釜、碗、罐等陶具,用树枝,石头和贝壳在陶器上划上各种纹饰,而孔武有力的男子们捕捞归来,择坚硬之石,打磨石器,他们锤击,砸击,磨光,锻造出的一个个石锛、石斧、石臼、网坠子闪耀着锋利的光芒。

 

        战国时期,当中原已经进入封建社会,莆田平原仍在缓慢开发中,这些远古的南日人,和莆田先民,组成早期东南百越族的一支。西晋中原大乱,大批中土汉人带着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来定居,肥沃了闽越人的薄土。在省考古队在南日岛发现的另一处遗址——


        海山上洋泗宫乱石山上,可以追寻到他们的步伐。海山洋泗宫乱石山遗址位于海山、后坑两村间和海山洋泗宫水库西南等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在山坡西南侧,石缝中有厚60厘米的文化堆积层,被雨水冲刷裸露,采集有石锛、石环、石球、陶片和绳纹等大批古石器、陶器文物,经鉴定,为商周时期的遗址。石锛和石斧是新石器时代重要的劳动工具,可见当时在岛上已经有了农业和渔业的劳动。



石盘白兰坡出土的陶瓷、石锛、石斧等新石器时代遗物标本


         从那些出土文物的照片上,我仿佛看到了古南日人背着重重的竹篓,从石城、涵江的渡口眺望南日,有人望洋兴叹,有人斩木为舟,总有一些人,艰难地溯舟在辽远苍茫的海域,在九重山和尖山之间风餐露宿,在礁石和海滩之间筚路蓝缕,一往无前开创着南日文明的源头。


         牡蛎壳、蛤壳、海螺壳古朴又笨拙的,带着远古的海洋气息,带着南日的文明气息,给你巨大的想象,先民们以海为生,依海捕捞,然后繁衍生息,逐海迁徙……这些残存的文明碎片,完美地拼接了一幅幅新时期时代古南日的历史画卷。

编辑:阿里王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