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便便中的肠道信号

 杨中医工作室 2016-11-07

人的生命活动和精血津液的化生、充实,均依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即营养物质),中医称脾为“后天之本”,围绕脾胃论治疾病的医案、论述不胜枚举,足见它们的重要性。注:中医的脾不仅包括现代解剖意义上的脾脏,还包括胃、大肠、小肠等脏器,诸脏生理功能的发挥都赖于脾气的调节。


《黄帝内经》认为:“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食物从入口到形成粪便排出体外,要在消化道内经过复杂的消化吸收过程,众多消化器官的参与,故通过粪便,可以获得很多疾病信息。

 

一、饮食入胃后的消化吸收过程

 

现代医学认为食物入胃后经过胃的机械性蠕动和胃酸、胃蛋白酶原、黏液和内因子的化学性消化,得到初步分解形成食糜。食糜在胃的运动下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开始小肠内消化,这是整个消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食糜在小肠内受到胰液、胆汁、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及小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许多营养物质在此被吸收。食糜一般在小肠内停留3-8小时,未被消化的食物残渣进入大肠。

 

每日从小肠进入大肠的内容物有1000-1500ml,仅有约150ml的水和少量钠离子、氯离子随粪便排出,其余的都被重吸收。食物残渣在结肠内停留时间一般在十余小时以上。在此期间,经过大肠的运动,食物残渣的一部分水分和无机盐被结肠黏膜吸收,剩余部分经肠内细菌发酵和腐败作用后形成粪便。

 

正常粪便中除了食物残渣外,还包括脱落的肠上皮细胞,和大量细菌。据估计,粪便中细菌约占粪便固体重量的20%-30%。此外粪便中还包括机体的某些代谢产物,如胆色素衍生物,以及血液通过肠壁排至肠腔中的某些金属,如钙、镁等盐类。食物残渣在肠道中机械性刺激肠壁神经,使粘膜表面的柱状上皮细胞及杯状细胞分泌保护肠粘膜和润滑粪便的黏液蛋白,随大便排出。


另外,肠道菌群是肠道不可不说的重要角色。它在促进肠道免疫系统发育,抵抗病原菌入侵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肠道细菌还利用肠内较为简单的物质合成维生素B复合物和维生素K,供人体吸收利用。研究证明,许多肠道疾病都与肠道菌群的失调有关。



二、判断健康粪便的7条标准


1.频率:每天不超过3次,每周不少于3次

2.重量:重量约100-300g,膳食以细粮及肉食为主者,粪便细腻而量少,进食粗粮特别是多量蔬菜者,因含有粗纤维质而粪便量多。

3.颜色:因受到胆色素的影响,浅黄色到黄褐色不等。

4.形状:香蕉状,含水量约60-75%。

5.密度:分2-3段排出,在水中载沉载浮。

6.时间:5-10分钟内即可排出,不需费力,不存在排不尽感。

7.气味:正常粪便有臭味,因含蛋白质分解产物所致,肉食者味重,素食者味轻。

 三、常见肠道疾病的表现


1.大便呈糊状或清稀水样:大便呈稀糊状,也可为成形软便或稀水样,多带有黏液,无脓血,多见于功能性腹泻。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由多因素共同导致,发病机制暂不清楚,检查无肠道器质性病变。

2.大便夹有黏冻、脓血,为湿热邪毒蕴结大肠,脉络受损所致,多见于细菌性痢疾、结肠癌、炎症性肠病、结肠憩室炎、放射性肠炎。脓或血的多少取决于炎症类型及程度。

3.大便呈灰白色: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阻塞性黄疸。

4.大便带血:痔疮、肛裂、大肠息肉、结直肠癌等都可便血。痔、肛裂者血液多为鲜血,多附于大便之上或便后出血。而大肠息肉、结直肠癌者血液多与大便混杂,颜色较暗,夹带黏液,出血量通常较多,可伴有贫血症状。

5.大便色黑:软而富有光泽,如柏油样,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服用活性炭、铋剂、使用动物血液制品、肝脏或口服铁剂及某些中药都可以出现黑便。

  6.黄绿色稀水便:肉眼观察可见粪水中漂浮膜状物,多见于伪膜性肠炎。多发生于较长时间应用广谱抗生素,导致正常肠道菌群失调 ,难辨梭状芽胞杆菌大量繁殖,产生毒素而致病,腹泻还可伴腹胀、腹泻、腹痛、发热,严重者可见黏液血便。

6.大便呈扁条或线条样: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直肠狭窄,多见于直肠癌。

7.大便燥结,干如球状:大便排出困难,多因热盛伤津、隐血亏虚、肠失润润,传化不行所致。常见于便秘患者。

 

粪便是肠道健康的“显示器”。通过观察、检验等手段,可以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正确的方向,尤其是对于炎症性肠病、结直肠肿瘤等严重影响健康的疾病,可以起到筛查的效果。

希望本文可以给广大朋友敲响警钟,当出现大便异常时,要尽快到医院就诊,早发现早治疗,没有病更放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